2003 年,英特尔宣布投资 5 亿美元在四川省成都市建厂。今天,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配置了“成都制造”的英特尔芯片,成都已经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
“外商投资的教科书”
2001 年,戈峻首次踏上成都的土地——他正在为英特尔在中国的增资计划多方考察,“一切都充满了变数。那时,我只在乐山看到了一家几千万美元的小型外资生产企业,他们是唯一一家在四川生产芯片的。”
戈峻向本报记者表示,作为一家IT企业,英特尔选择城市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好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第三个就是人才队伍,有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能够支撑到企业发展;第四个就是产业链的配套,能不能支撑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最后一个是市场,市场能不能为未来的产品,提供更多的机会。
彼时的成都满足哪些条件呢?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汤继强曾“自揭家底”:在英特尔落户成都前,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完全就是“缺芯、少魂、没面子”的局面。
他表示,十多年前,在IC设计、芯片制造等产业中,成都虽然拥有众多科研院校,有研发基地和人才优势,但由于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缺乏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产业发展互动效应不足,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一方面,不论财力还是技术都有较高要求,地方政府虽有心扶持,但力有不逮。
“在入驻城市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解决困难或者克服劣势,有很多是需要企业和城市双方磨合的。”戈峻颇多感慨。
“政府了解企业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特别愿意倾听,不断在学习如何符合跨国企业的要求,这让我们充满了期待。”戈峻按照程式抛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曾经令成都的官员感慨,甚至“那些被砍伐的树木上的鸟窝迁到何处”也要被搬上谈判桌谈论——这是因为英特尔的价值观是“与社区共同繁荣”,而不是“我们来了,就毁坏当地的资源”。
2008年“5·12”大地震后,时任英特尔董事局主席的贝瑞特按原计划,在当年6月访问成都,并表示将在成都继续扩大产能与规模。“我们相信,这场地震绝不会动摇英特尔在成都做大的决心。”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一次与成都市政府领导的接触中,一位英特尔的外国同事随意地感叹了一句:“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该多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马上联络这家世界闻名的咖啡店。不久之后,星巴克正式入驻这个城市。
另一方面,戈峻称,当年英特尔工厂从上海向成都转移过程中,也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成都市政府把英特尔的项目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专门成立英特尔办公室提供一站式服务,所以创造了一个先例,使得现在很多企业来投资,都是一站式服务,不需要一个机构自己去解决问题,一站式的服务使得它的效率提高。
最终,成都市把英特尔投资项目奉为“外商投资的教科书”;英特尔的“空降”也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真正拐点。
破题商务成本增加
戈峻记得,当年,英特尔宣布一举投资 5 亿多美元在四川省建厂时,几乎全球震惊。“成都在哪里?”当时,甚至有美国商人这么问他。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落户成都后迅速产生“蝴蝶效应”,吸纳了英特尔的“小伙伴们”如仁宝、戴尔(13.86, 0.00, 0.00%)、联想、奇宏等芯片业上下游企业到成都办厂,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研发、芯片封装测试等多个方面,也纷至沓来,也使得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而产业的入驻,又飞速地改善着过去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制约瓶颈。
“比如航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繁忙的民用枢纽机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客货集散地,而在英特尔生产基地建立以前,成都的货运少之又少。”成都空港货运站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剑还记得:英特尔公司刚进驻成都市,这座城市的物流得分极低。此后,按英特尔的要求,机场货运站进行大力整改。他坦言,“如果没有大企业的进驻,成都物流发展速度没有这么快。”
在汤继强看来,英特尔西进落户成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使得成都市对产业定位的把握,不是简单的垂直整合,而是形成一种“立体构建”。
“垂直整合需要引一个大项目,并配套引进上下游产业,花费时间比较长;而立体构建则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结合自身禀赋进行创新,相当于把产业链上下左右延伸、做粗做长,把产业服务半径有效缩短,投资效率、服务环境、服务质量提高,从而使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汤继强称,如果说垂直整合是“克隆”某个产业的话,立体构建就是“克隆+创新”。
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随之出现。在一个发布会上,戈峻曾表示:随着城市发展,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商业运营的环境也在不断改良,但是相应地,商务成本也在逐步增加,包括人力资源成本。
英特尔如何与时俱进地应对?
“现在讲美国召回企业,东南亚都在向这些IT企业招手,可能他们成本更低。所以我们一定要看,我们如何能够来改善我们在当地的综合商务成本。”戈峻告诉记者,“这种调整就是一种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