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容导读:分类信息网站魅力不再,58同城CEO姚劲波将重塑神奇的赌注押在IPO上 乏善可陈的58同城正在变酷。9月初,58同城击败美国著名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月独立访客流量跃居世界
内容导读:分类信息网站魅力不再,58同城CEO姚劲波将重塑神奇的赌注押在IPO上
乏善可陈的58同城正在变酷。9月初,58同城击败美国著名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月独立访客流量跃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其CEO姚劲波就将美国Craigslist分类信息网站模式复制到本土。
更劲爆的消息是, 9月28日58同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说明书 ,拟赴美国纽交所上市,最高募集资金1.5亿美元。若上市成功,这将是姚劲波继“ 学大教育 ”之后,第二次赴美敲钟。而对于58同城来说,在一路旁观了近几年SNS、视频、团购市场冰火两重天之后,这或是其最珍贵的成人礼。
“我相信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IPO。” 优酷网、叽歪网创始人,PreAngel投资人李卓桓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认为,与同领域对手的最大不同,58同城为商户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每个城市线下端形成较强的地面控制力,在房产出租、服务业招聘、本地服务、二手车等领域成为第一大平台。
此前,这家公司正饱受资金链断裂、流量下滑等负面新闻困扰。更为不妙的是,分类信息网站经过高速发展期后,近两年遭遇瓶颈,垃圾信息泛滥和业务模式单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仅凭在线推广与会员制获得收入的单一商业模式很难得到资本的持续追捧。两三年前,58同城和竞争对手赶集网分别砸出重金邀请当红明星杨幂和姚晨代言,展开疯狂的广告拉锯战,可见此行业竞争之激烈。“现在赶集网向电商发展,58同城向平台发展,这几年的发展都没有想象那么清晰,也没有发展太快。”一位离职赶集网中层如是说。
但能够幸存已属不易。从现实的情况看,创办于八年前,经历中国互联网市场最惨烈厮杀,从当时的2000家分类信息网站到今天的幸存者屈指可数,坚持下来的58同城和赶集网算得上幸运儿。他们显然不想就此止步。尚已进行多轮融资,历经数次烧钱大战,如何尽快进入平稳的盈利模式,上市给投资人和员工一个交代,或成为分类信息领域的止殇之战。
不久前,赶集网对外宣称去年完成了两轮融资,并在去年底实现持续盈利。而姚劲波对《环球企业家》表示,58同城盈利“根本不是问题,只是自己的选择”。现在,正赴美上市的58同城,看似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但过去数年未曾逐上资本热浪的姚劲波,能成功把握这个机会吗?
慢热
“当时我的判断是只需要三年。2005年创业,2008年至2009年58同城就应该很成功了。但到2009年我们还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公司。只有业界、互联网这一部分人知道。”回顾自己创业经历,姚劲波坦言58同城成长十分慢热。
姚曾试想在一个人口众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市场,复制美国成熟的Craigslist模式即可迎来市场井喷,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回击。58同城是一个类似于传统黄页,为用户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公司。因此,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在商业模式上很快显现。例如,美国没有小区概念,住宅是独栋,在中国则要考虑小区因素并进行单位划分。美国早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诚信体系,Craigslist不需做太多信用评价、黑白名单、审核机制。而对58同城而言,这些程序却关乎网站成败,决定用户是否认可。第三个特色则是,中国中小企业、本地商家的中间群体非常发达。任何一个品类开发以后,都有接近一半信息和交易来自商家对个人。区别在于,个人是一次性、偶发的行为,而商家则是长期寄居于此。58同城必须研究出为中国本地服务商家使用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Craigslist成立数年后,仅有几十人规模,却较快实现盈利。相比之下,58同城却始终戴着“重模式”的帽子。商户认证、解决方案、信息审核,需要高成本投入运作。人力布局也有极大缺口。很多搬家公司、房产经纪人等本地化服务企业,最开始的办公环境连电脑都没有。为了让他们工作线上化,58同城不得不在全国近30个城市设立办公室,拜访当地商户、进行身份验证,甚至教他们如何使用分类信息平台。成立于1995年的Craigslist,到2005年热度较高外界纷纷效仿时,已走过十年历程,一路并无竞争对手,而58同城则是在充分白热化竞争的阶段进入分类信息领域,同类公司一度达到数千家。
压力迫使58同城找到增长点。“重模式下你必须考虑盈利模式、收入模式。”姚劲波表示。为此,他亦曾多次试错。2006年前后,58同城就开发了手机平台应用,但在移动环境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未推广出去就关闭了。2007年到2009年,为了补足互联网渗漏率低的问题,58同城曾尝试进行DM 杂志推广。甚至,在团购行业火热时,亦加入“千团大战”。为了推广跳骚市场,其还包揽全部用户快递费,一笔搬家款多则达数百元。
此类探索乃是重金投入,但潜在上也成为本土分类信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包括团购、无线产品在内,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在探索不同于国外的分类信息的引进模式。基本上目前中国同行业的模式都是58同城设定的。”姚劲波说。而重模式则让其认识到这亦是竞争优势。“好处是一旦你把这些事情处理了,别人要想复制你,一样需要走很重的路。”
回顾以往,姚劲波将58同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创立起的五年,积累了近千万用户,但基本上没有任何收入。2009年到2010年是在产品研发上投入,用户有了稳定增长,但收入可以忽略不计。2011年起58同城进入第三个阶段,开始在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
事实上,区别于有数可计的产品信息,相对虚化的生活信息积累并非易事。58同城成立前五年,姚曾带领团队一心植根于此。以租房为例。用户查询房源多是按小区进行,但中国的小区数多到令人咋舌。例如北京有八个城区,商圈200多个,小区超过5000个,细化到楼到街数量有数万。按中等城市1000个小区计算,想要覆盖400个城市,就要达到40万个小区。
“如果完成不了信息的积累,这个平台没法运作。”58同城高级副总裁陈小华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表示,在唱吧里可以看到一条分享有一万人转发评论,但在58同城上一万条分布在不同社区,几乎找不到。而58同城要做的正是根据“类别+地标”划分成几十万个格子,每个用户在各自的格子里记录和查找信息。“我们希望在更多城市、类别中把更多信息积累起来,对此我们想尽了所有办法。”
2011年后,58同城信息量已增长到一天更新100万至150万条,预计2013年达到200万左右。对这个量级,陈小华认为,租房信息一般可活跃三至五天,招聘信息大约一两周。“这意味着我每天有效存量信息在几千万甚至上亿条的时候,平台基本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
新问题随之出现。信息量增大带来了用户增长,但后者对信息质量的投诉也相应增加。2011年开始,58同城着手解决信息质量问题。首先确保信息真实性,打击欺诈。其次对信息背后的身份进行判断。58同城投入千万元赔付计划以示决心。不仅包括反欺诈团队、消费者保障计划,还包括一个庞大的信息质量过滤系统。例如用户想要在网上出售一个 苹果 手机,选项中会提供所有产品型号,以及是否有划痕、待机时间、使用时间、有无质保等选项。因此,“几成新”的判断是根据多重信息的统计得出,并非用户决定。“我有200%的信心。如果有100个人在用,99个人会认为从来没想到分类网站能做成这样。”陈小华说。
58同城的愿景是打造一个“服务业的淘宝”。但现阶段服务产业的标准化程度远不如商品高。“ 诺基亚 E71、苹果,它们代表什么是有明确的界定,但服务产业不同公司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把它结构化需要的周期更长。”姚劲波说。陈小华曾对 马云 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的一段话记忆犹新,当时一个创业者对马说,“我现在已经认证了400个企业,中国就没有人干过。”马云打断他说,“你没见过世面,你知道阿里巴巴做了多少?有400人每天在全国做认证,现在已经认证了20万企业营业执照。这才叫中国前无古人。”“我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数字,但58同城的数量远比他的人多,而且还在继续认证。这是最难的地方。”在陈小华看来,马云用一套机制构建了一个新的商业文明,“但58同城在这条路上还远未达到。”
漫长的战线,令58同城也时常处于外界质疑声中。批评人士认为其早已错失上市最佳时机,已进行数轮融资、烧钱的姚不得不为未来设计“画饼”。“如果说58同城去上市,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希望把自己变成一个可流通的公司。让员工的期权有流动和定价的渠道,让58同城这个品牌更被中小企业认可。”姚劲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