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工作,用从他太太每个月工资里挤出来的钱做起了网站,当时周围的人都认为这个事儿一文不值,公司估值为零。
他的网站获得第一笔融资资金,公司估值达百万美元。
他的网站被评为“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公司”,估值接近10亿美元。
他就是张涛,而他的网站,就是大众熟知的“大众点评网”。
历练
1990年,高中毕业的张涛没有选择高考,在上海商业文化的熏陶下,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但对那时的他来说,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于是在家人的劝告下,他最终作出了出国留学的决定。
张涛选择留学的国家是美国,当时留学手续十分难办,为了获得签证,他一直不停地递交各种申请,却屡屡遭拒,每次失败后他总会纠结一阵子,但却从未放弃,即使别人不停地劝阻,他仍旧咬牙坚持,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4年。正是这份坚持,成就了他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创业历练。
在申请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里,他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上海当地的一家贸易公司打工。当时,上海的贸易行业发展很快,人才紧缺,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中介机构,很多中小企业苦于招不到实习生,而很多在校大学生却愁于找不到合适的兼职机会,这给了张涛很大的启发。
他试着将工作中接触到的兼职信息进行简单整合,然后介绍给在校大学生并收取很少一部分佣金。通过这种简单的商业尝试,张涛体会到了创业的乐趣,并开始认识到中介服务平台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就这样,他开始培养独立的商业思维模式。后来大众点评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这种独立思考的延续。
积淀
1994年,张涛到美国留学,在那里,他呆了将近10年。
10年间,张涛经历了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读过MBA,干过IT顾问,学业事业虽然都算不上突出,但经过美国商业文化的熏陶,他的商业嗅觉更加敏锐,思维模式也更加成熟,他的内心有了丰富的沉淀,这为他后来创业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撑。
在美国生活期间,热爱美食的张涛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名为《ZAGAT SURVEY》(《查氏餐馆评鉴》)的小书,上面有当地餐馆非常详细的介绍与评价信息,有了这本小书,他可以很轻松地遍寻美食。后来,这本书很自然地成为了他的生活必备工具。正是这本书,成为他后来创办大众点评网的灵感来源。
2003年,张涛回到上海,原先熟悉的餐馆已经不见了,而又没有类似《ZAGAT SURVEY》的美食信息,他发现这个城市变得陌生了。一番苦恼后,张涛的创业激情开始迸发,他决定创建一个系统地介绍本地美食的指南,既能够帮助商户营销,又能为广大美食爱好者提供方便。
利用他在国外从事IT职业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在国外见证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张涛很快就确定了利用互联网创业这条道路,而网站的运营模式则完全参照《ZAGAT SURVEY》,即运用第三方的自由评论,针对餐馆进行点评,由此给其他人一些消费参考,这正是后来全球最风靡的Web2.0概念。
2003年4月,一个人,一个域名,一个服务器,一个破旧的办公室,大众点评网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薄发
大众点评网刚成立时,互联网在国内尚未普及,网站的受众面很窄,而大众点评网运营的精髓在于通过用户产生内容,没有用户就没有点评,没有点评就没有内容更新,就不会带动流量增长,那个年代,“无流量=无广告=无收益”,网站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三无”的境地。
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大众点评网,甚至连投资人都不认可它的价值,但张涛却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保持专注,就一定能够成功。
当时上海的商业环境相对比较发达,网民众多,而民众对餐饮资源又都有着比较强烈的欲望,这让张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营销用户,他先是发动身边的人写点评,然后通过朋友、同事进行传递推广,甚至在报纸上发布小广告,通过一定时间的口碑营销,到2003年10月,网站已经形成了第一批核心用户,为了巩固核心用户群,他积极营造网站的社区氛围,让用户群越来越大,网站运营终于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随着口碑营销模式的成功,张涛慢慢有了底气。他摸索总结出第三方点评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复制,将网站的点评范围拓展到美容美发、婚庆、健身休闲等本地生活消费的其他方面,然后又将地域拓展到除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
2004年年底,大众点评网已经覆盖了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这个时候的大众点评网,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线下商户资源与线上用户资源。
转机
从2003年到2004年,大众点评网成功度过了初创时期,网站的线上流量已经相当可观,但张涛却有了更多的想法。大众点评网首创了中国城市生活消费类网站的运营新模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流量,就失去了特色,况且同互联网主流网站相比,大众点评网在流量竞争上并不具备优势。
为了将大众点评网的特色转化为盈利,张涛开始思考新的商业模式,他坚持最初创办网站时的定位,即为商户做营销、为用户找优惠,同时努力寻找网站盈利的最佳切入点。他的这种思考,带动大众点评网在此后进入了一个“质”的发展时期。
2005年5月,通过一番调研,张涛终于构思出了第一种盈利模式会员卡业务。这成为大众点评网发展的转折点。
当时很多商户都发行折扣卡,但都面向很小一部分群体,而以大众点评网为主体统一发行的会员卡,既能够帮助合作商户扩大营销,消费者持会员卡还能获得一定的优惠折扣,而网站除了获得部分佣金收入外,还能实现收集和管理消费者及商户信息的功能,网站、商户、用户实现了共赢。
会员卡业务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构思,但在当时来说,却是网站运营的一大突破,凭借着这个项目,大众点评网获得了第一笔风投资金。
相比同期当当、卓越等网站数千万美元的融资规模,大众点评网第一次融资的100万美元似乎不值一提,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笔资金,大众点评网才有了新的开始。用这笔资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众点评网发行了几千万张会员卡,业务量级从几十万变成了几百万。因为成本很低,这项业务收入成为了当时网站的主要利润来源。
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会员卡业务的弊端开始显现,由于会员卡携带不方便、商户运营不稳定等原因,张涛越来越感觉到业务管理上的困难,他认识到会员卡业务已经达到了规模上限,而网站要想有新的发展,必须要构思新的盈利模式。
张涛总结了会员卡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他坚信将网站、商户、用户融为一体的思路是对的,只是融合方式可以更简单。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诞生了。
飞跃
2006年,大众点评网果断停止了新增会员卡业务,并迅速推出了电子优惠券业务。
电子优惠券的推出让大众点评网成功摆脱了线下业务的拖累,同时简单有效地将商户、用户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的成功对接。在这项业务的推动下,大众点评网成功蜕变,直到今天,电子优惠券仍然是网站的重要盈利来源。
同一年,按照同样的思路,大众点评网又推出了关键词推广业务,以帮助用户快捷搜索商户信息,并获取佣金,这很快成为网站的第二盈利点。当这两项业务推出后,其他网站开始效仿跟进,但这时的大众点评网已经凭借先发优势稳稳站住了脚跟。
2007年,大众点评网迎来了第二次的400万美元融资,网站的品牌效益日益扩大,电子优惠券和关键词业务稳步推进。2008年,正当张涛计划第三次融资的时候,金融危机爆发了,而这次意外却造就了大众点评网飞跃式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张涛的融资计划破灭了。经过一番思考,他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转变。他深知网站的根基在于用户优质的点评信息,而这是不需要充足的资金就可以营销的,资金融不到,就在用户营销上下工夫。
经过长年耕耘,大众点评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口碑和品牌,只要继续做好网站的社区氛围,加大品牌营销,张涛相信资本的寒冬过后,大众点评网将会有更强劲的爆发。正是这个转变,让大众点评网成功应对危机,并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后面。
2008年年底,大众点评网在国内众多Web2.0企业中率先实现盈利,这让张涛有了足够的资本进行下一步的思考。他沿袭最简单的思路,专注于网站的定位,寻找更适应市场趋势的新业务,从2009年开始,先后切入了移动平台和团购业务领域。
2011年,在城市生活消费领域精耕细作了8年之后,大众点评网完成了第三次融资,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而投资机构对大众点评网的估值已经接近10亿美元。
截至2011年年末,大众点评网的月活跃用户数超过4200万,点评数近2000万条,收录商户数超过150万家,覆盖全国近2300多个城市。
在过去的8年里,从最大众化的饮食领域,到最原始的发动群众的手段,再到最简洁的商业模式,张涛一直在用大众的智慧来诠释创业。在别人不愿涉足的领域,他凭借着简单的专注,把一个无人问津的小玩意变成现代生活的一种习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或许是创业哲学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