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关于互联网:你必须知道的一切》

  关于互联网:你必须知道的一切》,这一篇文章从思想的层面了解互联网,极为深刻,值得一读。尽管互联网给了我们所有的答案,充分发挥其潜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仍然是很大的未知数。以下是九个关键问题,探讨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最强大的工具——以及它会带我们走向何方。

  互联网和万维网不是一回事:互联网类似于轨道和铁路等基础设施,而万维网则是运行于其上的部分交通。

  在我们走向未来的路上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互联网正从外来的事物变成平淡的公用设施,像如电力或自来水一样,而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并且,正慢慢地依赖这个我们一直漠不关心的系统。你会以为我说依赖是过于夸张?嗯,你问一下爱沙尼亚,这个星球上最依赖互联网的国家之一,2007年其网络基础设施受到持续袭击而关闭了多多少少也有两个星期。或者你可以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无法预订航班,无法从银行帐户转帐,无法查询巴士时间表,无法发送电子邮件,无法搜索谷歌,无法 使用Skype给家里打电话,无法从苹果公司购买音乐或从Amazon购买书籍,无法在eBay上买卖东西,无法在YouTube看影片,无法在iPlayer上看BBC节目,还有其他像呼吸一样自然的1001件事情。

  互联网已经悄悄地渗透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似乎对此非常不在意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关于互联网的信息,相反,我们正在泛滥这些东西。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我们正陷于某种状态,用著名的信息学者曼努埃尔.卡斯特的描述来说,叫做“知情困惑”。

  主流媒体没有确切的协助,因为许多( 如果不是大多数) 媒体对互联网的新闻报道都是负面的。为我们孩子的教育接触网络是有必要的,他们也承认,但互联网到处都是在线猎手[1],在四处寻找儿童“性培养”[2]以做滥用。Google“使我们变得愚蠢”,扼杀了我们专注精神。互联网还导致剽窃成风。文件共享是摧毁音乐,在线新闻是杀害报纸,亚马逊是杀害书店。网络正在嘲弄法律和禁令,网络充满着谎言,歪曲和半真半假。社交网络助长了“快闪族”报复之心,以致袭击无辜的专栏作家如莫伊尔。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个旁观者质疑:如果互联网是这样的一场灾难,怎么27%的世界人口(约18亿人)还每天用的这么开心,还这么财源滚滚的投资它?

  所以,我们怎么才能给互联网一个公允的评价呢?你需要真正知道什么才能了解互联网现象呢?思量长久,我的结论是,你所需要的是精简提炼出几个大思路, 结合在一起,大幅地减少卡斯特在论文中所雄辩地论述的困惑。

  但有多少个想法才合适呢? 1956年,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神奇数字7,增或减2: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些限制”,在文章米勒总结出一些试图衡量人短时记忆限度的早期经验。他在报告里指出,在每一种情况下,有效的“通道容量”处于5至9间选择。米勒没有就此作出什么肯定的结论,仅仅满足于自己所猜测“重复的7可能代表一些内在的和深刻的东西,又或者只是巧合”。而且,可能他认为,就是这样。

  但是,米勒曾低估了流行文化对题目中“神奇”这个词沾边的东西的胃口。米勒发现,自己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研究成果集大成者而知名,而是被确定为某种圣人——一个关于人类本性深刻道理的发现者。“我的问题,”他写道,“是被一个整数迫害。 7年来,这个数字总跟着我周围,闯入了我大部分的私人数据,从我们最公众化的期刊页面袭击我...要么真的有什么不寻常的数字,要么我就是痛苦的承受被迫害的妄想症。”

  但事实上,从米勒的1956年的报告浮现的基本思想似乎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个思想是,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我们的短期记忆只能容纳5至9个信息“块”。(这里的“块”定义是一个“有意义的单位”)。因此,抉择关于互联网应该要定几个大思路给大部分读者才有意义时,迷人的总数9个似乎很合情合理。所以,就是如下所示。

  1、 长远的目光

  经历变革的生活总是很奇怪的,就像当局者迷,很难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想象一下,在1917年圣彼得堡,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最后夺取政权的几个月前,居民应该是怎么样的。很明显,重大的事件都在发生在进行,有相互冲突的各种谣言和理论,但没有人知道事情最终会怎么收场。只有事后诸葛亮才能清楚事情是什么一回事。然而,即便是事后聪明得出的清晰结论也可能是误导的,因为往往低估了当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情况是多混乱。

  因此现在轮到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急剧变革的通信环境。没有事后诸葛的聪明,我们真的不知道它将带我们到何方。另外一点是我们已经从通讯技术的历史得出教训,人们往往高估了新技术的短期影响——而低估他们的长期影响。

  我们现在可以看看身边的一切,因为想成为天才,评论家,作家,顾问和梦想家,大家都在四处兜售个人的见解,来说明互联网对于商业,出版,零售,教育,政治和我们所知的文明未来意义。通常,这些解释都被简缩成生动的口号,模因(memes)或格言:信息“想要自由”,“长尾巴市场”是零售业的未来,“Facebook刚刚夺取了互联网的控制权",等等。根据昨天或今天的经验推断,这些类型的口号其实都是短暂的。他们只告诉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的一小部分,只是一个标题。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掉进无所不知好为人师的陷阱,我们可以做到更好吗?

  这里有一个彻底的想法:为什么不看看是否有什么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由于人类在通信环境经历了从较早的转变,是由活字印刷的发明带来的。这项技术改变了世界——的确,它塑造了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而关于它的伟大,从本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后见之明可以看透一切。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一个思想实验

  那么,让我们进行一个德国人所说的臆想实验——一个思考实验。试想,互联网正在像印刷术一样变革我们的通信环境。我们从这样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本印刷圣经是1455年由德国美因茨市的约翰内斯古腾堡所作。现在,想像一下在1472年 - 即17年后。想象一下,而且,你是一个中世纪的类似民意测验专家的人,站在在美因茨的一座桥上,手拿一个剪贴板,询问路人一些问题。这里是问题四:有1至5个等级的,其中1表示“根本不可能”和5表示“非常可能”,你会觉得杜林古腾堡的发明将是怎么样的:

  (a)破坏天主教教会的权力?

  (b)权利改革?

  (c) 促使现代科学兴起?

  (d) 建立完全新型的社会阶层和专业?

  (e)改变“童年”是受保护人生初期的观念?

  在这些1至5的范围!你所问的问题只会了解到当时思想的愚昧。印刷确实产生了所有这些影响,但是没办法,在1472年的美因茨任何人(或任何其他地方也如此)也不可能知道其影响将多么深远。

  我现在在2010年写这篇文章,这是网络成为主流已有17年。如果说互联网影响着通信环境的转变可比到古登堡印刷造成的影响,那么显然的对我(或其他任何人)而言,以为知道它的长期影响将是很荒谬的。坦诚回答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麻烦的是,尽管如此,大家都要求得到关于互联网影响的一个正确答案。报社记者和他们的老板想知道他们的产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样的音乐,出版,电视网络,广播电台,政府部门,旅行社,大学,电信公司,航空公司,图书馆和其他行业都想知道。可悲的事实是,他们都必须学会耐心等待。而且,对其中一些行业,当他们(行业)的问题得出答案时,已经太晚了。

  2、 万维网不等于互联网

  最常见的——现在依然令人惊讶的普遍——误解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是一样的。他们不是。了解这个差别的比喻是通过铁路的例子。把互联网当作所有东西都在它上面运行的铁路轨道和信号系统。在铁路的网络,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在这些设施上运行 - 高速特快列车,慢停的列车,通勤列车,货运列车和专业维修列车(有时)。

  在互联网上,万维网仅是上运行的虚拟轨道上流量之一。其他类型的流量,包括通过对等网络或从iTunes商店传输的音乐文件,通过BT下载的电影文件,软件更新,电子邮件,即时信息,通过Skype和其他VoIP(互联网电话)服务进行交谈,流媒体视频和音频,以及其他的说起来太神秘的东西。

  然而(在这里是重要的),无疑是属于其他种类的流量,我们不可能梦想到的东西,在10年时间互联网上运行。所以,要记住的是:万维网是巨大的和非常重要的,但它仅仅是在互联网上运行许多事物之一。互联网是非常巨大的,远远超过运行在什么的东西。

  明白这个简单的区别,你就知道了一半。

  3、 颠覆是一种功能,而不是错误

  人们对于互联网其中一个最令人费解(和麻烦)的事情是它的破坏力。曾经你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利润可观的生意—— 比如作为一个唱片公司的CEO,而下一分钟却发现你的行业正在为生存而挣扎。然而你花一笔巨款请知识产权律师去徒劳无功的去阻止潮流;或者你是一个报业集团,你会困惑于你的分类广告收入突然蒸发了;或者你是大学的图书馆员,你会奇怪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只使用谷歌。这事情怎么会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如此之快?

  答案深藏于网络的架构。在上世纪70年代互联网被创建的时候, 带队设计师Vint Cerf 和Robert Kahn,面对的困难任务有两个:如何设计一个系统可以无缝的链接到其他网络,如何设计一个网络是面向未来的。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惊人的简单。基于两个公理,首先,不应该存在拥有者或控制中心。

时间: 2024-09-02 20:12:38

深度思考《关于互联网:你必须知道的一切》的相关文章

深度思考:海尔模式无法复制吗?

前言:真正有价值的观点不是对海尔变革一味迎逢,而是和张瑞敏乃至海尔一起深度思考.在我看来,一个出色的模式一定经得起各方拷问,否则就不是一个出色的模式. 前不久,华为.乐视发生了一场引人瞩目的论战. 4月10日,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在一封题为<从博傻到硬件免费:414约你进入生态消费时代>的信件中称,工业时代企业几乎掌控了一切,特别是S.H.I.V.0等硬件企业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费者信任和期待,用"博傻"式消费诱导不够理性的用户为品牌.渠道.硬件支付天量溢价.其中"

不是只有移动互联公司才需要思考移动互联网

企业想要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做个APP,或者是通过移动终端发布几个广告,或者是开通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简单地当做是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了.移动互联网所带给我们的是一条新的生态.传播逻辑以及路径的变革. 从2013年到2014年,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论战,微博微信的快速普及,自媒体的崛起以及移动支付的浩大战阵等,都已经对原有的商业和营销生态造成了改革.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站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门槛上,移动互联网也在悄然改变着传播的路径. 不是只有移动互联网公司才需要思考移动互联网,今天,

众测模式争议中需要深度思考的三个事实

白帽黑客因在漏洞众测平台提交漏洞,遭厂商举报并被警方抓捕一事,在发酵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未经授权的渗透测试"这一模式是否应该继续进行下去. 支持方认为,这种模式警醒了漠视安全的企业或机构,吸引更多的信息安全爱好者加入白帽子的行列,为整个社会的安全状况带来了革新.反对方则认为,这种模式助长了测试和闯入别人信息系统的随意性和不负责性,甚至连黑帽子都可以利用这一模式在非法获利的同时以白帽子的身份掩护自己,而且最难反驳的论据是,这一行为涉嫌违法. 在本文中

亲历访谈郭吉军后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

有幸参加了郭吉军的访谈,感谢20ju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474.html">草根站长们,知道郭吉军并不是很早,但是知道gjj很长时间了,一直以为郭吉军是靠gjj出名发财的,后来得知连郭吉军都不经常上gjj,这个站竟然让我研究了好长时间,为什么这个站如此之火,流量如此之大,里面肯定有他的秘密,这也是让我们着迷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深度了解了郭吉军,可以说这是除了鱼之外第二个让我佩服的个人站长,由衷的尊敬,一个是尊重他的毅力,

一篇对大数据深度思考的文章,让你认识并读懂大数据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发现身边很多IT人对于这些热门的新技术.新趋势往往趋之若鹜却又很难说的透彻,如果你问他大数据和你有什么关系?估计很少能说出一二三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大家对新技术有着相同的原始渴求,至少知其然在聊天时不会显得很"土鳖";二是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真正能参与实践大数据的案例实在太少了,所以大家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知其所以然. 我希望有些不一样,所以对该如何去认识大数据进行了一番思索,包括查阅了资料,翻阅了最新的专业书籍,但我并不想把那些零散的资料碎片或不同理解论述简单规整并堆

AWS S3误操作,官方故障回顾及专家深度思考

继Gitlab的误删除数据事件没几天,"不沉航母" AWS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几天前也"沉"了4个小时,墙外的半个互联网也跟着挂了.如约,按AWS惯例,AWS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故障报告<Summary of the Amazon S3 Service Disruption in the Northern Virginia (US-EAST-1) Region>.这个故障简单来说和Gitlab一样,也是人员误操作.先简单说一

颠覆的思考:互联网产品之间也能被重新定义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郑志昊/文 从小爸妈教训我们"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你还不好好学习?",工作以后"大师"和畅销书铺天盖地的说"xxx的成功可以复制",我说你累不累啊, 这辈子,今天复制这个,明天学习那个?到底你自己能做什么,如何做,能否真的自己想清楚? 当我们在继承一切的"理所应当"和"行业规则"的时候, 我们丢失的不光是一次次颠覆的机会, 也是丢失了自己. 重新定义的

深度思考:Seo是什么?!

笔者进入seo行当已经5个月了,这段时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seo是什么?当然如果从字面来看,seo就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也就是中文意思的"搜索引擎优化".但笔者不只是想知道如此直观的答案,于是作为一名愚人,笔者继续在深思"Seo是什么?!" 通过这几个月的工作,笔者发现自己所撰写的那些行业性文章的作用其实是很明显的--从不懂得加锚文本的意义与作用,到深知如何推动一个关键字上升,笔者感概原来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手段让潜在消费者寻找到他想

深度思考:网络的力量不仅仅在数量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淘宝客 站长团购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身为一个网民,我和许许多多的同类一样,拥有自己的网名.博客和在线通讯工具等网上时髦的玩意儿,也拥有一群只在网上交流,现实中却从来没有见过的网友.重要的是,他们遍及全球.对此,我有一个看法,总觉得以后假若地球不堪重负,人类要移民外星了,即使里面没有我,也肯定有我的朋友.并且,哪怕咱们暌隔星河,距离要以光年计,也可以保持顺畅的沟通.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