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以来,可穿戴式计算逐渐兴起。到了 70 年代,发明家 alan lewis 打造的配有数码相机功能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能预测赌场轮盘的结果。1977 年,smith-kettlewell 研究所视觉科学院的 c.c. colin 为盲人做了一款背心,它把头戴式摄像头获得的图象通过背心上的网格转换成触觉意象,让盲人也能“看”得见。可穿戴计算在 80 年代继续发展,steve mann 把可控制的摄像设备塞进了一个特制的背包里,再配上一个头戴式摄像机(下图)。
可以说steve mann 是可穿戴设备第一人。上世纪 70 年代,当计算机还占一个大房间,无线局域网、移动手持设备的影都没有的时候,他就有了可穿戴式移动设备的想法。他每天带着那些奇奇怪怪的头盔、电线在街上走来走去,不被路人当疯子才怪。不过也正因如此,他或许是目前世界上将计算设备“穿”在身上时间最多的人。现在,社会的认知已逐渐追上了 mann 的脚步,比如google glass, 苹果手表。
steve mann现在成了多伦多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
但是最近,这个穿戴设备第一人对现在的设备提出了质疑:“对于可穿戴计算设备目前的发展,我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令我欣慰的是世界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它的价值。但另一方面,我担心 google 和其它的一些公司忽视了一些重要的教训。他们的设计决定使得其他人很难使用他们的系统。更糟糕的是,这方面的产品设计要是出什么问题,很可能会损害用户的视力。一旦这些情况出现并被曝光,人们对于这项技术的信赖度将会大打折扣。” steve mann表示。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通过实验发现,对于这种扭曲呈相(比如上下颠倒,或者左右颠倒)人类大脑需要的适应期其实挺短的。但是,一旦大脑习惯之后,想要纠正过来,需要的时间就长了。
google glass 目前的原型是将摄像头放在用户的右方。它只通过摄像头在用户的右眼前方播放视频吗?如果是,上面的问题肯定会出现。或许 google 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不会添加游戏功能。但谁又能保证哪个开发者不会这么干呢?
有一点,消费者仍会想要来一块像样的屏幕来浏览视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手机可能会被更便宜的“笨屏幕”所取代。正是发现了这种需求,乔布斯推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笨屏幕”——ipad平板电脑。尽管ipad很轻很薄,可似乎这种“笨屏幕”和穿戴式设备的要求仍相差甚远。毕竟,在晃动的地铁上拿ipad总是不太自在的,尤其是对于手腕脆弱的女性消费者。
当然,在这个方向上也有穿戴式设备的企业在努力,比如kickstarter上的trego(貌似kickstarter是可穿戴式设备的福地——大名鼎鼎的pebble)以及padroo,显然两者的方向都是尽量使ipad使用者摆脱环境的束缚,解放双手。虽然听着异想天开,但他们居然都实现了,而且padroo的两款产品看起来更自然,符合穿戴设备不突兀的标准,同时适应面更广。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了先驱者,同样是kickstarter的项目:iworm,虽然失败,但迈出了大胆尝试的第一步。
毕竟,穿戴式计算这门学科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而并非一定要将设备嵌入衣服本身。mit 解释了穿戴式计算的目的:“... 颠覆了电脑应被如何使用的认知。平板电脑应该是可被穿戴的(而不是被植入),就像眼镜或是衣服一样穿戴在身上,并可基于情形的变化与用户互动。通过抬头显示器(heads-up displays)、自然不突兀的输入设备、个人无线局域网、 以及大量环境感知和通讯工具,可穿戴式电脑可扮演智能助手的角色。”
当然,穿戴式设备的另一分支就是摆脱屏幕,只充当人体健康的计量工具。
设计顾问公司 fjord 的专家们最开展了头脑风暴,活动上展现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思考和洞察。为什么说可穿戴设备一定会颠覆我们的生活?
1. 智能手机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已经开始消退了,人们想要新的玩物。
2. 数字产品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我们早已习惯在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了),它们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产品,让它们对我们的个人生活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
3. 这些设备既可以凭科技感的外观吸引到科技爱好者,又可以做的更具时尚感,吸引到大众消费者。
4. 基于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空前地挖掘、释放人体的数据信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5. 可穿戴设备和我们的生活及人体融合以后,会反过来减少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6. 可穿戴设备能为人们提供即时的反馈信息,引导我们立即做出让我们感觉更棒的选择。
7. 所有的这些数据会以我们预想不到的方式整合到一起。
当然,除了以上七点,还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要想收集数据方便,设备就要做得小,一些问题就接踵而至,比如:生产成本和挥之不去的电池续航问题。
mary meeker,硅谷风投机构 kpcb 的合伙人,由于每年她都会发布数据详实图表丰富的互联网报告,因此也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她对可穿戴设备也情有独钟。
她表示,可穿戴设备的特点是解放双手、永远运行、感知环境、全网连接、引人注意以及有开发平台支持。
为了说明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她用一张片子来说明智能手机用户的习惯,每天用户大概要掏出手机 150 次,而那些事情(前三个行为是即时聊天 23 次,语音通话 22 次,看时间 18 次)都可以用可穿戴设备代替(不用手)。
对于一些人对可穿戴设备的嘲讽和质疑,她搬出了 1999 年时 dec 创始人 ken olsen 对 pc 的评价(it界最具讽刺意味的评价):
没理由每个人都要弄台电脑摆在家里——ken olsen
不管技术和法律上的困难还有多少,可以预见的是,可穿戴式设备的时代就快要来了。或许再过不久,我们就能在身边悄然发现他们的踪迹,就像我们慢慢发现周围很多人在用iphone一样。
(责任编辑: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