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尽管离挂牌期满8月11日还有不到一周时间,但对半导体业界人士来说,“谁来接手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
一切源于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7月15日挂出的一则竞标通告。该通告称,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芯半导体”)相关股东,欲以118825万元价格转让该公司旗下所有资产。
通告似乎从侧面印证了此前几月流传在业内的传闻:由于迟迟不能盈利,成都市政府终于决定要把这个素有“吞进兽”之称的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甩出去”。
正如成立之初,这条中西部第一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因成都市政府和中芯国际合作开创的“成芯托管模式”而名噪一时一般,在两个主角陆续退出时,成芯的转让同样成为关注焦点。尤其是在本次资产转让进程中,有关转让条件、资产评估价格等问题,给业界留下诸多疑问。
诡异的“资质”
对于成芯资产转让一事,外界好奇的是:一直帮助成都市政府托管工厂运营管理的中芯国际此次是否参与了竞标?未来成芯是否可能成为上市公司中芯国际旗下的资产?
这种联想有其特定的商业背景。2005年成芯公司成立时,主要投资人系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股东委托中芯国际对成芯进行管理。虽然从产权关系上看,成芯属于成都市政府投资企业,与中芯国际并无关联,但在业内人士眼中,成芯俨然是中芯国际的工厂。中芯国际除了向该工厂输送技术、人才、设备,还承诺在工厂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公司股权进行回购。
这种“托管模式”在当时赢得了赞誉。根据中芯国际当时的计划,公司除了要在上海、北京设立生产基地,还计划在成都、武汉以及深圳投资,进行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菱形布局”。但是,由于半导体制造投资巨大(通常一条8英寸生产线投资需40亿人民币),脱离了政府的支持而仅凭上市公司财力很难实现,因此中芯国际借力成都市政府筹划的“托管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聪明而变通的做法”。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深厚的合作和背景,外界一度认为,中芯国际接手成芯乃顺理成章之事。然而,根据记者了解,中芯国际目前已经退出了该项目的竞标,而退出的原因也让外界觉得难以理解:不具备竞标资质。
根据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的竞标通告,参与竞标者除了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还必须
“近3年每年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须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这条要求看似平常实则苛刻。在全球半导体业,符合此条件的公司只有四家:英特尔、三星、东芝和德州仪器。而结合另外一个条件 “在模拟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五年的生产、销售经验,且拥有自身品牌和终端客户”,最终符合竞标资格的,只剩下德州仪器公司一家。而这似乎也是对外界传言的再次印证:德州仪器公司已与成都市政府洽谈多时,有望接手成芯。
对此,有了解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关于成芯资产转让问题,各方也是经过了一番博弈。成芯用于运营的主要资金都来源于当地银行,眼看着贷款临近到期,政府急切希望中芯国际迅速进行回购。然而,由于中芯国际自身也处于亏损,加之去年与台积电的专利官司风波直接导致了公司管理层的大变局,这让成都市政府日渐感到失望。考虑到后续运营需要的更大投资,政府最终决定主动出手。
“在德州仪器介入后,中芯国际也曾提出购买成芯,并且出的价格远高于目前的挂牌价。”另一位接近中芯国际的业内人士说,但这个提议并没有引起成都市政府的兴趣。政府担心的是,以中芯国际的实力即便回购了成芯,日后运营仍有困难,到时仍有可能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而卖给德州仪器则不会出现这个“后患”。另一方面,德州仪器给了成都市政府更多后续投资的承诺。
中芯国际、德州仪器以及成都市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对此交易均表示不做评论与回应。
贱卖之嫌?
伴随着“成芯花落德州仪器”这一看似没有悬念的结局,外界质疑的另一个焦点则是:成芯是否存在“贱卖”行为?
根据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挂牌价格,成芯总资产价值11.8亿人民币,采用“一次性付清”的支付形式。根据业界经验,一条8英寸生产线的投资大概在40亿人民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成芯成立之初,设备主要是来自中芯国际和尔必达的二手设备,能够节约不少投资,加之机器每年的折旧损耗,以及成都市政府在土地方面的优惠转让价格,因此成芯的实际投入,应该比40亿少得多。
政府对成芯的具体投资数额究竟是多少?近几年成芯的实际运营效应又是如何?11.8亿人民币的资产估价究竟是否合理?
记者就此联系成都市高新区,高新区统计处表示“企业营收数据不能对外公布”。根据成都市政府先前披露的数据,成芯项目的计划投资为2.7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8.3亿),而非业界所传的40亿元。
另外,记者从上述业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显示,近几年来,成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原计划月产20000片的生产线产能长期填不满。
而根据成芯项目评估单位——四川海林资产评估事务向本报提供的数据,11.88亿元的资产价格主要构成为:土地1093万,建筑物(包括固定建筑与在建建筑)约共计2.23亿元,机器设备约为8.18亿元,原材料约4500万元。
记者为成芯简单算了一笔账。成芯在高新园区内的土地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有余,总价为1093万元,因此,成芯的土地转让均价约为77.9元/米,合计5.2万元/亩。
但根据克而瑞·易居中国成都机构提供的数据,2007年,成都主城区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为16.09万元/亩,郊区成交均价为14.71万元/亩;2008年,成都主城区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为24.02万元/亩,郊区成交均价为14.84万元/亩;在供需两旺的2009年,成都主城区工业用地的成交均价为22.66万元/亩,郊区成交均价为12.86万元/亩。
由此比较,成芯的土地资产转让价格,远低于市场均价。
负责成芯项目的四川海林资产评估事务所孙川接受采访时说,成芯资产评估遵循的是综合标准,主要考虑“市场因素”、“产品所处环节”以及“成芯快速变现”的要求。
外资抄底半导体
伴随成都市政府的退出以及德州仪器的进入,有关“外资抄底中国半导体行业”的讨论再次升温。
半导体行业资深评论人士莫大康说,与几年之前地方政府对于半导体的热情相比,如今的态度已大幅转变。一则是经过实践发现半导体不太好玩,赔多盈少,“玩不起”;第二是比半导体易入门的新技术产业近期冒出很多,相比较投资少、门槛低,而获利可能更大,如太阳能、LED等。因此,近两年来都很少听到有新的半导体项目上马。
地方政府冷对半导体行业的直接结果是,相关政府对产业的投资日趋减少,这使得尚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半导体产业遇到了“断奶”危机。而这也是“外资抄底中国半导体企业”的一个重要背景。
事实上,德州仪器接手成芯并不是第一例“外资渗透中国半导体企业”。更早之前,美国的Microtune收购了生产中国电视国标芯片的奥纬国际(Auvitek),Atheros并购了位于上海生产网络产品的普然通讯、台积电借诉讼夺去中芯10%股份等案例。外资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渗透,遍布从设计到制造的各个环节领域。
半导体产业专家顾文军认为,外资抄底表现出的是中国半导体企业整体堪忧的生存状态。目前国内有50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但是大多数都亏损,和外国公司比,在收入、成本、政策上都处于劣势,国内企业经营困难——这与国内的税收政策和产业环境都有很大关系。
他同时表示,最近外资密集渗透中国高科技产业,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注意,真正改善企业生存状态。最好出台鼓励国内企业并购或者跨国并购的政策,才有利于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不过,成都市经济委员会电子信息处一位处长接受采访时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该处长称,“因为其他更易入门的新技术产业如太阳能、LED投入产出比更高,而放弃半导体投资”传言不足为信。半导体产业是成都的基础产业之一,不会因为转手成芯而改变对这个产业的支持力度;除了成芯以外,成都高新园区内,尚有Intel、中芯等其他实力强的半导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