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系会专家委员郭涛就"电商有机食品"接受《消费者报道》采访,见 《被神化的有机食品四:电商有机食品更值得信任吗? 》,2014年3月14日。
随着2014年国家将实施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认证的获得将更趋艰难,加之有机食品实体销售渠道“货架有限”,众多的有机食品厂家纷纷进军电商行业。淘宝
生态农业频道、沱沱公社、本来生活、多利农庄等以生鲜农产品为主导的电商销售模式一时兴起。
那么,这些声称拉近了和消费者距离,有质量把控上有信誉保证的电商平台是否更值得消费者信任呢?
电商能否拉近消费者距离?
据
业内人士介绍,农产品从农户到达消费者手中一般经过4至
6个环节,包括农民——收购商——产地批发市场——运输——销地批发市场——配送至超市、菜市场或农贸市场。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至10%,加上各种税收和管理费用,流通环节成本约占菜价的一半。
“如果让有机农产品通过这些传统渠道销售出去,那么有机的名分就荡然无存了。”这是多利农庄创始人张同贵最不看好的销售形式。
通过
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能直接、迅速、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适量的农产品,避免因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等。有效规避因农户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效益差的运营现状,从而有效推进农产品的流通生由分散性向订单型农业转型,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委员郭涛介绍说。
“电商实际上是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沱沱工社CEO杜非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说道。
距离拉近之后,产品品质是要与电商品牌信誉直接挂钩的,这种责任关系来的比普通超市、市场销售渠道更为强烈,也正符合追求安全与品质的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
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危机,似乎不能仅凭更近的关系就得到解决,电商平台出现假有机的情况也时有存在(详见《被神化的有机食品二:1号店现过期“有机”枸杞》)。
信任危机怎么“破”?
《消费者报道》从有机蔬菜的农残检测切入,调查目前三种有机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大型超市、农场直营和生鲜电商对有机产品品质的不同“把关术”,探寻解决“信任”之道。
2014年2月,记者分别从广州市百佳超市、直营农场“绿色V族”、本来生活以及淘宝生态农业频道的“一号农场”购买有机(罗马)生菜,送往权威检测机构对4种叶菜常用农药百菌清、毒死蜱、氯氰菊酯和甲胺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4款有机生菜均未检出上述农残。
问及企业如何“把关”产品安全质量时,本来生活华南区市场总监黎亮告诉记者:“我们有独立品控部对食品进行检测。本来生活网在选取相关供应商时,
首先会选取有相关资质的供应商,但也不以资质为唯一评判标准,还会派出专业的采购人员,直接进入相关生产基地,了解其是否规范种植、施肥情况、跟踪记录,确定其设施、生产管理体系符合生产管理要求。”
相对而言,不设有检测环节的淘宝生态农业频道更接近“市场平台”。记者调查发现,商家进入平台销售有机产品,首先需要提交有机认证证书、产品检测报告和环境检测报告(土壤、空气、水质),随后淘宝的审核人员还要现场考察并对同行口碑进行了解。这样一套规范旨在入驻前的把关。
虽然各个电商平台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但事实上可供应采购的农场并不多。黎亮向记者透露,本来生活在寻找农产品供应农场上是比较困难的,往往同一个农场的蔬菜会供应给不同的电商。
不过,这并不影响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因为说到底产品品质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虽然是采购供应,但本来生活自己独立的品控部
具备多项常规检测的能力,内容包括最常见、最易添加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添加剂等,如甲醛、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黄曲霉毒素、苏丹红。我们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是有机标准,在网页和商品上都已清晰的标注。”
对于电商本身来说,自设检测只是品控的一个环节。但就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有机产品的标准,并且不在传统质监系统监管范畴内的现状来看,电商要在品质上真正把好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