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中国光伏产业期待已久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出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走到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这份《规划》的出台将对光伏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等业内知名专家,从中国光伏产业的特点目前状况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此次由工信部出台的这份产业指导文件做出全面解析。
孟宪淦在采访中提出,整个《规划》有三大亮点,其中最大亮点是我国光伏产业将不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国内市场。《规划》把拉动内需放在了发展国外市场之前,并且初步提出了光伏产业的准入“门槛”,以及将“平价上网”作为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
走过“十一五”:三种力量推动下的独特产业
“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它走过了其他产业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孟宪淦提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高速发展的。首先是国际市场的拉动,尤其是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极大,而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远远赶不上需求,中国光伏产业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在2004年产量只有50MW的情况下,2011年就达到了21GW,7年间增加了数千倍。可以说,国际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推手”。第二种力量是暴利的驱动,“过去有句老话说,投资光伏三年就可以回本,多晶硅3个月就可以回本。”孟宪淦说。到2010年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如英利集团等毛利都在30%以上,这就导致了国内大量的企业蜂拥而上。第三,就是地方政府的推动。在光伏产业发展的初期,几乎所有地方政府出于节能降耗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衷,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发展光伏产业。
在以上三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独有的特点,首先就是90%以上的产品都用于出口,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共生产了40GW的光伏电池,国内只安装了3.5GW,“像这样高的出口比例,在我国其他行业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孟宪淦说。其次,增速最快。2001年我国光伏产业的产量是4.3MW,到了2010年是21GW,在十年间增长了4880多倍。第三是产业规模极大。2011年中国光伏的产能是35~40GW,而2011年全世界才安装了28个GW,我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全世界市场的需求。
“这就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的独有特点。而正是因为产能过剩,过分依赖出口等问题的日益尖锐,我们之前的传统市场,如欧洲的德国意大利都降低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国际市场受到了压缩,再加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急需知道应该怎么做,是不是一定要维持世界最大的产能,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是不是还要以出口为主?这些问题就是这份《规划》出台的背景和基础。”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面向“十二五”: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资源整合
怎样让中国的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不再走脱离国情脱离市场规律的道路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和中国光伏产业应该面对的问题。
在“"十二五"面临的形势部分,《规划》明确指出光伏行业内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投资计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他领域如半导体企业等携多种市场资本也将进入光伏行业。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控制不当,那么整个产业会碰到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此次《规划》才确立了四大发展基本原则,而前两项原则"立足统筹规划,坚持扶优扶强""坚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是最为重要的。”孟宪淦说。
如何理解“统筹规划”“扶优扶强”?孟宪淦解释道,就是不能再让光伏产业盲目自发地自由无序地发展,这样超出全世界规模的发展是不合理的。所以在“发展目标”中,《规划》提出了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这就意味着以后的光伏产业的产能发展是必须紧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再是自发自愿的。并且明确给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等扶优扶强的指标。
“当然,扶优扶强不是说政府直接给钱,而是通过政策引导加上市场机制的运作。国家要做的是建立一定的准入制度或是准入门槛,从而做到扶持优秀的企业优秀的技术,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而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应该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孟宪淦说。
“建立健全标准专利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光伏行业监管与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协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完善包括多晶硅材料电池/组件的产品标准,光伏生产设备标准和光伏系统的验收标准是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光伏产业对内对外发展的趋势。”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此次《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经济目标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政策引导已经把发展内需放到国外市场之前,这是以前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提到的。
放眼未来:平价上网才是最好的归宿
对于此次《规划》确立的第二个发展原则“支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则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缺乏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是光伏产业的软肋,我们过去的发展一直是买设备,大量生产,立足于出口。之前很多欧洲客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先会看企业的设备,如果设备不行欧洲买家不会下单,所以中国很多厂家不得不去进口德国意大利的设备,而忽略了自身的技术创新。所以现在提升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需要。”孟宪淦说。
国家扶优扶强企业技术创新,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发电成本,实现平价上网。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内需上不去的重要因素就是发电成本太高。以太阳能资源丰富的青海省为例,青海省2011年火力发电的上网电价是每度0.28元左右,而同年我国制定的光伏上网电价是每度1.15元,这就意味着光伏发电要实现平价上网,国家每度电就必须补贴0.87元,这样的补贴如果一直持续的话,国家花不起,普通居民也用不起。
所以,此次《规划》专门提出,“光伏发电成本目标”,这一点其实是整个规划的核心。在这一目标中,提出发电成本到2015年每度电降到8毛钱,“每度电的成本降到0.8元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在用户侧(终端消费者)能平价上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工商用电每度电现已达到1.1元,如果2015年光伏的发电成本只有0.8元,那么光伏发电将产生盈利,在用户侧的一方也不需国家补贴。而到了2020年"目标"提出,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在"十二五"期间平均上网电价是0.44元,到了2020年火力发电的电价有可能超过0.6元,所以这个时候光伏发电的成本能降到0.6元,这就意味着在发电站那一侧也不用国家补贴了。所以说整个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平价上网,因为一旦这个产业能够都实现平价上网了,那么企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来发展,这就是《规划》中的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孟宪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