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建设模式,对环境要素、污染排放要素及环境风险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控,建设全向互联的新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物联网体系,探索出可复制的环保物联网建设、运营及运维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模式,达到国内领先的示范效应。
“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无锡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作为国家环保部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国家发改委物联网示范项目、国家工信部物联网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贯彻“物联网+环保”的建设思路,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全面感知、标准引领、平台支撑、智慧应用”为顶层设计架构。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建设模式,对环境要素、污染排放要素及环境风险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控,建设全向互联的新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物联网体系,探索出可复制的环保物联网建设、运营及运维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模式,达到国内领先的示范效应。
(1)“感知环境、智慧环保”实现了基础要素、感知要素、管理要素基于环境资源目录体系的集中管控、精准定位、整合互联、开放共享。
“感知环境、智慧环保”在数据集中管控、精准定位、整合互联、开放共享层面完成了管理数据化、数据资源化和资源智慧化三个过程。
“管理数据化”将环境管理各个环节要素转化成计算机能识别和存储的数据单元和电子档案。项目开发了24个生态环保业务系统,实现了与上下级以及横向部门的数据对接,扩大了数据获取通道,使环境管理行为转化成可用、有效的数字化信息。
“数据资源化”将系统中的数据编制成了“环保数据字典”,形成9大类8要素7层级的资源目录体系。以信息资源目录为驱动,统一数据的定义、编码、调用,并基于因果关系、从属关系等特征,建立各应用系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多源共享”的目标,真正使杂乱无章的数据变成可用的资源。
“资源智慧化”通过数据挖掘及大数据等先进智能化技术,支撑“智能化业务视图”与“智慧化决策视图”两大智慧应用。“智能化业务视图”实现“多维度,可拖拽”的统计操作方式,让环境决策者可立体审视数据的变化规律,识别数据的异常。“智慧化决策视图”通过数据建模技术,建立符合环保应用的数据模型,结合GIS平台形象、直观的展示模型的输出结果。
(2)“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促进了环境监管模式的创新、提升了环境公共服务能力。
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业务重构、流程再造与制度创新,实现了生态环保管理流程从分散、分段向分类、专业化转变,变职能型为流程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串起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每个节点的管理要素,形成“一源一档”动态管理档案,实现了污染源信息的整合共享,开启“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对278个风险节点进行监控,做到全程可监控、进程可追踪、异常可预警,业务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了工作上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工作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强预警预报、提速应急防控。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区域环境质量及污染源排放现状的实时监控、分析评价、异常预警。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实现了对未来空气污染事件的预报预警。按照响应工作机制,对各类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置,预防各类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采用平战结合的设计思想,与环境质量智能预警、污染排放监测报警联动,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可利用GIS平台对周边情况进行分析,快速判定事故等级,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生成处置建议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指挥调度,达到接警快、分析快、决策快、处置快的目的。
加强研判分析、优化决策管理。项目集成多种数据分析模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结果,让环境管理规划、应急处置决策、污染管控措施更科学、更智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筛选重点控制区域与重点管控对象,实施精准管理。评估各类污染排放限制方案下的环境质量改善效果,为污染综合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智慧化决策依据。
完善服务平台、拓展公众参与。项目依托智慧环保服务大厅和智慧环保APP,搭建了与公众互动的平台。智慧环保服务大厅集中了9项行政许可服务,通过网上受理、办理、反馈一体化的业务协同工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审批绩效。通过智慧环保APP公众可以及时查看环境质量实时信息、未来72小时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信息以及其他环境公示信息,也可参与公众调查,反映各种环境诉求。
(3)“感知环境、智慧环保”凝聚众智的结晶、带动产业的发展。
项目建设集聚了全国近10家优质环保信息化供应商的参与,成就了国家环境保护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在无锡的落地,建立了汪尔康院士工作站,促进了环保物联网产业标准联盟的成立。在无锡市政府建设“物联网环保产业园”的号召下,工程中心以环保物联网为纽带,与中科院地理湖泊所、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长春应化所等紧密合作,初步形成传感器研发生产-数据采集传输标准制定—数据平台开发-数据分析应用-决策反控的“产、学、研、用”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建设制定了四项技术规范与标准,在“物联网实验室分析系统应用、传感器状态参数传输和反控应用、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环保大数据平台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示范效应。
下一步,将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涵盖完整产业链的环保物联网标准体系,推进环保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将生态环保大数据深入应用于太湖水质预测预警、大气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协同关系等方面,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绿色指数评估系统,说清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支撑生态环保体制改革。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