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比较“移动”,移动互联网的变化远比互联网要快得多,各种各样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不管在传统产业,还是在互联网产业,以及自身浸淫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都往移动互联网领域渗透,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来自于用户的增长量。
在中国经营报互联网三巨头卡位收购战的节目中,资深互联网观察家吴伯凡和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童士豪,针对BAT2013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投资活动,所进行的移动互联网卡位战进行了解说和分析。
其中提到:PC端随着市场的逐渐沉淀,呈现“小而美”的趋势,而移动互联网的形式却和PC端相反,移动互联网随着BAT巨头的收购、并购等,呈现出“大而全”的趋势,笔者非常赞同此观点。
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屏幕大小、功能属性、等方面,更多的是用户需求的区别。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即使是BAT三巨头,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些新兴的产品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这些产品最终或被投资、收购、被“包养”,但是这些机会远比互联网呈现出的机会多的多。
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方面,主要突出的有:信息需求、娱乐需求、服务需求,其中包括聊天社交、新闻阅读、地图导航、影音等。
微信5.0的推出,包含了信息需求、娱乐需求以及服务需求,几乎涵盖了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如果说腾讯是依靠微信来打造腾讯“大而全”的局面,那么阿里巴巴入股高德地图和新浪微博,则是试图通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来打造自己“大而全”的版图,百度则是收购PPS来抢占移动视频的领域。
百度多酷、腾讯的创世中文网以及新浪阅读公司,都是看中了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市场,对于巨头来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要做到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实在不行就投资、合作、抱团。即使在新兴的打车应用当中,作为代表的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也传出即将合并的消息。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微信5.0的推出,一些专门扫描二维码的APP将会逐渐消逝,先不说微信,即使是浏览器、地图、微博等都具有二维码扫描功能,对于用户来说,一个独立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是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
再看社交功能,百度地图接入微信的部分功能,新浪微博自身作为一款媒体属性较强的工具,也推出了摇一摇功能,甚至很多其他产品也在已有的产品中适当添加了社交功能。闪聚、网易八方等移动社交产品的死亡,和自身的“小而美”是脱不了干系的。
移动互联网呈现“大而美”和移动互联网目前的盈利模式是分不开的,BAT之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就是因为还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无论是号称用户量过4亿的微信,还是移动搜索次数破亿的百度,以及阿里巴巴,都只是在不停地抢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避免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被掉队,甚至是被吞噬都有可能,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数次并购就是大鱼吞噬小鱼。
当然,移动互联网呈现“大而全”也是急用户之所需的,手机屏幕的大小,决定了用户不会在上面不会装几十个几百个APP,吃饭的、睡觉的、看书的、娱乐的,如果每一种都需要装个APP的话,光是切换就需要不少时间,它不像互联网切换网页那样方便。所以,用户需要有一款不需要换来换去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能有个地方吃饭,还能方便聊天,晚上还能睡觉”,看起来美,用起来舒服的产品,用户怎么会不爱呢?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需要“大而美”,既是为了船票,也是为了用户需求,小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要想不被关闭,要么差异化,要么等着被“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