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豆瓣的改版

  豆瓣从去年年底的新版导航条上线,开始一系列“改版”。我个人认为这些“改版”,都是在加强豆瓣的“社区化”。对这些改造,从豆瓣fans小组看,">用户反馈不一;业界也是如此,前两天鲁公子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量化用户信息,还原用户性格》,也是对“改版”部分否定。我的态度比较支持豆瓣面向SNS的改版,但同时我认为这是一项次优的选择——最优的方案可能是更直接地切入电子商务。

  要想说明这些,需要回头再看看豆瓣的发展历史。豆瓣有三个特点:1,以“六经注我”,即高度结构化的“物”数据为线索,围绕“物”而发展起来的网站结构;2,一系列“轻”的工具型业务,比如书评,书目服务等等,都是让人快速上手的工具型服务;3,“小组”有很大的流量,而小组和主营业务(图书)关系不大。

  现在回头看豆瓣的这3个特点,假设没有“小组”服务,豆瓣会如何发展?那么豆瓣非常类似flickr,是一个“垂直”的工具性应用。又由于Flickr的主营业务是图片服务,比豆瓣的图书服务更具普适性,所以可以合理推测:如果没有“小组”,豆瓣最多是flickr的格局:或者锁定一个垂直人群的工具服务,或者被大型网站收购。总之,其自身的业务是无法做成真正的大型独立网站。

  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如果网站将自身定义为“工具型”服务,对网站发展的前期有很大的好处,因为精准的定位,往往使得自身业务前期能快速发展。并且,“工具型”服务的网站并不是一定做不大,google和ebay(淘宝)就给予我们两个启示:第一,你的工具的“普适性”要足够大,比如google;或者,第二,你的工具的“商业性”要足够强,比如ebay(淘宝)。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小组”的豆瓣,如果要做大,基本上只能选择上述第2条路:强化“商业性”。那怎么强化“商业性”呢?我认为有且只有一个标准:交易要在网站内完成。没有交易,就没有“商业性”——这是在做工具型网站一定要切记的一条。坦率的说,这也是我在蚂蚁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个朴素的道理。用这条标准看豆瓣,豆瓣的导购“掮客”模式显然不合适。而这才是豆瓣真正的困境。

  多说一句,类似大众点评网等等点评类型网站,我认为其业务做不起来,也是因为上述道理。大众点评目前是靠投资支撑而已。反而,我认为饭桶网有可能做起来,因为它比大众点评更深入“卷入”直接的交易。

  说回豆瓣。豆瓣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交易”。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反而,它被另外一个更大的表象所掩盖,那就是——小组。“小组”的存在对豆瓣有巨大的“误导”。

  Google说“让用户尽快离开”,绝非虚言,真的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为什么如此,其实很有道理,我琢磨了很久,这篇博客暂时不说了,让我们姑且当之为google的“真理”。以google这条真理来看,就知道豆瓣的“小组”是违背的。也许你马上会举例百度贴吧来反驳我。但贴吧的创立基础,即是对百度搜索的“人工”补充,是其搜索引擎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观豆瓣的小组,如果都是且只是以“书目”来创建的,就没有问题。但豆瓣的小组恰恰不是如此。

  “小组”对豆瓣到底有什么“误导”呢?最大的“误导”就是让豆瓣从“工具型”网站,重心逐渐偏移为“社区型”网站(SNS)。而目前的豆瓣恰恰两头不靠,所以尴尬,所以转型改版引发很多讨论。或者这么说吧,从06年11月,豆瓣推出“9点”开始,豆瓣的重心就在往SNS偏移。

  我个人的观点,豆瓣这样的“偏移”,实际上是开始走弯路了。因为如上所述,豆瓣如果加强“商业化”,我认为能做起来;但07年开始,豆瓣从“商业化”的路上,绕开了,绕到了社区。但阿北以后会知道,“小组”那样“扎堆闲聊”的社区,商业上是靠不住的。

  但我为什么现在支持豆瓣往社区方面转型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从07年开始,豆瓣重心已经偏移,事实上现在频繁主动访问豆瓣的,也是去“小组”;也就是说,用户已经如此定义了“豆瓣”,要尊重用户的定义;第二,阿北个人兴趣可能也是在这块,因为从06年底开始,从9点到现在的sns改版,他一直是这么选择的。因此我认为,豆瓣如果坚决走社区(SNS)的路子,虽然是绕远了,但还是可能走出一条路的。一个次优的选择。

  最优的选择是豆瓣用拿到的投资,要有魄力,切入图书销售渠道。这里有很多玩法,绝非当当、卓越那么单调。

  春节回家过年,上网不方便,所以很久没写博客。现在恢复更新。并祝所有博友新春大吉,事业顺利。

时间: 2024-09-08 10:18:11

理解豆瓣的改版的相关文章

豆瓣首页改版:产品理念和路线是正确的

文章描述: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豆瓣这次改版. 关于这次改版,我只想说,产品理念和路线是正确的,但是设计是一坨屎,对用户体验的践踏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直接将所有用户的首页替换掉,没有采用引导用户主动切换到新版的方式,甚至连小范围试用都没有,说明阿北实在是太迫不及待想要拿掉豆瓣说了,实在太迫不及待想要试验以算法为中心差异化发展的路线了.我知道幡然醒悟过来自己错了不容易,但也不至于如此激进.只是以自己的决策和目标为中心,丝毫不考虑或者完全不在意用户感受,这是怎样一种自负! 这样一个毫不成熟的产品,

豆瓣网改版酝酿媒体化转型

新浪科技讯 1月12日凌晨消息,新浪科技独家获悉,豆瓣网的信息浏览.发现和分享平台九点(9.douban.com)将于今日上午正式推新版.相关人士认为,豆瓣近期频繁改版是该网站将朝着媒体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信号. 豆瓣是业内知名Web2.0网站之一,但其高管对该网站定位一直没有一个明确说法.尽管时下社交网络(SNS)概念很热,但豆瓣网创始人杨勃并不愿意把豆瓣当成一个SNS网站. 去年12月,豆瓣曾对首页进行小幅改版,此次九点改版是该网站在近1个月内的第二次改版动作.豆瓣九点于2007年1月上线,旨在

张智闻:从豆瓣改版看社区网站用户运营法则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豆瓣在3月份改版了,没有大刀阔斧的进行整体UI的转变,也没有对风格进行色调的大幅度调整,更没有功能上的大突破,仅仅是调整了各个频道的导航与首页的样式.但就是这样有限的改版却也遭到了很多用户的非议.进入豆瓣首页,我们不难发现右侧的那个"抵制新版豆瓣"活动.非常多的用户在那里表达着他们对豆瓣改版的不满. 为什么会这样? 相信站长朋友们都遇到过网站改版的情况,我们有着种种的理由需要对现有的网站进行改版,首页承载信息形式不够.增加网站功能.最新设

从豆瓣改版再谈好友系统的设计

前很久不上豆瓣,最近才发现豆瓣增加了分组广播功能,原来加好友的机制也改了,关注我的人和我关注的也莫名奇妙翻了几倍,原来的朋友里面有好几个"已注销"头像.回头翻了下豆瓣的官方blog,才又知道豆瓣小动作又引起公愤了,前几次是首页.导航,今年直接拿豆瓣er的友邻开刀了.SNS社区好友系统的设计,之前已经有不少UE专家讨论过,貌似设计师的观点都一边倒,否认用户质疑的声音.虽然现在争论已经平息,但作为一个在豆瓣潜水N年的童鞋,我觉得有必要为那些仍然感到憋屈的童鞋们说句话,再谈一次好友系统的设计

豆瓣正式加入电商市场导购产品“东西”上线

豆瓣终于正式步入电商领域了.几个月前,我曾经收到过豆瓣商品的内测邀请,当时无论是界面还是功能都还处于Demo阶段,几番改版调整后,上个月这一功能正式开放--按照豆瓣的传统,新的入口会先挂在首页右上角的"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栏目下.从社交网站步入电商领域,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尝试,不适当的操作不仅会打破产品原有的形态,更坏的可能是丢失原有的用户--这对豆瓣尤其如此,从2005年创建至今,豆瓣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中难得可贵的塑

用玩票的心态瞎猜豆瓣的思路

1.从半年以前要"去中心化"开始,豆瓣作了不少大的调整,重要的是上线了很多的新功能.同城.日记.相册.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0590.html">音乐试听.等等. 2.一个多月来,豆瓣上线新功能的步伐暂停.实际上,这个时候豆瓣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我本以为,他们会开始做"电子商务"或者"定向推送"的尝试了.但,最近一次,豆瓣又作了一个更新

豆瓣是一个浓厚的氛围独特的虚拟社会

摘要: 同样是伴随作者青春成长的两款产品,何以现在有云泥之别?读者诸君可对照看下. 记得第一次接触豆瓣是2006年.彼时我是青葱年少的工科学生,有网络依赖症的我大多空余时间泡在机 同样是伴随作者青春成长的两款产品,何以现在有云泥之别?读者诸君可对照看下. 记得第一次接触豆瓣是2006年.彼时我是青葱年少的工科学生,有网络依赖症的我大多空余时间泡在机房.忙忙碌碌的校园生活之外,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直到一个百无聊赖的雨天在机房,发现一个看上去粗糙的网站-豆瓣.用了十分钟就恍惚感觉到,这玩意儿就是

网站改版的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改版,是一个问题.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产品人员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豆瓣的改版,还是Facebook的改版都遭到了用户的疯狂抵制. 和传统1.0网站相比,2.0网站用户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也意味着用户在网站发展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任何的所谓改版,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已有用户的使用习惯,可能遭到用户的大规模抨击. 这意味着,网站改版也许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精细化运作. 为什么需要改版? 一个网站刚成立的时候,总是陌生和懵懂,对于网站的核心价值有着最忠实的体现,这时候的网站可以被称为产品的初级阶段. 伴随

Facebook互联网所有服务近乎完美改版过程

 原文出处:http://www.a-xuan.cn/?p=197 刚才登录Facebook,这次没有如往常登录到登录后首页,而是跳出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的一封信,短短几行字间,折射了这个在互联网所有服务中近乎完美改版过程. 我们先来仔细阅读这封信: Hey ------->一切由Hey开始.Mark Zuckerberg开篇的这个称呼,道明了站方和用户之间亲近关系,一种真诚,亲切,不官腔不做作的娓娓道来态度,从这里也折射了产品随用户成长的设计的思想.与其相似的很多优秀互联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