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在苏州,盗窃者在山西,销赃者却在吉林……一个在虚拟世界大肆盗窃并销赃的犯罪团伙,直到在看守所“团聚”之前,甚至相互之间连面也没见过,却作下了案值数以亿计的大案。
最近,江苏省苏州市公安机关查破了这起离奇的利用黑客技术盗窃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超过50亿两的特大网络虚拟货币盗窃案。
50亿虚拟货币不翼而飞
2009年5月28日,开发和经营网络游戏的苏州某网游数码科技公司在例行检查时,发现承载着时下一款流行网络游戏的服务器被入侵,重要数据信息被窃取和修改。再一检查,发现可以购买游戏装备的网游虚拟货币“银子”被盗,数额居然超过50亿两!这不但将造成公司百万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可能造成该款网络游戏规则崩溃,损失难以估量!
他们当即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很快,由市公安局牵头的专案组,动用了包括技术、人力、智力等各种手段在内的侦查方式,展开了一系列缜密调查。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从“银子”的销售渠道取得突破,并运用高科技手段锁定了远在吉林的犯罪嫌疑人周某。7月2日,从事销赃的周某落网。接着,办案民警顺藤摸瓜,先后在山西和江苏苏北,将实施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唐某及其堂弟,以及销赃的江苏苏北某学校教师李某抓获,从而揭开了这个发生在虚拟世界的离奇盗案的全貌。
“80后”黑客浮出水面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这起案件充分体现了虚拟世界盗窃案件的特点:作为团伙成员的4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相互之间根本不认识,但他们却被共同的利益关系联系到一起,且分工明确,甚至受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也远隔千里,一切都是通过轻点鼠标来进行的。
盗窃“银子”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是一名帅气的“80后”小伙子。大概是家庭条件太优越了,曾经迷恋网络游戏的他居然想到当“黑客”来寻求刺激。他在网上购买了一个名为“X”的黑客软件,便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并攻击有安全漏洞的网游服务器。当他发现了这家公司服务器的安全漏洞,便入侵该公司服务器的数据库,通过修改数据库的数据,轻而易举地窃取了超过50亿两该款网游虚拟货币:“银子”。
虚拟世界的“一夜暴富”仅仅让唐某兴奋了一小会儿。因为用如此巨量“银子”购买装备,那将是“几辈子”也花不完的;而这么多的“银子”白送给玩家,唐某又觉得不甘心,他想到了“变现”牟利。
于是,他找到买过装备的堂弟,让堂弟帮着联系买家,并答应给堂弟分成。堂弟“不负重托”,很快联系到网名叫“佛”的吉林买家周某。玩游戏多年的周某深知虚拟财产变现的暴利,一听有这好事,当即答应共同做这笔买卖。
“财神”投20万积蓄收购
其实,周某还不是真正的虚拟财产交易商。但他知道虚拟财产交易的门道。经过一番网上搜寻,他在淘宝网上找到了一位专门收购“银子”的虚拟财产交易商李某。由此,一个虚拟货币销赃团伙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逐渐形成。
李某网上绰号叫“财神”,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网游圈里的影响。可谁知道他还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呢?现实世界里,只有少数几个亲友知道他通过挂机玩游戏,挣游戏币,再倒手挣钱;至于他的第二职业收入已经远超过他的第一职业,就更是无人知道了。
听说对方有如此巨大的“银子”要卖,李某并没有轻易出手。他要先买一笔银子“试试看”:报价4000元人民币买1亿两“银子”,货到付款。对方同意后,李某便将自己注册的该游戏ID账号发给周某。周某转手发给山西唐家兄弟。唐某根据发来的
ID账号,将窃得的“银子”打了过去。李某收到了“银子”,也收获了信心,尤其是当李某在仅卖出6000万两“银子”就获利2500余元后。他不但如约通过网上银行汇出4000元钱,还要求进一步交易:他已经决定拿出20万元积蓄,要大干一场。
作为中间人的周某当然不傻。守着这个下家,他一边向山西唐家兄弟压价,“反正银子也是黑来的”;一边则对江苏苏北李某抬价。唐某因为这么多“银子”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以后还可以再“黑”,所以不仅爽快地答应压价请求,还主动奉送数亿两“银子”。他与李某经过讨价还价,也达成了交易协议。从今年5月26日开始的十多天时间里,他们先后交易了二十多笔,李某花费近20万元收购了超过50亿两“银子”和其他虚拟财产。通过交易,唐某获利13万余元,其余被其堂弟和周某分得。
走出网络方知美梦成空
交易完成,4人各得其所,再加上相互间从网上下线之后甚至都无法联系,这种纯粹的网络交易模式让4人都觉得很安全。
就在唐某等4人以为虚拟世界会帮助他们隐匿痕迹的时候,专案组已经掌握了他们全部的犯罪证据,一张漫天的大网已经罩到了他们的头上。7月2日,专案组奔赴吉林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周某。接着,又分兵奔赴山西、江苏苏北,将犯罪嫌疑人唐某兄弟和“财神”李某抓获。
这时,4名犯罪嫌疑人才走出网络,在看守所首次相聚。当然,此时他们的心情已非比从前。尤其是花了近20万元买了50亿两“银子”的“财神”李某,见到上家更是咬牙切齿:由于网游物价飞涨和案发后网游公司对其账号的查封,超过50亿两的“银子”尚存手中。现在,不但自己多年积蓄的20万元打了水漂,而且也许还将从此与本来人人尊敬的“老师”身份告别,真是后悔莫及。
本报苏州9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