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年的5月,接二连三的医患悲剧让所有人动容。中国的医疗问题到了必须根治的时候,否则,未来将不再有人做医生,不再有人敢于救死扶伤,而老百姓也不再敢相信医生相信医院。一旦面临这样的双输局面,我们这个社会还怎么生存下去?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好的医院和医生都是稀缺资源。不管是谁生了病,总是希望找到最好的医院和最好的医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任何人愿意或者敢于拿自己的生命去检验医院和医生的能力。因此,古往今来,对好医院和好医生的呼唤都是社会的焦点,如何评价医院与医生的“好与坏”更成为操作难点。
社会急需医疗信用评价体系,以重建医患信任
很多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重塑可能有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我们这个社会,因为方方面面的因素累计,如今已经到了处处防着对方的状态,反映到医疗上就更加明显。患者不相信医生和医院,医生不相信患者及家属,我们太缺乏一套具有公信力的信用体系,让双方能够真诚的面对。
可是,作为特殊行业,医疗又恰恰是非常难以进行信用评价的领域。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某位大夫面对病人家属期盼的眼神无奈的摇摇头,说“我们尽力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家属很难评价大夫是好大夫、医院是好医院,因为病人治病需要是好的结果。可是,如果站在医疗机构的立场上,医院和医生可能使用了最好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整个过程是最佳的合理的,这样的医院和医生就是好的。因此,如果医患之间缺乏基本的信用,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社会的发展需要信用体系,商业社会更是建立在全面的信用之上,否则将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医院和医生的也应该有信用体系。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师也应该有系统的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有标准的识别好医生和好医院,对于那些弄虚作假滥竽充数甚至谋财害命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在法律采取行动之前就能够被踢出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损失与人身伤害。
医疗评价系统建设需要新思维、新指标、新应用
目前,我国建设有一定程度上的医疗机构和医师信用体系,国家卫计委一直在进行医疗机构和医师信用体系的构建工作,力争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2010年,医疗机构和医师注册联网管理系统在全国推行使用,注册系统包括管理版和机构版。
但是,在传统思维之下,主要是围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注册系统来进行,信息并不全面,与社会各部门缺乏配合,没有信息共享机制,更缺乏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这就给不良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了规避的途径,也达不到社会期待的效果。
简单的说,这套信用评价系统应该“结论权威、信息全面、评价科学、更新及时、查打一体”,让患者能够轻松识别出真假好坏医疗机构和医师,能让医院监督和管理好医生队伍,能为监管机关查处违规违法提供依据,并能向社会及时警示医疗风险。
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和宽带信息网络无处不在,高性能的IT系统已经可以将全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快速及时的完成分析,同时,因为信息查询的便利与可针对性的使用,建立一套医疗机构和医师信用评价系统已经可以变成现实。
要想建立一套这样的医疗机构与医师评价系统就必须首先从收集整理信息数据开始,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该连续性的采集医疗信息,包括科研水平、诊疗过程、医药使用、治疗效果、愈后评价等等,既包括个案也包括医院整体,同时应该有资质审评、执业登记、注册管理等方面的官方信息,还可以包括专业组织、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专家组等方面的权威评价,当然,也不能忽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疗机构与治疗医生的态度、能力等的满意度评价。
然后,我们还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医疗机构与医师评价模型,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度科学化的使用,比如分为医德诚信、专业能力、从业经验、患者评价等等维度,由此形成类似“信用分”的可用结果,并根据情况实时更新数据或定期更新评价结果,从而为社会提供可靠的医疗机构与医师选择参照。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不仅仅依靠强制的法律法规管理,也要让坏的医疗机构和医师从队伍中自动的被清理出去,通过信用系统的建设让假冒伪劣无从业之地,尽快的消除医患阵痛。
甚至,我们可以不使用强制制度,医疗机构和医师可以自愿参加,只要信用系统具备了社会公信力,成为了社会与患者认可的标准,被排除在外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将变得难以立足,就会有更多的机构与医师参加进来,一个强信用的医疗环境就建设起来了。
医疗信用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坚持,也需要健全的激励与惩戒制度,还需要及时完整的信息披露,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监管部门、第三方组织、权威专家和正规的医疗机构医师的共同合作之下,会逐渐建立起来,而我们所有人都会是受益者。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医疗机构与医师评价体系尽早的完成,造福全社会。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