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一场伟大的争吵

在股市暴涨、一切繁荣的时候,人人对于新经济信以为真,一些人还喊出“互联网改变一切”的口号。 “我百分之一百地确定(互联网)是非常重要和强大的技术”,这句发自迈克·波特的话语同样反映出他对于互联网的坚定信念。波特在二十一年前出版的《竞争策略》使他成为也许是哈佛商学院最为知名的管理教授,这本书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经典,也被数代经理人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2000年,波特开始注意到互联网。为了弄清互联网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迈克·波特亲身加入几家dotcom以及一家互联网咨询公司担任董事。波特的观点是互联网并未改变一切,他的“竞争策略”仍然行之有效。 在2001年达沃斯峰会上,波特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经济以及互联网的争吵。争吵从达沃斯峰会开始 每年二月,商业、政治领导者们齐聚瑞士的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今年的达沃斯峰会上,在离讲台远远的一边坐着商业战略教父迈克·波特。人们曾认为波特的战略分析过于僵化,不能适应令人眩目的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所以,随着dotcom公司的全面崩溃,波特在这次峰会抓住机会推出他的旧模型,并再次证实了模型间的永恒的相关性。 在一旁是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一位电子商务顾问和自由撰稿人,在持“互联网改变一切”观点的人群中,他是一个主要的鼓吹者。但当塔普斯科特还在发问时,波特打断了他的发言,“唐,你并没听我的讲话。‘不听他人所言’是否是一个新商业模型,也是新经济的一部分吗?”后来,当波特讲述了一些互联网受益的客户时,塔普斯科特对波特发出了嘲笑。 那次争吵登了报。今年三月份,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一万两千字的论文,题目为“战略和互联网”,他在文章中抨击了dotcom公司,说互联网“不需要一个全新的商业方式”,他呼吁“回归本原”。塔普斯科特很不快,在第八期的《战略和商业》中他反击道:“回归本原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原教旨主义”,并指出波特如此无知以致用从超市上买来的扫描仪连接互联网。“波特并不理解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无论它是什么,它正在成为人类交流的一个无所不在的媒介,人类的交流将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它将改变这个社会所有习惯。” 波特抗议说他的观点正在被歪曲。波特强调说,“文章上说了一百次,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而他的批评者却在辩称“互联网正改变着一切”。 这一场辩论直接针对的可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经济问题的核心。信息技术已经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快的经济增长的新纪元并改变了竞争规则了吗?或者它们的影响已经被一群并不神圣的电子顾问、记者和IPO贩子吹嘘过度了吗?我们应该相信那些说dotcom只是这一天真正到来的虚假黎明的人吗?或者我们应该信任那些怀疑这一天正在到来的人吗? 阿尔温·托夫勒(未来学家):“‘新经济结束了’这个说法,就像1830年因为在曼彻斯特的一些纺织制造厂破产了,伦敦的某个人就说整个工业革命结束了一样”何谓“新经济”? ——通过减少运输费用,铁路拥有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外溢效果”。与之类似,互联网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技术,是一个有多种用途的基础设施并能使经济活动更有效率 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障碍是短语“新经济”本身,二十多年来它承载着太重要的意义。在关于它的流行用法中,这个词一直指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公司,这些公司的股票似乎在挑战制约着传统“旧经济”股票的规则。但现在,新经济处于一个相当不妙的境地:光纤股票的崩溃,使得即使吹嘘者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投机泡沫。 一起缩水的是这样一种思想:商业周期不再至高无上。当信息技术可能帮助公司保持更合理的库存量的时候,思科公司却因存货出现的25亿美元报废向我们暗示了,它的损失是不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经济史上,投机泡沫实际伴随着每一次真正的“新”运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运河狂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无线电狂潮。投资者无一例外地让他们的幻想走在了现实的前头(谁知道对于美国而言,500家汽车厂是太多了呢?)。但是当烟尘散尽的时候,新经济的基座显露出来:铁路线帮助创造了触及全国的庞大市场;电报线路促进现代大商业的崛起;电力网对制造业产生变革并延长工作日。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声称,“‘新经济结束了’这个说法,就像1830年因为在曼彻斯特的一些纺织制造厂破产了,在伦敦的某个人就说整个工业革命结束了一样。”换句话说,互联网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技术,是一个有多种用途的基础设施并能使经济活动更有效率。 在更广泛的“新经济”定义下,“任何人将从因特网赚钱吗”这个简单问题并没有抓住实质。很少的公司从铁路上赚到钱,许多早期的铁路运营商在1857年和1893年的经济恐慌中破产。然而通过减少运输费用,铁路拥有了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外溢效果”。例如,如果当初大西洋和西方铁路公司没有将克利夫兰同美国东海岸的巨大客户群连接起来的话,年轻的洛克菲勒可能不会想到要合并俄亥俄州的小炼油厂。[next]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是否信息技术正在创造相似的外溢效果。证据似乎提供了一个响亮的肯定回答。没有互联网,戴尔显然不会尝试其根据订单制造计算机的销售模式;没有高速芯片,科学家也不能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然而,为了满足经济学家关于一个新经济的定义,这些收益被强调应该体现在国家的生产率数据里。生产率增长之说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电力出现和对生产率产生影响之间存在一个40年的滞后期 当然,证据的出现很缓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对此有一妙语,“你能在任何地方看到计算机的时代,除了在生产率统计当中”。终于生产率的增长在1995年得到证明。 在随后的连续5年中,美国的生产率增长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每年2.8%,是前20年的两倍。数字听起来很小,但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美国的生活水平每25年要翻一番;以1.4%的增长速度,50年翻一番。格林斯潘和美联储得出结论,信息技术已经提高了经济的长期速度极限。“有一个新经济吗?”美联储委员劳伦斯·梅约在6月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 但是很快,美联储的新经济假设就遭到了攻击。 罗伯特·戈登(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 ——大量支出花在IT技术上,通过以科技武装工作人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通过推动全部生产要素达到提高生产率。当科技支出突然停滞时,生产率也出现下滑 ——“摩尔定律”使得对于IT业的统计存在水分。计算机能力的升级并不等同于计算机价值的增长 ——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将来会把现在对计算机投资的高涨看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兆 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一直是主要的对此持反对
意见者,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对生产率“奇迹”的起因和持续性提出了质疑。 首先,他认为奇迹出现的时间有疑问。这一切突然开始在1995年,那一年网景公司的IPO宣告了泡沫的开始,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巧合吗?戈登认为不是这样。戈登的解释是:在泡沫中,投资者青睐那些把钱大量花在IT上的公司。所有这些支出只是通过用更多的科技武装工作人员而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本深化”。但当科技支出突然停滞时,正如今年这样,进一步增长依赖于更好地利用手头设备(即推动“全部生产率要素”)。这可能部分地解释了生产率在2001年的第一季度下滑1.2%的原因。 批评并没有就此停留。戈登还说,统计数字一直“搀杂着”计算机行业本身的生产率增长,而这个增长主要起因于摩尔定律的作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利用一个被称为“享乐定价”的计算方法,美国商业部把一台计算机能力的任何增长——比如说,从奔腾III到奔腾IV——算作为计算机价值的增长。所以,当计算机行业在1999年销售额达到925亿的时候,商业部在其关于生产率计算中用的是“调整过的”数字。这已经帮助该行业提前计算了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每年超过35%。 这种计算背后的前提是,更强大的计算机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智能,就像工业工具增强了工人的肌肉力量一样。这种观点被一些经济学家所支持,如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白瑞德·迪龙。但戈登认为这个假设是靠不住的。想一想用于写作本文的iBook膝上型电脑,将它与一台20年前的苹果经典机相比,前者的内存比后者大96倍,运算速度快37倍。但这能使写作更快或者更有灵感了吗?对此值得怀疑。实际上,iBook的启动比老式苹果机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其内存被软件所占据,如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动画人物冒出来,与提示很不相称。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夫·罗奇(Steven Roach )亦支持这种看法。罗奇说,参考一下定义生产率的比率——产量除以劳动时间,那么戈登的研究说明“分子是纯粹虚构的。”那么分母呢?罗奇认为“同样是虚构——甚至更多。” 蜂窝电话、寻呼机和家用计算机已经使工作与休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罗奇说,这使统计人员把工作的时间计算少了。他指出,“生产率与工作更长时间没有关系,只与单位工作时间生产更多的价值相关联。” 一旦将摩尔定律、商业周期和其他类似影响的贡献剔除出去,戈登得出结论:生产率加速度粗略估计为零。他在结论中写到,“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将来会把现在对计算机投资的高涨看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兆。”  在戈登清理这些数字时,似乎新经济的“假设”被他成功地抛到一边。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开始认为戈登是错误的。 发动反击的经济学家声称,生产率增长实际上被低估了,尤其在服务行业,这其中的方便性、质量和选择方面的改善不象机械部件生产那样容易被量化。例如,很多人认为个人银行业务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这是因为自动柜员机和网络银行的普及利用互联网,银行一笔交易的成本仅仅只有一美分,而利用自动提款机是27美分,银行出纳员的费用是1.07美元。然而,根据官方的数据,美国银行的业务同1977年相比缩小了20%。很明显,一定是哪里出了错误。 新经济阵营还援引历史数据来挑战戈登的观点。牛津大学经济史学家保罗·大卫(Paul David)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电力出现和对生产率产生影响之间存在一个40年的滞后期。因为首先要用电力来替换手工作业,只有到整个产业开始重新设计时,真正的效率增长才会出现。 信息技术也要遵循这样一个相似的模式吗? 挖贝网(WaBei.COM)讯,大卫和其他人认为正是这样。在对600家大公司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教授和宾州大学的洛林·希特(Lorin Hitt)教授发现,当这些公司围绕IT技术重新组织自身的时候,获得了技术的更大回报。正如西北大学电子商务教授默罕比尔·萨尼说,没有组织上的创新,“就好比你取出一台四冲程发动机并换上一台法拉利发动机,但仍然驾驶着一辆吉普这样的破车。”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创新?[next] 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历史上曾有过几次互动费用极大变化的情况。一个是铁路,然后是电话和电报。我们现在正经历着另一次变化。由于互联网,互动费用正在减少,当这些费用降低以后,临时的组合性组织经济将击败旧的垂直综合性组织经济” 解决组织创新的问题需要深入到统计数字的表层以下,一直深入到企业这一层。在安然(Enron)公司的休斯顿总部,一个未来企业组织的曙光可能正在那里出现。 安然公司已经发现互联网是一个好东西,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电力、天然气、电讯带宽和其他商品的在线市场交易现在占这家公司收入的60%。然而,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安然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整合了自身,以便从下降的信息费用中获利。 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明确指出了他所称之为“互动费用”的东西,即发现外界供应商和伙伴并与之交流和订立合同的费用。他说,十年以前,这些费用是很高的。天然气由安然公司的勘探队钻探,从安然公司的井口中喷出来,并通过安然公司的管道来输送,在安然公司的加工厂里得到清洗,等等。现在一切已经不是这样了。斯基林说,“历史上曾有过几次互动费用极大变化的情况。一个是铁路,然后是电话和电报。我们现在正经历着另一次变化。由于互联网,互动费用正在减少,当这些费用降低以后,临时的综合性组织经济将击败旧的垂直综合性组织经济。” 在12个月之中,公司每季度的收入从17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500亿,安然还一直在忙于摆脱它的很多业务。安然在海岸边的设施已经不在增加,井架已经消失,电厂正在分离。斯基林说,“我们现在是一个虚拟的综合公司,所以我们不再拥有气田、传输管道、全部的电厂以及全部的传输线,所以我们不拥有全部的客户配送线。安然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客户,问‘你需要什么?’然后想办法去组织产品。”斯基林估计,安然公司90%以上的产品来自于第三方。 但是安然的目标并没有萎缩。“我们将成为巨型公司。”斯基林说。“你将发现安然将采用一些水平的商业模式并变得非常精通,而且是横跨很多行业。我认为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多专业化公司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小公司的世界。” 这个做法被称为“公司的松绑”,斯基林预言:“我们还没有看到互联网对经济的作用的1%。”只是互联网这种潜伏的状态不知能持续多长时间。但这是某些新的东西吗?是的,似乎如此。结论 ——你不必相信互联网“将改变这个社会的所有习惯” 正如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相信存在一个新经济并不要求你相信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宝瓶时代。你不必相信互联网“将改变这个社会的所有习惯”。例如,有这样两个观点,互联网将增加公司利润,同时通过降低行业进入门槛而加剧了竞争。波特对此的解释是,两者彼此抵消。更剧烈的竞争必须降低利润,这暗示了互联网的最大收益者根本不是企业(即使安然公司在第二季度的500亿美元收入中赚取了4亿美元的利润),而是消费者。 利润正在被蚕食掉“并不意味着新经济不存在”,曾在里根政府中任劳动部长的罗伯特·赖克说,他在普及“新经济”这个术语过程中比其他任何人都卖力气。“事实上,这就是新经济存在的证据。”所以当波特的批评者指责他用稻草人做盾牌——使用已经被完全揭穿的dotcom来挑战“一切已经改变”这个观点——可能就是他们正在创造一个假想的
敌人。波特现在并不怀疑互联网将使经济增长,他只是怀疑是否能提高公司的盈利。 史蒂夫·罗奇(Steven Roach,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我们认为看到的是从一个经济组织到另一个经济组织的加速转变。这个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也可能将需要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有艰巨的任务:已经创造了新经济,我们如何使它运转呢?” 至于波特的“旧战略模型”,西北大学教授萨尼将其比作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后的牛顿物理学。“牛顿错了吗?那要视情况而定。如果粒子在一个合适的条件下以一个适当的速度运动,牛顿是正确的。类似的,如果你的工业结构是适当稳定的,如果界限能被适当地说清楚,如果你的竞争者是清楚的,那么波特的思想构架是极其有用的。不幸的是,有很少的行业能真正满足这些理想化的条件。我曾经问Sun公司的一个高级主管,‘Sun公司和英特尔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说,‘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客户,他们是供应商,他们是渠道,他们是竞争者,他们是伙伴。所以,你会明白的。’” 那么,答案可能超出彼此夸张的言语。即使公开的新经济怀疑者,如摩根斯坦利的罗奇也同意这个观点。罗奇认为,“我们认为看到的是从一个经济组织到另一个经济组织的加速转变。这个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也可能将需要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有艰巨的任务:已经创造了新经济,我们如何使它运转呢?” 那么,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不同的经济类型就在这里,虽然它可能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在犯了用长远眼光看短期目标的错误中,我们忽略了沿途的很多陷阱。 (2001年)

时间: 2024-09-20 16:42:55

新经济:一场伟大的争吵的相关文章

管理会计:一场伟大的争吵

文/本刊记者 李继培 教科书上说: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又称"内部报告会计". 但就是这个看似清晰的概念,在业界却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无论是推动者还是实践者,在管理会计的各大论坛上,都不乏交锋的"痕迹". 2009年4月9日,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在2009年管理会计高端研讨会上,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应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丁平准.

周鸿袆说话还算话不?雅虎中国高层已起内讧?

雅虎是不是盛大收购新浪案中的"白衣骑士"?雅虎中国内部传出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就在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袆昨天向记者作否认的同时,一位来自雅虎内部的人士却 肯定地向记者透露,在收购新浪事件上,雅虎决不会松手,目前仍在和新浪有关方面进行交涉,甚至"不排除最后雅虎通吃新浪盛大两家的局面."2月19日,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公告称,其在春节前后通过二级市场,耗资2.3亿美元购入中国的第一门户网站新浪19.5%的股权,并成为新浪的第一大股东.为了应对盛大

《哈7》节奏沉闷遭诟病大场面不够谈情戏来凑

<哈利波特>三大主演哈利在这个木屋被抓哈利的吻戏没人有兴趣7个哈利带来笑声 文/记者王振国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昨日在广州举行试片.在伏地魔的进攻下,哈利.赫敏.罗恩"铁三角"上演一出悲愤交加的大逃亡,两个半小时的片子中安插了大量抒情.噩梦.短兵相接,但由于大场面的欠缺,一度因节奏沉闷而被不少观众诟病.在记者的调查中,除了哈利谈情接吻的场面不被接受等旧毛病外,不懂省略而造成的情节重复,被认为是这部新片大作上显而易见的木刺. 肯定 意见认为它对比今年以来

7个产品经理/交互新人初入职场时踩过的坑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聪明的人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经验.这次特意邀请了七位迈入职场不久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同学,分享那些他们踩过的坑.话不多说,收获有多少,就看你有多聪明啦. 当从象牙塔走入职场,新人们除了兴奋和憧憬以外更多的还有紧张和迷茫:对庞大业务的不熟悉.对工作模式和规范的不了解.对同事和前辈的生疏,都是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些坑,需要我们亲自踩过才能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聪明的人一样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经验. 这次特意邀请了七位迈入职场不久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同学,

看中国 | 7大报告6大关键词解读双11新经济大未来

阿里巴巴集团的双11历经9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购物狂欢节,它不仅成为深入中国百姓人心的生活方式,也成了零售业的奥运会,更是观察中国消费升级.商业变革.产业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窗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的缩影,其内在逻辑与规律尚待更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鉴于此,阿里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于11月14日举办首届"看中国:双11 新经济 大未来"高端思想论坛. 论坛发布了7份重磅报告,6大关键词解读双11.新经济和大未来:新零售.数字化.品牌变革.普惠全球化.淘宝村.美好

[职场生存] 技术产品永无休止的PK赛!

 [职场生存]技术产品永无休止的PK赛    zhengyun_ustc 20070212 职场生存系列链接: [职场生存]细节和感觉[一]:细节 [职场生存]细节和感觉[二]:细节包括哪些部分? [职场生存]细节和感觉[三]:感觉 PK每天都在进行-  技术经常和产品或者叫做业务部门做PK,有的有效率,有的甚至仅仅是无谓的争吵. 我们先来给出刘韧式的断语体: 1:争吵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业务部门一定要学会和技术部门争吵的技巧. 2:刘韧语:"谁都不是超人.所以,大事情一定是很多人一起做的.很

这篇必看:那些产品、交互新人初入职场踩过的坑

当从象牙塔走入职场,新人们除了兴奋和憧憬以外更多的还有紧张和迷茫:对庞大业务的不熟悉.对工作模式和规范的不了解.对同事和前辈的生疏,都是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些坑,需要我们亲自踩过才能有深刻的体会,但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聪明的人一样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学到经验. 这次特意邀请了七位迈入职场不久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同学,分享那些他们踩过的坑.话不多说,收获有多少,就看你有多聪明啦. 交互设计师 鸿影 from 阿里巴巴 1. 无脑闷头执行 过程描述:接到需求的时候,对方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就

D1net阅闻:新经济下的机器人产业将蓬勃发展

新经济下的机器人产业将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5.7万台,增长55%,约占全球总销量四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对应的数字要求提升至26万台和180万台. Facebook与Snapchat较量不止 紧张关系加剧 就在Facebook上周初收购热门"换脸"应用Masquerade之际,业界一度认为,Facebook似乎正在期盼,在对抗竞争对手Snapchat的长期努力过程中,能够取得&qu

遵循分享经济大趋势:滴滴的第二场战争

砺石导语:短短四年,滴滴出行就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出行平台,程维也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年轻的独角兽企业CEO.他虽左拥腾讯,右傍阿里,口袋里有近40亿美元现金,但盈利模式尚未明确的危机感.周围对手虎视眈眈的竞争环境.网约车新规政策等等不确定性依然困扰着他,滴滴的第一场战争还远未结束.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曾在阿里巴巴工作八年,深谙阿里巴巴成功之道,是源于互联买卖双方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颠覆和改变一个又一个的垂直行业的大背景下,程维敏锐地嗅到了出行的痛点--即乘客打车难和司机找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