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即将于下周一(5月17日)“满月”。一个月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番波动,然而其间楼市价格走势扑朔迷离,媒体报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平民百姓则一头雾水。为厘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真实状况,中新网房产频道从政府、专家、消费者及开发商等层面切入,为您梳理楼市新政策出台以来一个月的市场状况,力争助您更好认识中国楼市、认识楼市新政。 中新网5月14日电(林伟)新“国十条”出台一个月来,伴随着政策出台的媒体评论一直不绝于耳。从楼市新政出台前,密集报道楼市价格飞涨的现象及海外解决百姓居住问题的办法,到新政出台后,冷静观察政策实施效果求解楼市稳定发展良方,多家中央媒体的声音主导了国内舆论的基调,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政策出台和稳定消费者预期的作用。 新华社“六连评”掀波澜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每日一评的速度接连播发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评论文章,力度罕见,一时间掀起国内媒体关注热潮。 3月28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的文章。文章中指出,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3月29日,新华社播发题为《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30日,新华社播发题为《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的文章。文章指出,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31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的评论。文章称,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新华社播发题为《“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的文章。文章称,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4月2日,新华社播发题为《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的评论文章。文章写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指出,税收杠杆不仅是国际上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经验,而且在我国以往对房地产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物业税的实施有效抑制了炒房,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在我国,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已经作为信号在引导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合理利用税收杠杆的确可以在房地产调控中收到良好效果。 多家中央媒体跟进,全面关注楼市话题 4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日本年轻人:租房住也幸福》的新闻。新闻中报道称,最近,一家日本知名网站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日本年轻人认为幸福和是否买房没有关系。相反,很多人认为,租房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自由灵活,学习和事业发展的机会更多。 4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再度播报《面积小价格低纽约小户型受青睐》的新闻。报道称,在纽约,你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小户型公寓房,大的四五十平方米,小的不到20平米。这种公寓房所有的生活设施都在同一个空间内,紧凑实用。 4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报《美国政府多措施促房价稳定》的新闻。报道称,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房价稳定。为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美国一些地方政府规定,每个住宅小区在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将一定比例的住房留作低价房。美国政府通过严格贷款程序来遏制房产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对居住型和投资型的房产交易,实行不同的贷款利率。 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是否取消房地产预售制》的文章。文章中写到,商品房预售制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促进了住房的市场供应,成为我国新房销售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年来商品房预售制度饱受诟病,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楼市秩序混乱、房价飞涨的“帮凶”。两会期间,多份提案议案建言改革或取消房地产预售制。是去还是留?关于商品房预售制命运的讨论再次展开。 4月7日,《人民日报》再度刊登题为《住房制度改革要不要大幅调整?》的文章。文章中问到,1998年,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目标,以停止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主要手段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时至今日,为什么会出现深化房改、甚至“二次房改”的呼声呢? 4月9日和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接连发布两篇评论,题为《征收房产税是遏制房价上涨的有力手段》和《住房保有税能否抑制高房价?》,关注征收房产税对遏制房价飞速上涨的作用。 楼市新政发布 媒体冷静观察关注效果 4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国务院调控重拳频出 楼市出现抛售降价现象》的文章。文章中写到,连日来,楼市调控重拳频出,且目标直指投机型购房。继将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50%后,国务院又发出通知,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并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 5月10日,新华社题为《“精确打击”后仍存悬念 楼市调控需啃“硬骨头”》的报道中指出,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显现期待中的积极效果,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成交下降、银行放贷紧缩、土地市场“凉意阵阵”。业内人士分析,政策的“执行度”、银行态度、供求关系等深层次因素将决定市场的进一步走向,楼市调控将面临“啃硬骨头”的任务。因为过快的上涨和持续的低迷都不是良性的市场,房地产调控必须在挤出市场泡沫的同时,确保现实市场稳定。 5月12日,新华社再读发表题为《房价“坚冰”能否“解冻”》的文章,称“尽管一些城市房价猛涨势头有所趋缓,但人们也发现,不少地方调控政策仍“按兵不动”,房地产商降价仅属“少数行为”,银行放贷“暗门”五花八门,种种迹象均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深度博弈状态,房价“坚冰”能否解冻,中国楼市能否回归“平稳健康”,仍然扑朔迷离。” 同一日,《人民日报》发表《楼市新政出台半月
成交量骤降 "拐点"如期而至?》的文章称,短短两周时间,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见。楼市新政立刻造成市场震动,一线城市成交量明显缩水,居高不下的房价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5月13日,《人民日报》再度载文《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关键在执行》。文章强调,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今年1月和4月,国家连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针对性之强、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重拳频频出击,效果立竿见影。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反馈看,自4月中旬以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都出现了成交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不少城市成交量比3月份同期下降超过60%以上。在成交量骤跌的带动下,房价出现了稳定的迹象。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媒体评论密集程度罕见
时间: 2024-10-26 04:00:56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媒体评论密集程度罕见的相关文章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开发商坚挺购房者纠结
5月16日,为期5天的2010南京春季品牌楼盘展示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南京在今年国家出台有关楼市调控政策后举办的第一场房展会.与调控前南京楼市的"火爆"状态相比,此次春季品牌楼盘展示会上,前来参观的购房者"看得多买得少".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多数购房者相信,"至少房价短期内不会再快速上涨了."在当前的市场中,"看得多买得少"已经成为购房者一种普遍现象.中新社发钟山 摄 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q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专家指楼市调控效果初显
新闻背景:"国四条"."国十一条"."新国十条"--自去年年底,一系列的"政策重拳"连捶当下诟病良多的疯狂房价.中新社发司海英 作 编者按: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于今日(5月17日)"满月".一个月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番波动,然而其间楼市价格走势扑朔迷离,媒体报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平民百姓则一头雾水.为厘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真实状况,中新
楼市新政满月观察:成交量大跌房价仍坚挺
5月13日,第六届云南地产文化节暨2010昆明春季房交会启幕.部分市民表示,楼市调控新政刚出台不久,先看看再决定是否买.图为在逛房交会的市民.中新社发刘冉阳 摄 编者按: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的新"国十条"即将于下周一(5月17日)"满月".一个月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伴随着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番波动,然而其间楼市价格走势扑朔迷离,媒体报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莫衷一是,平民百姓则一头雾水.为厘清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真实状况,中新网房产频道从政府.专家.消费者及开发商等层面
楼市新政满月后续调控预期不减
刘展超 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天津考察时作上述表示.这是国务院部署新一轮楼市调控一个月来,高层就房价话题再度表态. 4月14日和17日,国务院连续发布通知,其中4月17日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楼市调控"国十条",由此拉开密集调控序幕. 此时恰逢传闻遍布楼市,如"房产税全国范围内征收"."发改委起草更严厉调控文件".就已经满月的楼市新政而言,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尚未完全实现预期效
楼市新政满月1月二手房成交量环比降三成
叶国靖 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政策"满月",2010年的中国内地楼市能否继续2009年的癫狂还是掉头向下? 相比一手新房市场,二手楼市集结着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他们对于政策与市场波动的反应很敏感.日前,<第一财经日报>制作调查问卷,根据全国8家知名中介机构反馈回来的信息发现,1月份二手房 成交量大幅萎缩,环比下降在三四成左右,成交价窄幅波动,但买卖双方的议价空间明显加大. 本报还邀请了这几家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包括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左晖.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谭百强.2
楼市新政满月谁会率先降价
龙飞 距离4月14日此轮房地产新政已经一月,楼市的 成交量已经明显清淡.从恒大的全国8.5折,到北京房价下降8000元,似乎地产商集体降价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恒大的降价与其说是一场秀不如称之为"假动作",北京房价下降,任志强则强调,是由于监管层不给高价房发放预售证. 真真假假的降价消息背后,地产商的观望心态昭然若揭.大家都在等,等下一步新政走向,等市场的反应.这一次,谁会率先开始降价?请看本期B1~B4版专题<地产新政一月> 新政一月之后,在大家都翘首期待楼市降价之际,似乎
沪版楼市新政细则不会比北京猛
[新民网讯]据新闻晨报报道,至本周五,国务院楼市新政出台就将满月,而截至昨日,沪版楼市新政细则仍未公布. 针对近期一些对上海楼市新政细则的猜测,昨日记者了解到,本市确实在酝酿出台限购细则,但具体细节目前仍未确定.相关专家分析称,"新国十条"出台后,相较于青岛.北京.深圳等城市,沪版楼市新政细则的力度不会过强. 专家: 预期外环调幅较大 此前北京版楼市新政细则明确规定,同一购房家庭限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坊间传闻猜测,沪版楼市新政细则可能限定同一家庭最多可购买两套房屋. 对此,记者昨日向本市
楼市新政或致地方荷包缩水4000亿债务风险难忽视
4月中下旬开始的楼市新政,对地方财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持续一年以上的低迷和下滑,就可能会迅速传导到土地价格,进而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分析,即使回归到正常年份的水平,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也将较2009年的1.42万亿元缩水4000亿元左右. 2009年,正是凭借着交投活跃的土地市场,尤其是随着土地价格"节节攀高",地方融资平台得以兴修大量基础设施,中国经济增长得到有力推动.但随着当前房地产调控持续进行,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
专家认为楼市新政不会让中国经济二次探底
新华网广州6月10日电(记者 黄玫)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复杂程度有所提高,今年以来在节能减排.防止部分城市房价过快增长等方面出台的系列新政,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不会让中国经济"二次探底".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10日举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基金宝"财富讲坛上说,欧洲债务危机的未来演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只要德国.法国不出现大的问题,市场担忧的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局面不会出现. 就国内经济而言,尽管复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