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都有DNA

有些公司真诚而有道德地欺骗顾客和商业伙伴,却还有个好理由。  我在《细节营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一书里花了不少篇幅谈到欧美银行是怎样“洗劫”他们的客户的。银行业现在发展到了这么一个地步,从客户身上“抢钱”好每年能上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层出不穷的各种显性费用、隐性费用,比如因晚一天缴费,银行存款余额少于100美元,使用自动取款机,收到银行寄的邮件等等而产生的费用,已经成为了
它们另一项主要收入来源。《终极问题》一书的作者弗雷德·赖克哈尔德所说的“坏利润”,也就是顾客们恨之入骨的卑鄙收入,已经让银行上瘾了。  我儿子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次他在买煤气之前查到他的银行存款余额差不多为零了,但是他不知道查账要收取1.5美元的费用。因此查完账后他的余额立刻变成了负50美分,然后又收了他39美元的透支费。由于负存款,银行每天从他账上扣7美元。于是10天后,他又惊又气地发现他的账上竟然倒欠了银行100多美元。  我儿子的遭遇还不算什么。买车者和买房者掉入银行圈套的事情数不胜数,他们被迫支付高昂的利息,甚至还有人连回赎权都被剥夺了。  我在自己的书中做过这样的预言:“金融业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那就是从顾客身上榨取钱财,但是这条路是自杀性的。显而易见,一家新银行想要把顾客从这个怪圈中诱骗出来是很容易的。同样也不难想到,公众压力会迫使政府出台新的规章制度来保护消费者。”  但是我的预言错了。这条路是自毁性的,但不是按我想的那样。我把银行里的股票都卖了,因为我认为健康的交易不是建立在欺诈顾客之上的。我很高兴我卖了股票,虽然并不是因为赚了钱才卖的。我管这个叫“不可区分”原则(我还没找到一个更好的词)。  金融分析师和投资者对银行的利润增长欢欣不已,根本就没想过这些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如果银行经理们因为想出了更聪明更富有创新性的方法从顾客身上捞钱而受到嘉奖,为什么他们不会想出同样聪明和创新的办法来从投资者身上捞钱呢?其实银行确实这样做了,大家都知道的。银行经理们发现,通过补贴快速制造大量永远还不了的贷款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还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也许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而不只是投资人,感到悲哀。如果你花钱雇人出去帮你偷东西,你还会让这个人住在你家里,并且把你的银行账户交给他管吗?  商业伦理和公司社会责任现在已被谈得很多了。商业道德仿佛成了一件奢侈品。通常,真诚而有道德地欺骗顾客和商业伙伴还有个好理由,就是“不可区分”原则。你无法让你的手下上午骗人但下午不骗人。一个小偷和说谎者早上起来是小偷和说谎者,他晚上睡觉也还是个小偷和说谎者。你让你的员工去欺骗顾客,那么他们迟早也会来欺骗你。实际上,一桩骗人的生意会吸引那些爱欺骗的员工。你会愿意把你的公司和钱委托给这样的员工吗?  上面说的是“不可区分”原则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经营之道。西南航空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航空公司之一,已经运营了几十年。该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赫伯·凯莱说,他从不为投资者担心,也不担心顾客,他最关心的是员工的快乐。他曾断言,只有快乐的职员才能带来快乐的顾客,只有快乐的顾客才能带来快乐的投资者。而西南航空的投资者也一直挺开心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微软。微软固有的商业模式总是让顾客感到不满和郁闷,然后它好不断地更新换代产品。美国《财富》杂志曾指出,创新经常被看成是为了带来更多的挫败感。例如,微软早期的产品经常会让电脑死机,你只好关掉程序然后重启机器。而现在死机后还会弹出一个小窗口问你是否要发送错误报告给微软,你必须关了这个窗口才能重启,让人更加地郁闷。  难怪微软在互联网搜索上一直打不开局面。它可以在互联网搜索上做到全球领先,搜索起来很方便,但是要在自己电脑上查找一个文件却费死劲。所以现在大家都改用Google来搜自己电脑上的东西了。  公司如人。它们也有DNA,也有根深蒂固、潜意识里的原则、习惯和态度。有公司曾怨念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公司一样,甚至耗费巨额和大量精力也不行。答案就是,你的DNA决定了,你做不了。

时间: 2024-09-12 15:45:04

公司都有DNA的相关文章

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纵论BAT人工智能战略:任何公司都必须AIl in AI

2017年11月13日,高山大学(GASA)思享课II期正式开启.在仍然沉浸在"双11"余温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总部,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教授,与在场的高山大学2017级学员分享了他的战略观,包括vision(愿景)如何驱动战略,战略如何制定和迭代.面对学员的疑惑和焦虑,曾鸣教授强调Vision需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并对S2b2c模式.新零售.SaaS.未来新商业机遇等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长城会创始人文厨先生 新智元创始人&CE

为什么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分拆”自己的App

最近,谷歌把自己的Drive app应用分拆成三个独立的app:Sheets,Slides,以及Docs:Facebook也把自己的聊天应用Messenger剥离出来,搞成了一个独立App:还有Foursquare,他们也把自己的App一分为二,推出了Swarm应用,专注在社交签到功能上面.(腾讯也成立了微信事业部).如今,所有这些大型科技公司似乎都在使用同一战略,那就是,有意给产品松绑,通俗点儿说,就是分拆产品. 技术"拆分",其实就是把产品.服务.内容.或是App应用分拆成更小模块

当所有大小公司都在用GitHub时,你需要这项技能!

当所有大小公司都在用GitHub时,你需要这项技能! GitHub官网:https://github.com/ GitHub本身的子项目:https://github.com/github 国内也有代码托管平台: http://git.oschina.net/ https://code.csdn.net 各种平台的Git客户端下载:http://git-scm.com/download/ 如何使用GitHub,推荐知乎的这篇文章: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

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从小众跃向大众

"小清新"的豆瓣风格受到了大家的质疑.下面这篇文章细数了互联网行业内的5家文青公司,让大家仔细看看文艺范儿为何能够帮助它们开局就赢得很好的口碑和用户,但却在最后被赤膊上阵的屌丝给干倒了. 如今这个念头怎么样的互联网公司才能赚钱?很多人肯定这么回答:走"屌丝"路线肯定没错.不信你可以看,从YY.陌陌到美丽说.蘑菇街,最近这几年最热门的网站全部都离不开屌丝,正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文艺青年不信邪,我行我素着.这不,最近以慢公司.小清新著称的豆瓣,也在

是不是一般在公司都很难学到东西的?

问题描述 我所在的公司主要是做银行个人贷款的项目,就是拿一个原型,然后到各银行客户那里,根据银行的具体需求进行修修补补,但大致架子是不会变的所以不是全新开发,一般改动也不大,个人觉得除了银行本身的业务知识,在技术上很难学到东西在银行客户开发的一年中 ,我做过接口开发,太郁闷了,整体复制粘贴,也做了一些前台开发,不过是修修补补,再加上使用的框架很垃圾, 所以更加提不起劲来现在居然还让我做版本管理,就是别人有东西要投测试,我就负责合版本,然后提交给行方,这更不是我想做的我向别人抱怨的时候,人家跟我说

陈昊芝:手游好公司都已被收购 第三波收购将产生泡沫

顽石互动CEO吴刚昨日称,现在看起来,手机游戏可上市的公司依然不多,主要原因是净利润有几千万元的好公司都已被并购,"市场刚刚起步,但种子选手已经全部消失了." "当手机游戏(手游)领域出现第三波收购或投资潮时,泡沫就可能出现了.按照现在的市场节奏来看,明年上半年有可能会出现(泡沫)."7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相关论坛间隙,北京触控科技有限公司CEO(首席执行长)陈昊芝对早报记者说. 国内手机游戏领域最近的一笔收购案,是华谊兄弟(30

一些大公司都纷纷出奇招,推出各种看似古怪的“婚恋福利”

发放"拯救大龄剩女券" 近日,一位网友晒出了所在公司的福利单,在微博上获得很大关注. 记者看到,这张福利单上有:"拯救大龄女青年券"."大姨妈券"."吃货券"等多种奇怪的名词.凡是新入职的员工,均可以从十项券种中任选两项.比如"拯救大龄女青年券"的使用规则是"公司工会倾情支持:保证每年2次以上,和优质剩男公司,如老东家百度.邻居IBM.同楼大户京东.基友爱奇艺等,进行联谊活动和配对实验."

为什么中国科技公司都要去外媒那“刷脸”?

我2001年毕业之后,一直浸淫于科技媒体报道相关圈子,在朋友圈里经常被互联网.创投.BAT.智能硬件.VR这些东西"刷屏".不过我心里很清楚,实际上我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此类声音,在普通大众当中,这类科技报道所占的比重其实小得可怜. 今天上午,陷入资金紧张疑问之中的乐视,在微博上跟小米发起争吵,这成为我的好友重点关注的消息.但说实在的,在圈外这条新闻充其量只能稍微波及一些买入乐视股票的股民,其他方面的影响实在有限.为了写稿,我打开央视网的节目回放页面,今天的新闻当中,与科技企业真

大家对成立独立的政企网公司都很关注

"前几个星期,我们去省公司培训的时候,大家对成立独立的政企网公司都很关注."8月9日,一位中国移动地方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以后我们有可能就不是分公司的人了." 作为珠三角某市移动区域分公司集团客户中心的行业经理,他正驱车前往拜访一家大客户,希望自己这一趟能敲定客户即将上马的呼叫中心,使用中国移动的解决方案.在此之前,他已成功说服这家每月为移动贡献"10万元级别"收入的企业客户,用上了移动的短号集群网.彩铃.智慧商务等业务. 对于记者有关政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