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

摘要: 收到一封创业者写满沮丧的来信,回信安抚了几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产品(不含游戏)的成功率这么低。这个话题我以前在博客里讲过,还可以再讲一次。 众所周知,互联网新产品的成

收到一封创业者写满沮丧的来信,回信安抚了几句,解释为什么互联网产品(不含游戏)的成功率这么低。这个话题我以前在博客里讲过,还可以再讲一次。

众所周知,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不成功的产品勉强维持几年,终究还是会化为粉末。

讲这件事,首先得对成功产品下一个定义:譬如有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相当大的用户量,以及可靠的盈利模式。没错,能达到标准的不足1%,别的都只不过是炮灰。如此高失败率的原因是:

1、马太效应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有两个强劲的发动机,第一是渠道的扁平化。

相对传统行业对渠道的依赖性,互联网到达成本为零。你可能选择家门口的便利店,哪怕它买牛奶贵5毛钱,但比大超市少走15分钟路;然而到达任何一个网站都只需要输入网址——用户自然会选择他知道的最大,最好,最有名气的互联网产品,直至形成稳固的使用习惯。渠道差异带来的市场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几乎不存在,大者恒大。

第二个发动机是体验的单一性。人体有多种感官能力,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大部分感知仅仅由脑补来完成,盯住小屏幕动动手指头就好。相对现实体验,由互联网而触动的身体感知是极为单调的(哪怕它很强烈)。简单点说,就是产品之间高度的同质化。什么“极致体验”都是自吹自擂,两款同类型App的差异,可能远小于岐山臊子面与重庆小面的口感区别,甚至是正宗重庆小面与上海改良版微辣重庆小面的区别。

所以,互联网在同一需求领域注定只有极少数强大的生存者,而用户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可供开采的市场也是有限的。在泰坦尼克号上,坐不上救生艇的人哪怕抓住一块木板,最终也会在冰水中悲惨地死去。

2、盈利单一

这个问题在国外的情况略好,国内嘛,哈哈,情况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服务向用户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多人游戏。这意味着小而美的个性化产品很难生存下去。盈利模式的单一,逼迫互联网产品必须做大,上规模,然后将巨大的流量变现。

如果追求巨大的流量,自然只能切入大众化的需求市场,符合大众化的口味。那么可预见的是:红海欢迎您。在一片红海之中,又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失败率高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活下来才是奇迹!

3、孤军奋战

传统行业的成熟之处在于,有着极其复杂的,各司其职的行业生态体系。在传统行业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开一家面包店,你既不用自己动手刷墙,更不必去栽培麦子。只需要做好有着独特竞争力的一部分,剩下的都可以包给专业的团队去处理。

然而互联网行业就不是这样了,任何新产品的推出,从策划到视觉,从研发到运营,从推广到销售,几乎都得自己大包大揽下来。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外援又大多靠不住。你可能有创新想法,研发未必跟得上;可能产品体验很赞,推广资源未必跟得上;可能运营强势,产品思路又不大清晰。总之,你得独自做好跨域的每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落伍都有可能拖累整个项目。

于是出现了一则悖论。

一方面,马太效应驱赶新产品尽可能远离红海,去开拓新生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团队无法从行业生态中得到足够的帮助,必须向全能型发展,结果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大而完备的组织会削弱创新的活力,然则更适合创新的小而精干的团队,多存在职能岗位上的短板。再加上国内市场并没有给小而美的产品留下活路……怪不得成功产品都要求扳着指头算“天时地利人和”,好像占卜谁家的祖坟沾染了王气。

综上所述,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可能不足1%。马太效应放大了成功者的光环,掩盖了炮灰们的悲号。这其实是一个赌局,每个人都在赌我就是那1%,就算今天不是,五年十年内我必然是那1%——嘿嘿,哪里有什么必然。最终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赌局上的输家。互联网行业聚集了最聪明,最勤奋的一部分人,有着公平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同时也注定了1%的胜出几率。你的青春在这里耗尽,你的产品在这里凋零。

生于这个梦想的时代,奇迹的时代,炮灰的时代。

我以前特别悲观,现在还是特别悲观。大约在一年以前,就不再以“产品成功”为愿景,死了中彩的心。我希望能做出自己特别中意,还有许多人拍巴掌叫好的产品,给用户留下一些美好的体验。至于它能不能做大,变红,可以斜45度仰着头去幻想,但也并不作为紧咬下唇的人生目标来对待。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相比起每个人都有过的“改变世界”的悠长的梦,追求和装扮心爱产品的经历才是更真实的人生。

时间: 2024-10-06 23:13:51

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的相关文章

百度首页人物是成功的互联网新产品

许三多成为百度首页人物,一天之间网民们都知道了.百度拿到新闻牌照已经过去了很久,百度首页人物这个产品无疑是一种媒体,数亿网民通过百度首页人物首次或者再次认知了许三多.换句话说,百度首页人物已经类似<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3057.html">时代周刊>,百度首页人物的影响力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和超级女生一样,百度首页人物也只是copy了<时代周刊>的模式,一个很简单,但是是一个成熟的产品.&

某未上线互联网新产品展示雾霾实时可视化展现

关于雾霾的新闻调查视频<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即出现刷屏效应,在腾讯.爱奇艺等网站上的视频播放量也迅速冲高.知名爆料软件"无秘"上,有网友发现,某未上线的互联网新产品截图外泄,而内容正是雾霾污染物的实时可视化展现,似与<穹顶之下>热播有关. 在这条发自3月1日的"秘密"上,作者呼吁莫负当天好天气,及时外出活动,而背景图是一张地图坐标为北京.标注了各类污染物数据指数的APP截屏.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这款产品以地图坐标形式显示了各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互联网新产品的设计

写在前面:最近因一些原因思考新产品,或者说大公司里的新产品开发,有些不太成型但也又试图想得完整些的想法,暂列如下.整个产业和产品背景都被去掉了,有点干巴巴. >>>>产品的决策路径 -产品战略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即是否需要这个产品?公司的资源能不能支持这个产品的开发与运营?产品是什么? -产品决策何时决策开发?何时完成开发? -产品决定产品设计是不是对?产品设计是不是好? -资源运用如何利用内部资源?如何利用外部资源? -运营策略如何运营,包括团队.节奏.手段等等?如何获&quo

电子商务新产品成功推广法则

新产品成功推广法则 在近几年最成功的新产品中,为什么电动车外观酷似传统摩托车?为什么卖得最好的电动汽车是油电混合动力车?为什么imac.ibook表现平平,而ipod.iphone一上市就被追捧? 任何企业回顾自己的新产品推广史,都会沮丧地发现-- 绝大多数的新产品最后都成了"品牌花瓶" 新产品的背后是新价值,其所承载的恰恰是企业的赢利梦想.竞争价值.行业地位! 但事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厂商的新产品都充当了"品牌花瓶"的角色,尽管所有的营销资源都给了这些花瓶,却叫好不

从DZ与PW新产品看互联网创新与守旧之道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近日,国内两大专注论坛程序开发的DZ与PW都是新闻不断,先是PW喊着"快人一步 托付共赢"的口号推出了PW8.0,其中的快人一步想必大家都明白其含义所指,紧接着,康盛旗下的DZ论坛新产品的开发,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鏖战,最终在新产品DZ X1的基础上又大刀阔斧地修改,推出了DZ X1.5,而广大站长一眼就发现,怎么两款产品越看越相似,越看越眼熟,甚至有人喊出"DZ抄袭PW"的玩笑话,其实在我看来,DZ只不过是经历了一轮的

互联网理财新产品涌现 你看得懂吗?

投资风向标 随着互联网理财的迅猛发展,各方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余额宝"式货币基金网络理财,结构产品.保险理财.票据理财.P2P借贷理财.股权投资--各种各样的新品种开始登录各个大平台. 阿里和腾讯也纷纷在淘宝理财和理财通平台上上线定期理财品种,包括了P2P.保险.债券基金等产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互联网创新产品,有多少投资人是真正在看懂并熟知其中的风险后再理性投资?不少互联网理财产品,在上市后大多宣传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但对产品风险提示方面则很少.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兴起给投资理财

新产品发布与A轮2000万美元 双喜临门后GrowingIO还要做什么

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6月29日 北京消息(文/王聪彬):一个用户一天可能会打开超过12个App,但其中只有3个App的使用时间超过80%.这反映了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的现状.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市场既有人口红利也有流量红利,但消费总有尽头,在现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应该如何持续增长? 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企业选择提高效率来促进持续增长,但手段往往是"凭感觉".看了那么多的科幻片,难道在21世纪还要靠感觉做事吗?这显然是不行的,这也就有了数据化运营的理论.

探究新产品怎样获取首批用户

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怎样获取第一批用户无疑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借着"冷启动"这个概念,来解释一下新产品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供给大家参考. (一)为何会出现冷启动的问题 事实上,任何新创的互联网公司都面临"冷启动"的问题,即如何.从哪里获取我的"种子用户".新创公司由于无历史积累,需要从无到有积累用户,不可能像腾讯QQ.网易邮箱那样获取亿级的固有用户,这时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桌面上,我靠什么获取我的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上文提到的"种

李开复:互联网的产品精神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改变都有哪些? 在今天日益重视自主创新的中国,谈创新其实已经不再是技术.科研.发明,然后产学研结合这些概念了.谈这些概念的很多人,完全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一个产品构思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融合技术.用户和商业模式三者,而每一个公司的每一个产品背后的灵魂人物──扮演着将三者融合角色的就是产品经理.所以我在谷歌时候,我的老板经常说一句话--"未来我退休了,我不知道继承人是谁,但是一定是一个产品经理". 互联网的产品跟过去的产品──软件时代.硬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