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一)


  转载请注明来处,关注我,请点击:http://weibo.com/heidixie

  这是一次内部分享,新部门的同学们希望我聊聊我过去从事的交互设计,做个了面对入门者等级的PPT,和各位简单聊了聊。发到微博上,也敦促自己对交互设计从业经历做个简单总结。——类似的文章,貌似自己在三年前也写过……

  一、什么是交互设计

  要谈什么是交互设计,先要了解这几个概念。


  网页设计年代,大概是从2004年开始热起来了,等到我毕业的2006年,满大街都已经是电脑培训机构,记得当时北大青鸟的百日千才培训就在我每日下班必经的十字路口。

  网页设计年代重视的是特效,说白了就是特效背后的技术,君不见当时的网页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啊,这里bling bling闪闪的,漂浮框乱跳的。然后就是套各种网页设计模版,做出很多复杂的类似于右边这种典型的政府网站出来。


  美工时代:

  网页设计时代,大批的“美工”涌现。显然人们有了更高的追求,光是bling bling的眼花缭乱的动画效果已经看厌了,网页也是需要装饰美化的。虽然网页设计论坛(www.68design.net)当时很火,但是网页设计师这个头衔仍然是一厢情愿的叫法。大多数时候,仍然是老板和客户嘴里的“美工”。

  美工时代重视的是:视觉效果。并且,原来对网页设计一窍不通的老板们纷纷成了资深的视觉鉴赏家。美工时代“美工”很痛苦——单纯靠视觉效果去评价作品好坏,太主观,太随意。于是他们通常会做N个版本,反复修改,直至美工崩溃或者老板崩溃。


  历史迈入了伟大的UI年代。

  大概是在2005年,我崇拜的网络名人从擅长鼠绘的小非变成了图标达人Rokey(时光倒流到2005年,我正在看这篇文章:灵感来源于生活-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设备组UI设计师张伟)。也自学了关于UI的若干知识,开始迷恋起PS像素级的奇妙世界。

  UI=User Interface. 已经将User即用户纳入界面设计考虑的重要要素。但是对于精致、质感的无极限的追求,依然会让人顾此失彼,忘记了从用户的视角去审视一个UI的作品。于是,经常会看到虽然很精致,但是很难用的软件界面。

  用户看到的部份,无可挑剔。但是实际上,使用的感受并不好。而感受部份,可以从几个角度去阐释:

  他们知道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他们感觉到迷惑吗?

  他们是否清楚能够通过此物做什么?

  是否清楚如何做到?

  当他们有兴趣去尝试时,他们知道如何开始吗?

  当他们开始后,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吗?

  当不想要使用时,能够快速明白如何退出吗?

  当他们退出后,下次来用,是否需要重新去学习掌握如何操作?

  每一步操作时,他们心理会感觉到愉悦还是枯燥乏味?

  当然,我们崇尚软件操作过程中的效率,但是若用户感觉到愉悦,也许就不会觉得效率太低,其实,效率是个相对的说法。归根结底,这就是用户体验。


  UED时代——用户体验制胜

  我们不缺技术,我们不缺另人震撼的视觉,这些虽然过去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东西,如今已经不足为奇。但是我们缺用户来用,我们缺用户持续来关注,我们缺用户体验。用户体验过去一直在产生影响,但是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2007年,开始关注www.ucdchina.com. UED是套方法论,UCD是指导思想——User-centered Design. 不再是BCD-Boss-Centered Design.老板说了算,除非老板能够代表目标客户。这和市场营销学发展的历程有点像,从生产主导到市场主导。


  以下是我在用户体验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里用到的图片。WEB2.0后,用户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用户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笔,主编,摄影师,作家……他们是主角,使用中遇到问题,当然不可能靠网站的客服电话或帮助教程搞定,他们需要自助,所以,降低使用门槛,消除使用障碍,吸引他们重复使用,是每个网站致力的方向。


  以下是在用户体验设计答疑对话(半吊子和纯外行)一文中的配图。从广义来讲,一个网站的任何部门都是在为用户体验服务,从战略层的布局开始,用户体验已经开始。而狭义的用户体验设计,也就是UED部门做的事情,大部分是围绕到结构、框架以及表面层。

时间: 2024-11-08 19:20:30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一)的相关文章

网站设计分析: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二)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之一完工后,承蒙各位抬爱,在微博时代被大量转发和分享,也让我收到一些邮件,询问我下篇为何还不出来?请原谅我的惰性,每个周末都给自己找了不少借口一拖再拖,上个周末又在家里养了两天的病--在此提醒朋友们,换季季节,多喝水,多休息,少生病哈. 一. 理论前提 1. 人机交互与人类信息处理机制理论 既然产品设计出来不是给设计师用的,而是给用户用的,他们如何理解.认知.使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定义用户",&quo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二)

<http://www.3lian.com/edu/2011/10-09/11463.htmlwww.3lian.com/edu/2011/10-09/11463.html>之一完工后,承蒙各位抬爱,在微博时代被大量转发和分享,也让我收到一些邮件,询问我下篇为何还不出来?请原谅我的惰性,每个周末都给自己找了不少借口一拖再拖,上个周末又在家里养了两天的病--在此提醒朋友们,换季季节,多喝水,多休息,少生病哈. 一.理论前提 1. 人机交互与人类信息处理机制理论 既然产品设计出来不是给设计师用的,

交互设计的那些事儿(二)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一)>之一完工后,承蒙各位抬爱,在微博时代被大量转发和分享,也让我收到一些邮件,询问我下篇为何还不出来?请原谅我的惰性,每个周末都给自己找了不少借口一拖再拖,上个周末又在家里养了两天的病--在此提醒朋友们,换季季节,多喝水,多休息,少生病哈. 一. 理论前提 1.人机交互与人类信息处理机制理论 既然产品设计出来不是给设计师用的,而是给用户用的,他们如何理解.认知.使用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定义用户","了解用户","研究用

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之胡言乱语

引用heide格物致的话,交互设计是这样的:" 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理解商业.技术以及业内的机会与制约,创作出形式,内容,行为有用,易用,令用户满意且技术可行,具有商业利益的产品." 交互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产品,是为产品锦上添花.而"产品"这块"锦"则是发现用户需求或者创造用户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途径或工具. 产品设计师就像造物主,为了地球不太寂寞,为了地球更加完美,从而造出了"人"这一终极产品.当然

聊聊收纳与交互设计

  不是处女座的设计师当不了好甲方--据小道消息说,乔布斯大神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就是因为市面上的家具,没!有!一!件!能入得他老人家的法眼.优秀的设计师们这时候该握拳抵住胸口了,是的,无论是作品还是生活,我都不会放弃追求美.但两者有联系吗?当然了,今天分享来自阿里巴巴的资深交互设计师@Heidixie 的好文,来看看最近很火的「断舍离」「收纳学」与「交互设计」究竟能碰撞出哪些奇异的火花. 前言: @Heidixie :上次与朋友在火车上闲聊,聊到最近的工作.他们正在做一个面向国外用户的App

关于交互设计的胡言乱语

我想引用heide格物致的话,交互设计应该是这样的:"就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能够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能够理解商业.技术以及业内的机会与制约,创作出形式,内容,行为有用,易用,可以令用户满意且技术可行,并且具有商业利益的产品." 交互设计的服务对象其实是产品,而且还是为产品锦上添花.而"产品"这块"锦"就是发现用户需求或者说是创造用户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途径或者是工具. 而产品设计师就像是造物主,为了地球不太寂寞,也为了地球更加完美,于是

内行看门道!聊聊交互原则那些事儿

  刚学习交互设计的新人,面对繁多的交互设计原则,肯定晕头转向.总不能每款产品都按着交互原则一一比对吧?今天资深交互设计师老D由浅及深,聊聊交互原则的那些事儿,特别适合新人呦. 为什么需要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其实就是对一些设计过程中基于人类的认知规律对设计做出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并且对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的设计经验做个总结,用来指导设计师界定问题.提高效率. 经常用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先来抛一个老D在早年刚接触交互设计的时候最为大家所认可的几条设计原则: 1. 可学习性 目标用户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交互设计领域里,如何从新人蜕变为大牛

编者按:本文综合了交互设计领域里知名设计师的经验和建议,新人设计师应该勤奋.专注.多做事.多犯错;并能深深的爱上交互设计,要有扭转一切可用性问题的决心. 以下为知乎elya用户的回复: 首先,交互设计师要具有如下特质 逻辑思维能力强 数据分析能力好 有同理心 有激情 有审美眼光 有创新意识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敏捷的执行能力 胆大心细 有大局观 善于观察 仔细倾听 在欠缺的方面,需要去弥补,比如我就要弥补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观察和倾听能力. 其次,要有自己信仰的设计原则,最好自己去总结 比如

人人都懂交互设计

近些年来,随着交互设计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交互设计师这个职位,也已经在互联网公司里得到广泛并且专业化的应用--对于交互设计的定义.目标和作用,人们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即便是行业外的人,如果跟他说起交互设计是做什么的,得到的反馈往往会是: 这个工作,挺好! 这个事,有意义! 这个,我也能做! --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听到这些,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人人都懂交互设计! --这听起来确实是个好事儿:在达成共识,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家也许都会或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