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与练功(CIO管理札记之三十八)

  近期,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与国际国内的寒意阵阵的经济气候颇为相合。近几个月来,国内CIO同行们都在议论同一个话题——如何“过冬”?尽管大家各有应对招数,但共识也有——认清形势、认真反思、练好内功。

  相信除了少数行业,绝大多数完全竞争性行业内的企业都会受到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与环境相契合,CIO与IT部门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除了密切关注企业与行业的整体态势外,CIO和IT部门应该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心企业的主营业务经营状况,认真理解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任何战略举措、经营方针和管理策略,积极地思考如何应对、能否快速响应并有所作为,甚至能否有大作为,以体现更多的价值。

  一般说来,经济不景气、生意难做时,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等生态链中的各环节往往容易出现异常状况,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骤然增加。此时,企业在开源的同时,更关注节流、更重视营运风险把控,投资行为也更谨慎,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类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也会提高。因此,CIO和IT部门应该首先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上,多花些心思。例如,在ERP的库存管理、进出仓管理、信用管理、资金管理,CRM系统的客户识别与分析等功能上,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共同探讨改进和深化应用之道。另外,在外部门户平台上,应该构建或完善网上招投标功能,以提高采购管理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在BI系统中,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析信息。

  在“寒冬期”,如果企业将IT投入视为成本而不是投资的话,对IT固定资产投入难免会趋于严控。此时,CIO就得积极寻求各种节省IT开支的办法,比如深度参与IT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以减少外部实施顾问开支;用相对廉价的PC服务器集群代替小型机;用Linux操作系统替代Windows;推广使用便宜的办公软件WPS或OpenOffice等;用Eee PC之类设备部分取代商用笔记本电脑;用设备租赁解决服务器、交换机等的采购预算不足的问题;积极尝试在CRM等系统构建中引进SaaS模式等,这些都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IT投入。

  例如,某企业引进一个免费开源软件平台构建企业的EIP系统,在与外包商合作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IT开发队伍,自行开发企业需要的特色功能,在下属公司实施上线后,逐步将其推广到所属各家企业,令全公司都分享到系统的所有功能,既提高了系统自行开发掌控能力和后续应用适应能力,也减少了技术平台的建置成本、后续运行维护成本和应用风险。

  庆幸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随着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化,对IT建设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认知越来越到位,因此不少企业将IT投入看成是一种战略投资,把信息系统当成生产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能力之一。因此,在经济环境不好的形势下,这类企业(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反而更加重视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更注重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更重视IT建设与应用,也加大了IT资源投入,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也包括引进IT专业人才和对IT员工的在职培训。这种情况下,经营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对相对稀缺的中高端IT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有较大的吸引力。

  “冬天”来了,对CIO而言,究竟这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挑战,就看自身具有什么样的整体实力了。前阵,我看过一篇研究报告,它指出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仅有25%的IT商业价值与IT构建的硬要素有关,而75%的IT商业价值则与引导人们有效使用IT和信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如诚信、分享、透明度等软要素有关”。也就是说,当IT系统构建完成后,IT部门的事情相对少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IT投资的商业价值远远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对信息与IT的充分使用、持续改善、深化应用才能体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这项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将信息能力融入经营模式与战略之中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也许以前CIO在IT项目规划和构建上花了很多精力,IT部门也具备了构建系统的良好能力,但我觉得,CIO应该转变观念,今后应更重视系统转入正常运行后的深化应用,抓紧时间练好深化应用的“内功”才是关键。在这个阶段,CIO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调整组织设置和内部分工,优化IT管理、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和运作管理制度,提高IT技术和管理技能,提高对企业业务与管理的理解、熟悉程度;必要时,CIO应说服企业高层通过引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和IT治理机制。唯有如此,方可顺利渡过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时间: 2024-10-25 21:57:44

“过冬”与练功(CIO管理札记之三十八)的相关文章

聪明与智慧(CIO管理札记之三十九)

我不清楚企业界对CIO与IT人员是否有所谓的"刻板印象",估计一般人会认为IT算新兴的高科技,技术含量比较高,搞IT的人大体比较聪明.智商不低.可是真正在企业长期从事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4354.html">信息化管理工作,难免就会发现,一帮不笨的人所做出的事不见得件件都漂亮,有些事回头看看也许还挺蠢的.可见,聪明人与有智慧的人并不是一回事. 一位CIO同行曾介绍过其一段亲身经历:他们企业因组织变革,管理权限

IT治理与内控(CIO管理札记之三十四)

在一次全国性的CIO会议期间,有位CIO同行曾经跟我说他们企业包括总裁在内的董事会成员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已在高度依赖信息系统,而企业却对IT的投资风险.转移成本.投资收益和商业价值等问题没什么概念.缺乏关注,更无具体要求.此外,董事会并没有像对财务管理定期审计那样有真正意义上的IT监管,这样的高层理念决定了这家公司严重缺乏IT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管理经验.当时,我与在场的一位企业董事长.一位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管经过一番争论.辩论和讨论后,认为该企业的董事会在IT治理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职.

喜鹊与乌鸦(CIO管理札记之三十五)

依照中国传统习俗而论,喜鹊是报喜鸟,乌鸦则是凶讯鸟.提及喜鹊与乌鸦,是我在构建企业多层级信息门户.琢磨如何用IT手段支持完善内部信息与沟通体系而引发的联想. 不少专家在分析中外"大企业病"时都指出内部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8653.html">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充分.不准确是症状之一.在这方面,其实CIO与IT部门有不少可作为的空间. 如果一家企业经营得不错,拥有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会得到社会认可,在这样的企业工

管己理人(CIO管理札记之三十三)

刚刚从专业岗位走上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134.html">管理岗位的"菜鸟"经理常常为如何管人发愁,总觉得IT类知识型员工很难管,不得要领.我也是在十几年的管理实践之后才发现,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本性上讨厌被管.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查尔斯·汉迪的"平衡公司权力"理念也有类似含义.CIO要

平级交往(CIO管理札记之十五)

CIO 在企业内部除了与上沟通外,更多的沟通对象是重要的服务对象.平级同事,如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的领导,与他们的沟通和交往难度不亚于与上沟通.在我看来,CIO 在平级沟通碰到的客观难点主要有: ● CIO 的服务职责可能要大于管理职责,或者说责任大于权力,手里的"牌"比较少,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6247.html">议价能力比较弱: ● 如果IT 应用比较深入,CIO 了解或掌握的业务和管理信息较多,人家对你

IT部门公司化(CIO管理札记之三十七)

这几年,我曾先后与几家IT企业或其高管交往过,这些企业都是以某个企业的IT部门为主体独立成为原企业控股或参股的法人实体,是IT部门公司化的实例.它们的母公司一般都是非IT企业,不过规模都相对较大或业务多元化. 据我了解,国内大型企业IT部门公司化的原因与运作方式主要有4种: 一是企业业务拓展涉足IT,或投资IT产业,IT应用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发展方向之一,因此IT部门转变为新的业务单元和利润中心,企业内部IT需求成为原IT部门的辅助业务. 二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营或发展高度依赖于IT应用并成为企业的

商务礼仪与交往(CIO管理札记之十六)

可能是做研发时穿牛仔裤.球鞋的习惯成了自然,很多技术出身的人士都有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但礼仪专家的研究成果和众多职场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667.html">成功人士的经验都证明:外表.言谈和行为举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影响职业人士晋升和职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我所知,许多知名大企业已将商务礼仪标准化.制度化了,甚至列为新员工的常规入职培训课程之一.IT员工.甚至CIO理应重视和关注礼仪问题.

走出技术(CIO管理札记之三十一)

前阵,我发现几位相熟的CIO纷纷换了名头,有的是职务变了.有的是管辖的IT部门名称变了.有的则是任职公司变了.由此,大家聊起了CIO自身的职业发展和IT部门职责的调整与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9764.html">发展方向.一场头脑风暴下来,发现尽管身处不同行业,但在信息系统大规模构建完成.转入深化应用.持续改进与优化阶段后,IT部门的职责定位已经成为不少CIO的挑战:是固守技术,还是向外拓展,又如何拓展. 我有一位CFO朋友曾私下跟

人治与法治(CIO管理札记之四十)

有资料指出,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40年,一般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为11年,美国的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约为8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则不到4年.这些数据说明多数中国企业家打造"百年老店"的梦想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绝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士的职业生涯是在不止一家企业渡过的.这也就应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何况许多中国企业的"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