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支付业务,听上去像是属于银行的奶酪,但这块业务确是被第三方支付做得有声有色;移动支付业务的奶酪,随着运营商获得在支付牌照,也将与银行关联度日渐缩小。谁动了银行的奶酪?谁更了解用户,更能赢得市场,谁就有权利分食这块奶酪。
本刊记者
李轻侯
2011年12月31日,辞旧迎新之际,央行公布了第三批共61家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名单。与前两次发放的27家和13家获牌企业相比,此次发放数量确实巨大,业内有人士称之为“开闸”。
其实由于主流的支付企业或适合进入支付领域的巨头,大都已获得牌照,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可能发放牌照会趋向严格。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核越来越严格,日后发牌的趋势将会适量减少、时间拉长、审批紧。”
不过,至少当下已经有百家获牌支付企业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此次最令业界称道之处在于,发放的61张支付牌照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旗下的支付公司终于齐齐获批,未来人们憧憬持证上岗的电信运营商将给银行业带来如何改变,冲击在所难免。移动支付领域有了三大强劲的对手。此次发牌的另一大特点是,获牌企业中,地方性预付卡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达到35家。
银行错失机会
据专家表示,当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电信运营商和传统银行这三方势力的业务边界,仅是由国家法律和监管部门所决定的,并非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所致。当下运营商获批支付牌照,或许证明国家监管有所松动,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三方业务领域都会发生变化,此时三方所比拼的将是核心资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三方都各自有其业务边界和相对固定的涉足领域。
对于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其业务边界存在于实体金融业方面,比如对沉积资金无法进行有效利用,无法销售部分金融类产品等。由于监管法令的不明确,涉足的领域区间较窄,主要集中于个人客户的网上支付、B2B电子商务企业的支付结算、手机支付、公共事业缴费、保险产品售卖等,部分支付厂商在积极拓展线下市场。
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边界存在于资金管理的权限。电信运营商具有巨大的客户资源,但目前所表现出对网上支付方面的拓展动力并不明显,业务主要集中于话费支付。但未来在手机终端支付领域将会有较大作为。
而对于传统银行,其业务边界存在于零散用户业务。传统银行在支付业务方面基本无资源、监管、技术等限制,但银行是追求高利润的商业金融机构,使用大量资源在满足零散用户的低端需求方面并非银行所期望,尽管目前银行开发的多数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介入,但并不对其重点领域区间构成竞争,高端用户与企业商户的理财、商务需求将会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的关注重点。
目前市场上三方力量的博弈主要集中于银行和第三方的竞合方面,第三方尽管在业务方面与银行网银业务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但在整体仍旧十分依赖银行资源。现阶段银行的心态略为复杂,一方面考虑到第三方市场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使得银行具有了较为廉价的营销机会,银行乐于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而另一方面考虑到国家政策监管一旦放松,第三方支付的巨大资金沉积和现有业务规模会给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冲击,因而银行在自身的支付业务建设方面也不敢松懈,需严格保证卡位。而运营商的心态则相对轻松,由于有硬件资源的支撑,与银行、第三方都具有良好的合作,此前并未产生激烈冲突。但现在手握支付牌照的运营商,将移动支付市场具有较大发展,并与第三方、银行方面有着更多潜在利益争夺的可能性。
三方力量由于具有不同的核心资源和独特优势,排除国家监管政策等外在因素,在未来的市场上,网上支付领域将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链,而手机支付领域则会随着不同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持续竞争态势。
未来电子支付市场上,电信运营商的重点在于手机终端支付领域,传统银行在高端客户理财与商务需求,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则更多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面向个人客户的应用。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电子支付市场将是电信运营商、传统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共同觊觎的新大陆。三方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可进一步合作,推出如NFC模式手机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应用等创新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对第三方支付若即若离
第三方支付,按照业界通行的解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买方收到货物确认后,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上。
早在2009年,除了早期涉足且深度渗透的网上购物、网络游戏、航空旅游三块传统市场,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已经开始在公共事业缴费、电信缴费、教育缴费、物流、基金、保险、信用卡还款等领域也广泛地进行了挖掘。
即使民营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经营灵活,创新意识强,但依旧在努力与商业银行展开充分合作。因为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资源,商业银行把控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其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货币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客户资源,包括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这些都会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明白,商业银行支付主体地位无法撼动。电子支付的本质是资金的划转和清算,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非金融机构无法吸收储蓄存款,因此停留在平台上的备付资金必须由商业银行进行托管,由商业银行根据要求进行划转和清算。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及相关技术在日常繁杂而庞大的清算过程中已经经历了严格的把关和检验,因此相比于第三方支付,其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需要通过与银行建立合作互信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商业银行的风控管理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想利用第三方支付企业为自身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民营第三方支付企业,大都不断与各大商业银行达成各种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合作形式更是比比皆是。有专家表示,现阶段依旧是银行与银行业紧密合作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银行与成长起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存在很多依赖共生之处。商业银行通过第三方支付企业,首先,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借记卡信用卡持卡用户,而网银用户比重仍然较低,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帮助商业银行进一步对小额交易客户进行分流,减少网点柜面的流量压力,降低人力资源的占用,提高结算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传统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十分不合理,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不适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即可以获取网关接入手续费用,增加中间收入,为银行中间业务带来更高的交易量和相应的手续费收入。再次,信息共享、业务创新。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过往十年的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的个人和企业用户信息资源,这对商业银行用户信用管理,信贷风险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业务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四,渠道补充。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人才、经验,短期内都无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网银系统,而以“快捷支付”、“一点通”为代表的创新模式,弥补了中小商业银网上交易渠道的缺失。
快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各类支付服务,以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了银行现有资源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的支付需求,并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活跃的、颇具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其实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这就好像新浪、腾讯和电信商间的关系。银行是基础建设,而第三方支付提供增值业务。增值业务做的越好,基础业务的日子就越好过。所以说从长远来说,第三方支付会给商业银行非常多的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
据了解,银行提供的还是相对比较标准化的服务,而企业的需求是非常个性化的。因此,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是利用创新的信息化金融服务提升资金效率,帮助企业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充分匹配,做到资金流转效率最大化。快钱相关负责人表示:“快钱的定位就是面向企业,把企业的需求系统化,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常常自诩为信息化的收割机,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收集企业客户需求。”
移动支付:难敌运营商
2011年末,三大运营商成功搭上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快车:中国移动旗下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旗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600050,股吧)旗下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均获得了移动电话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翼支付和沃易付还获得了固定电话支付的许可。
一方面,电子渠道业务模式是电信交费手段的必然趋势。几年前,电信运营商就通过铺设实体营业网点进行市场扩张的手段,在互联网时代越发显得不划算。这时,各家电信运营商的“网上营业厅”开始展现在人们眼前。运营商将业务服务模式搬到网上,使每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都能为其营业网点,运营成本骤减,这是一笔精明的账。网上营业厅作为电子渠道的标志被三大运营商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
但网上营业厅不是电信运营商的独角戏,无论是联通的全国网上营业厅,还是移动、电信按地区设的分公司网上营业厅,都离不开支付宝、易宝支付等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积极助阵。
在移动支付标准方面,中国移动曾与银联斗法。银联推13.56MHz频率标准,中国移动则自主开发2.4GHz频率。凭借支付与生俱来的金融业务属性,并背靠央行,政策实力很强的银联一度让中国移动如骨鲠在喉,加之运营商内部不齐心,中国联通拆台中国移动,致使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标准陷入被动局面。
在争夺移动支付标准失利后,中国移动也曾在2010年通过以398亿元人民币现金入股浦发银行(600000,股吧)的形式,想要曲线入主移动支付。中国移动通过广东移动,持有浦发银行20%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意在凭此进军手机支付领域,拓展移动金融业务。
“从企业获牌的业务类型上看,央行充分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移动电话支付方面的优势和所作的探索,但此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不可能大规模铺开。”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总经理张维华表示,从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到2011年10月份,中国已经拥有了超过9.6亿的手机用户,3G用户达到了1.1亿。手机上网用户超过3亿,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具备了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基于各方拥有的独特资源,移动支付市场将出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如支付厂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银行和运营商的合作、银联和运营商的合作、支付产业联盟等等。
运营商支付牌照获批,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普及,将对移动支付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其实,早在前两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时,三大电信运营商就提交了申请资料。北京赛迪创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决策事业部总经理表示,由于运营商在支付细分领域具备先天优势,这些优势足以使其形成行业垄断地位,所以才迟迟未获批。如今,支付宝、快钱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电信运营商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其支付公司起步较晚,在软硬件及对自身第三方支付产品盈利模式、资源投入调配等方面的考虑还不够周全。加上目前支付宝、银联等成熟企业已强势介入运营商看好的移动支付领域,运营商未来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业务创新将成为其重点考虑的问题。
不过,虽然运营商在进军支付领域的道路上不可能畅通无阻,将面临传统支付企业的竞争,但是运营商获批牌照将极大地推动移动支付发展,而银行只能对移动支付的市场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