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死壳:原股东意兴阑珊卖壳退场冲动

自去年10月IPO暂停以来,已先后有4家公司借壳ST企业,包括ST澄海、ST成霖、ST宏盛、ST中基等都对外公布重组方案。ST公司显然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块新掘金点。  理财周报重大课题研究组 蔡俊/撰述  陷入困境中的ST企业,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据统计,自去年10月份IPO暂停以来,已先后有4家公司借壳ST企业,包括ST澄海、ST成霖、ST宏盛、ST中基等都对外公布重组方案。ST公司显然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块新掘金点。  这其中的缘由,监管层的风向不可忽视。自财务核查以来,监管层曾多次强调产业整合的论调,多数ST企业的经营不佳是由于行业不景气造成,因此借壳方通过置换优质的资产上市,换出业绩不稳定的业务,既能厘清资本市场,也对股东负责,成为监管层鼓励的方向。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壳才是蠢蠢欲动的买方青睐的对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ST企业很多深陷困境,资产置换和债务解决是投行为其服务的重点。然而,其中的利益纠葛,促使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与结局都不尽相同。投行的智慧,给出的解决方案,这时才显得更加重要。  三个标准:经营、债务、股本  股本较小是借壳方看重ST企业的重要因素。股本小意味着股东方力量较弱通过概率大,同时买壳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怎么样的ST企业会成为借壳方青睐的香饽饽?经营、债务、股本规模等,都是买方与投行考虑的因素。  经营指标方面,由于ST公司普遍净利润亏损,可以说原股东方都有卖壳退场的冲动。其中,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净利润的绝对值较低,实际上营业收入并不差。以ST成霖、ST太光为例,去年两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4.06亿元、7700万元,而净利润各自亏损4700万元、100万元。两家企业虽然净利亏损,但额度并不大,与ST板块其余企业相比,可以说注入资产后业绩扭亏摘帽并不困难。  在债务上,借壳方则更愿意接触债务规模相对较轻的壳资源。因为如果借壳债务过重的上市公司,买方继承的庞大债务或许连自身也偿还不起。其中,由于债务分为短期与长期,更多的情况是ST公司大股东短期债务过大更愿意出售,这对于买方而言,手握充裕的现金流成为必备的条件。  当然,股本较小是借壳方看重ST企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ST重组方案须经股东大会的门槛,股本小意味着股东方力量较弱通过概率大,同时,买方买壳时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然而,这些看似相对简单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借壳ST万无一失,这条道路依旧险阻万分,在投行的帮助下,最难处理的便是资产注入与债务解决难题。  资产置换的博弈  “出售与注入同时操作,这个难度很大,很多是前期买卖双方没沟通好,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少见。”  对ST企业而言,最急迫的无疑是业绩反转,尽早实现成功“摘帽”。由于主营业务多年来经营不善导致业绩亏损,而投行在其中解决的途径,通常分为原资产出售、注入优质资产两种。  “一般情况下,我们操作都是先出售后注入的顺序。原股东把企业的亏损业务转手,包括人员、固定资产转移出上市公司,从而形成一个净壳,这样吸引买家比较方便。接下来注入资产会以增发的方式,注入之余还能融一笔钱。但也有项目是出售与注入同时操作,这个难度很大,很多是前期买卖双方没沟通好,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少见。”一位华东券商的并购部总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前期转手旧业务的过程中,投行会依据情况分别出售给原有关联方或无关联第三方。如果资产能产生稳定现金流,选择后者的情形更多些。  比如ST泰富(现为泰富实业)的案例中,公司先前的大股东为中粮集团的子公司丰原集团。自2010年入主公司以来,丰原为其注入名为“丰泰生物”的资产,该资产主营化工产品。不过,这块曾被寄予厚望的业务日后却遭遇滑铁卢,去年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接近100%,中粮集团遂决定退出ST泰富,觊觎已久的山东地矿局则欲接手注入矿产。  这场资本运作的第一道难题,在于既有“丰泰生物”如何置出。近年来由于中粮系的上市公司均出现业绩下滑现象,内部整合剥离资产势在必行,这就造成“丰泰生物”不可能再由集团其他成员接棒,退路只剩下向第三方转手。  最终,“丰泰生物”出售给北京正润投资公司。齐鲁证券在报告中表示,“丰泰生物”每年仍能产生稳定盈利,但由于ST泰富原有负债、成本压力大才导致上市公司净利下滑。或许正是这点,让“丰泰生物”不愁找不到下家。  实际上,更多的情况为上市公司亏损是由主营业务经营不善造成,倒逼出售资产只能是一场控股股东“左手倒右手”的无奈。  比如ST国药,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仰帆投资后,2009年曾抛出“出售+注入资产”的定增方案。光大证券给出的解决路径,是把医药业务及应收账款转移到大股东,继而再将大股东的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换言之,大股东吃进医药等不良资产的同时,还得将手里的地产业务输血进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股东注入的是地产业务,因此ST国药原有的土地及厂房仍得到保留,日后计划一起打包进地产业务中开发。  然而,这个“纠结”的方案最终夭折。其中的缘由,涉及到的就是注入资产的质量。  “既然注入资产后公司要摘帽,那质量就必须有保证。上会时,委员就未来盈利会向我们提各种问题,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增长不一而足”。前述总经理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而ST国药重组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注入的地产业务遭遇监管层的禁止。2009年,证监会暂停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的项目受理,光大证券曾先后周旋于上市公司与监管层之间,希望叩开大门。不过,监管层紧闭地产融资,最终导致公司董事会沟通无果后撤回方案。  “监管层对行业性的禁令导致流产的情况很少见,更多的还是注入的资产自身存在问题。”前述总经理表示。  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ST宏盛,一系列重组闹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初注入资产本身存在各种弊端。2012年4月,仅靠房屋租金及物业收入喘息的公司引入莱茵达集团,后者注入莱茵达租赁45%股份。资料显示,成立于2010年的莱茵达租赁主营融资租赁,2011年底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实现4445.5万元、2242.7万元。  “金融性资产上会很难获得通过,何况莱茵达成立时间仅有2年,加大了盈利预测难度。不过方案中说的是注入45%股权不是绝对控股,所以不用上会”。业内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ST宏盛通过监管套利绕开了证监会的管辖,转而以法律仲裁形式完成了资产注入。然而,精心的布局忽视了最为基本的资产质量。2012年底,公司发布公告称用莱茵达租赁置换山国新能源、宏展房产、田森物流等持有的山西天然气。显然,一场“过河拆桥”的财技终究掩盖不了资产质量的缺失。  复杂的债务解决  沉重的债务负担似乎永远是ST企业的“心病”,投行周旋在买卖双方,解决的就是实现借壳方利益最大化。  “买方借壳都会承接上市公司原来的债务。一般借壳方是不愿意接手债务大的公司,毕竟偿还是件麻烦事,但很多的重组其实是地方国资在推动,所以债务问题必须解决。”一位上海的投行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他表示,处理债务解决通常分为谈判、货币补足、资产变现等三种途径。谈判最理想的方案是债权人豁免债务人的欠款。  但现实情况中,投行一般能做到的是借壳方、上市公司原股东、债权人等三方达成某种妥协,即上市公司原股东偿还大部分欠款,借壳方再向债权人补足剩余一小部分。  偿还的方式,分为货币现金与资产变现。货币现金是第一选择,周期短偿还时不容易发生纠纷。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或借壳方会有资金短缺的情况,变卖资产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这很花时间,我们会先找评估机构对所卖资产做价值评估,然后再进行过户等工作。但债权人很多时候不愿意,因为资产有减值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去沟通,土地偿还最优,固定资产其次,无形资产几乎不被接受”。前述投行人士表示。  谈判,成了解决债务的最关键手段。  当初仰帆投资借壳ST国药后,前者面临的难题是继承武汉财政局、5家银行等十几亿元的欠款。由于债务分为本金及利息,因此能先免利息,进而可能减免本金的偿还,成为债务偿还谈判不同阶段的目标。  最终,经过无数次的谈判后,仰帆投资说服光大、建行、工行等3家银行、以及武汉市财政局免去利息,即实际控制人只需偿还本金即可。同时,其余2家银行的欠款依旧得本金利息缴齐。所有偿还债务的方式,均为现金补足。  实际上,欠债的不仅是公司原股东,借壳方作为债务人的案例也不少见。  如ST珠峰(现为西藏珠峰)。2008年金融危机下,公司的间接控股方海成集团因金融危机与上海外贸产生债务,前者现金流紧张,导致将手中的塔中矿业质押92%股权给后者。然而,就是这一质押,成了日后ST珠峰重组的最大障碍。  资料显示,海成集团2004年入主ST珠峰,在解决了各种遗留问题后,2011年集团抛出定增方案,计划向上市公司注入塔中矿业的资产。不过,由于海成集团与上海外贸存在十多亿元债务,塔中矿业也被质押于后者,双方对簿公堂最终导致计划流产。  对此,中银国际为完成这笔项目奔波其中。几经权衡并在法院的仲裁后,投行给出的解决方案,分为“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被质押在上海外贸的塔中矿业,股权结构重新划分为海成集团、上海外贸各持54%、46%,后者依据注册资本支付8611.2万元后获取集团转让的46%股权。第二步,塔中矿业通过定增方式注入ST珠峰,一旦完成上市,上海外贸可以在禁售期后抛售股份作为十多亿元的债务补偿。  其中,十多亿元包括债务、利息,以及8611.2万元入股矿业的现金。如果上海外贸未来在二级市场的收益超过应得欠款,超额部分将返还给海成集团。  这是罕见的意图通过增发方式,在二级市场变现未来资产完成债务偿还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银国际的这个方案两个暗藏“险关”,其一,定增上市失败的风险,其二,上市后股价不理想或导致上海外贸不能套利所欠的10多亿元。  而中银国际给出的最终办法,还是回到海成集团以现金补足的老路上。  这个“纠结”的变现计划,实质是以定增上市能否成功,以及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作为赌注,稍有错失,现金流短缺的海成集团还得“硬扛”还清这笔债务。

时间: 2024-07-30 07:35:40

ST死壳:原股东意兴阑珊卖壳退场冲动的相关文章

*ST盛润卖壳疑似中信做局

经过近5个月的闭关修炼,*ST盛润(000030)卖壳事宜终于浮出水面. *ST盛润日前称,一汽集团零部件公司富奥汽车将通过重组*ST盛润借壳上市.但此次重组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原*ST盛润股东须无偿让渡部分股权以偿还债务:另一方面,中信证券旗下直投公司金石投资在去年以1.16元/股的价格突击受让富奥汽车股份,让人不免联想这是否是一场精心设下的局. *ST盛润于10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9月30日和富奥汽车签订意向书,拟采取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汽车的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据公开信息显

两年漫长重组路:汇通闭门不见人卖壳没时间表

并不是"卖壳"方案本身行不通,如果能寻觅到优质的资产置入,重组则指日可待 南方汇通(000920.SZ)待"壳"而沽不是一两天. 这不是炒冷饭,但是显然也已经不新鲜,三年来南方汇通重组的风声一直不曾间断.但是何时提上日程至今未知.2008年那次重组失败,也给投资者们泼了一盆凉水.但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南方汇通如果不重组,就面临和中国南车(601766.SH)同业竞争的困境. 在央企重组大刀阔斧,高铁概念风生水起的当下,南方汇通拖了三年之久的重组,会如何演绎? 艰难的

政府托管大股东*ST金城“卖壳”进入倒计时

确定今年依旧巨亏的*ST金城(000820,前收盘价4.76元)12月20日下午突然停牌,引来市场一片猜测. 今日 (12月22日),*ST金城宣布其大股东锦州鑫天纸业有限公司将被政府托管,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有可能发生变化. 市场人士指出,由于*ST金城要靠主营扭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摆在其面前的唯一道路就是"卖壳".而随着政府的托管,公司的卖壳步伐会随之加快. 政府托管 "卖壳"在即 今日,*ST金城发布公告称,12月20日,公司收到<锦州市人民政府关

*ST盛润卖壳疑似中信做局富奥出售资产有猫腻

经过近5个月的闭关修炼,*ST盛润(000030)卖壳事宜终于浮出水面. *ST盛润日前称,一汽集团零部件公司富奥汽车将通过重组*ST盛润借壳上市.但此次重组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原*ST盛润股东须无偿让渡部分股权以偿还债务:另一方面,中信证券旗下直投公司金石投资在去年以1.16元/股的价格突击受让富奥汽车股份,让人不免联想这是否是一场精心设下的局. *ST盛润于10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9月30日和富奥汽车签订意向书,拟采取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汽车的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 据公开信息显

东北板块ST股呈扩容之势重组卖壳并非万灵药

2008年以来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A股上市公司也难以幸免.由于业绩持续亏损,2009年的ST公司数量出现增加趋势. 就东北地区的上市公司来说,2009年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戴上了"ST"的帽子.而且,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东北地区还有12家非"ST"类上市公司首亏,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不能扭转这种局面,2010年这些上市公司也可能沦为ST一族. 除了经济不景气这一共同原因外,东北地区还有着其特殊的原因."东北地区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地

索芙特主业不振急卖壳建华管桩是否接手存变数

两度卖壳无果,索芙特(000662.SZ)依然没有放弃寻求重组.在年初经销商大会上,索芙特还表现出一股要在化妆品行业大干特干的劲头.当时,索芙特总裁张桂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索芙特近年来业绩表现不太景气,但在资金方面"不差钱".但半年时间刚到,索芙特突然再次发布重组公告,称拟发行股份购买汤始有限公司持有的境内管桩业务,同时募集配套资金.这是自2011年以来,索芙特发起的第三次重组行动.有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索芙特公告所示&quo

索芙特“卖壳”广西日报失败复牌或大跌

网易财经10月19日讯 意欲"卖壳脱困".摇身一变成为传媒公司的索芙特(000662),终因准备不足而成为黄粱一梦. 索芙特今日最新公告称,由于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传媒")资产重组的审计.评估工作量大,无法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重组预案无法在既定时间内提交公司董事会讨论,且未能在既定时间内全部取得本次资产重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原则性批复.故公司第一大股东索芙特科技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事宜. 索芙特科技目前持有索芙特15.36%股份,是索芙特第一

唯品会收购了乐蜂网75%股份,麦考林已宣布卖壳

2014年开年,唯品会收购了乐蜂网75%股份,麦考林已宣布卖壳,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入股京东,百度收购糯米网,当当CEO李国庆也不否认公司可能引入战略投资--一连串的大事件连续发生,让人眼花缭乱.拨开迷雾,现下电商现状究竟如何? 相对过去几年草莽发展阶段,电商行业正进入整合期.派代网CEO邢孔育表示,当前整个电商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PC流量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又面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很多电商企业正寻求出售或整合以做大. 阵营凸显: 现如今,腾讯入股京东后,国内B2C市场格局日趋明显.天猫.

胜景山河保荐人两项目双陷卖壳尴尬

每经记者 李智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胜景山河项目的保荐人之一的林辉可以说是平安证券的"明星"保荐人,而且在业内还算是颇有名气. 根据公开资料披露,林辉曾参与首发的*ST德棉和ST天润均先后出现明显的经营问题,并陷入了"卖壳"的尴尬. 资料显示,*ST德棉自从2006年上市后业绩快速变脸,公司净利润继2007年下滑以后,2008年.2009年更连续亏损.值得一提的是,*ST德棉还因在2007年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的虚假陈述,遭到证监会警告. 林辉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