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科技强国之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深化科技开放合作。”
以上表述中,一语道破了我国的科技现状与发展方向。不但要推动科技创新, 更要做到自主可控,走科技强国之路。
国产处理器 仍道阻且长
在笔者看来:没有生态,再好的产品也只能作为摆设,无法生成价值输出。这一点在IT圈内表现的尤为明显,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龙芯。
龙芯也叫Loongson,原来叫做GODSO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的通用中央处理器,采用精简指令集MIPS架构。龙芯1号在2002年就完成研发,主频266MHz。最新的龙芯3号主频达到1GHz,峰值计算能力达到16GFLOPS,具有很高的性能功耗比。
龙芯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国产最强”的代名词,无论是跑分,还是性能甚至会超过市场上主流的处理器。搭着“国产”这班列车,龙芯获得了政府很多资金、 政策支持,每次发布都会引起一波关注。
那么,从第一颗龙芯诞生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龙芯到底有没有得到市场占有率,众所周知。目前,在太空中有三颗北斗卫星定位星是采用龙芯芯片在轨运行。但是在市售情况来看,在卫星上用龙芯和让每个人都用上龙芯,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对于消费者而言,买了龙芯电脑最大的问题是,系统、软件整个IT生态的不兼容。对于习惯了windows系统的用户而言,装不了windows系统,电脑只是个盒子,产品性能再高也没用,更何况还可能出现无法处理的不稳定情况。
国产芯性能强悍
毕竟实验室与市场/商业化,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今年6月份获得世界HPC大赛第一名的神威太湖之光,同样采用了国产芯“申威1600”处理器。然而比较尴尬的是采用这款65nm制程工艺,主频达到1.1GHz,双精浮点140G国产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却无法运行一下常用的软件。
国产芯迷局 “曲线救国”路
在中国,国产芯就是一个大IP,搭上这班列车能够带来不错的收益和市场反响。 为此,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但在这国产芯迷局中,怎样才是走出迷宫正确的道路呢?
据《纽约时报》爆料,中科曙光公司(与联想同出中科院一门)正在于AMD达成协议,准备成立合资公司。在这笔近3亿美元的协议中,包括了AMD将芯片技术授权给与中科曙光合资成立的企业,制造服务器芯片。
从全球HPC大会的历年数据来看,中科曙光一直在国产超算中占有领导地位。而此次合作也将在超算领域进行进一步研发,或将提供兼容性更好,更全面的处理器芯片,将超算性能与应用更好地结合。
建中外合资公司
双方成立中外合资公司,这种合作模式从2015年9月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开始,成为了一种新风尚。浪潮与思科合作、微软与中国电科合作、微软与紫光合作、滴滴与领英(后被微软262亿美元收购)合作、曙光与VMware合作,类似的合作案例不胜枚举。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清华控股旗下的紫光集团。从2013年12月,紫光以17亿美元完成对展讯的收购后,一发不可收拾。曾斥资188.8亿元入股惠普旗下新华三并成为大股东,又在2016年9月,通过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股份与滋补数据联手成立了新的合资公司吸光西部数据,新公司总投资额3亿美元,紫光股份持股51%。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一度被称为并购狂人,而赵伟国也直言不讳:紫光要成为中国在信息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太平洋舰队。显然,收购是最有利的手段,是容易走的一条路,也是一种“曲线救国”,毕竟,有资金做催化剂就能够打造一个更完善的IT生态,推动行业创新。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虽然话糙,但理不糙。长期以来,我国在国产芯片及相关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显然,在“中国制造”的大背景下,未来也还将如此,但的方式或会有所不同,我们也期待会带来惊喜。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