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HTML的历史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是一种建立在Internet 上的、全球性的、交互的、多平台的、分布式的信息资源网络。它采用HTML语言描述超文本(hypertext)文件。这里所说的超文本指的是包含链接关系,并且包含了多媒体对象的文件。
万维网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URL(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s,统一资源定位器)、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和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
URL提供在Web 上进入资源的统一方法和路径,使得用户所要访问的站点具有唯一性,这就相当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证号一样。它说明了链接所指向的每个文件的类型及其准确位置。
HTTP是一种网络传输数据的协议。所有WWW文件都要遵循HTTP协议。HTTP主要以“超文本”(hypertext)或“超媒体”(hypermedia)的形式提供信息。
HTML 语言是一种文本类、解释执行的标记语言,它是Internet 上用于编写网页的主要语言。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件称为HTML文件。
要把信息发布到全球,就必须使用能够被大众接受的语言,也就是使用一种大多数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出版语言。在WWW上使用的发布语言通常是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语言是一种简易的文件交换标准,有别于物理的文件结构,它旨在定义文件内的对象和描述文件的逻辑结构,而并不定义文件的显示。由于HTML 所描述的文件具有极高的适应性,所以特别适合于WWW的出版环境。
HTML是纯文本类型的语言,使用HTML编写的网页文件也是标准的纯文本文件。我可以用任何文本编辑器,如Windows 的“记事本”程序,打开它,查看其中的HTML源代码;也可以在用浏览器打开网页时,通过相应的“查看/源文件”命令查看网页中的HTML 代码。HTML文件可以直接由浏览器解释执行,而无须编译。当用浏览器打开网页时,浏览器读取网页中的HTML代码,分析其语法结构,然后根据解释的结果显示网页内容。正是因为如此,网页显示的速度同网页代码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保持精简和高效的HTML源代码是十分重要的。
1.1.1 HTML发展的历史
HTML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93年,HTML首次以因特网草案的形式发布。20世纪90年代,人们见证了HTML的大幅发展,从2.0版,到3.2版和4.0版,再到1999年的4.01版。随着HTML的发展,W3C(万维网联盟)掌握了对HTML规范的控制权。
然而,在快速发布了这四个版本之后,业界普遍认为HTML 已经“无路可走”了,对Web 标准的焦点也开始转移到了XML和XHTML 上,HTML 被放在次要位置。不过在此期间,HTML 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主要的网站内容还是基于HTML 的。为能支持新的Web 应用,同时克服现有的缺点,HTML迫切需要添加新功能,制定新规范。
致力于将Web 平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小组人在2004年成立了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Web 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组)。他们创立了HTML 5 规范,同时开始专门针对Web 应用开发新功能——这被WHATWG 认为是HTML中最薄弱的环节。Web 2.0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Web 2.0 实至名归,开创了Web 的第二个时代,旧的静态网站逐渐让位于需要更多特性的动态网站和社交网站——其中的新功能真的是数不胜数。
2006年,W3C又重新介入HTML,并于2008年发布了HTML 5 的工作草案。2009年,XHTML 2 工作组停止工作。又过了一年,因为HTML 5 能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具体规范还没有定下来的情况下,各大浏览器厂家就按捺不住了,开始对旗下产品进行升级以支持HTML 5 的新功能。这样,得益于浏览器的实验性反馈,HTML 5 规范也得到了持续的完善,HTML 5 以这种方式迅速融入了对Web 平台的实质性改进中。
1.1.2 HTML 5 时代即将来临
自从2010年HTML 5 正式推出以来,它就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被迅速推广着,就连微软也因此为下一代IE 9 做出了标准上的改进,使其能够支持HTML 5 。关于各主流浏览器对于HTML 5 所表现出来的热烈欢迎、积极支持的详细情况,以及为什么HTML 5 会如此受追捧,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毫无疑问,目前业界全体都步调一致地朝着HTML 5 的方向迈进着。由此可见,HTML 5 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