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

摘要: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专栏作家MG西格勒(MG Siegler)近日撰文指出,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即在某一天内,读者看到的科技新闻中,75%还算准确,20%纯属胡扯,只有5%属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专栏作家MG·西格勒(MG Siegler)近日撰文指出,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即在某一天内,读者看到的科技新闻中,75%还算准确,20%纯属胡扯,只有5%属实。因此,对于科技新闻,读者千万别太当回事,应该抱着质疑的态度。

以下为文章全文:

“75/20/5定律”

几个月前,我发现自己身处一种以往很少见的境遇——终于有些空余时间了,而且闲暇时间还不少。即便如此,我也不希望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日子,而是决定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科技新闻。我打算将过去一年左右积攒下来的所有报道做“清零”处理——将它们全部看完。

在读了几十篇文章之后,一种模式逐渐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形成。等到饱览了几百篇文章,我总结出了一条“75/20/5定律”。也就是说,在任意一天内,在我们看到的科技媒体中,75%还算准确,20%纯属胡扯,只有5%属实。

这听上去或许有些夸张,但其实不然,至少从我在过去一年多搜集的数百篇文章来判断,这样说毫不为过。对于有些文章,由于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所以知道它们的报道根本不准确;至于其他一些文章,在时间上同样禁不起推敲。总而言之,我个人对支撑“75/20/5定律”的数据还是蛮有信心的。

太依赖消息源

实际上,这也是我在过去一年半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时间证明,事情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糕。大家可能希望我给出一些例子,老实说,你们读到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例子。下面,我就以今年5月谷歌收购众包地图导航服务Waze为例,来说明我的理论。

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最初援引“多方可靠消息源”的说法称,谷歌收购Waze的传闻完全没有根据。但是,几周之后的情况呢?TechCrunch显然是在自扇耳光。有人甚至怀疑,这些“多方可靠消息源”其实就是曾向另一家科技博客网站Pandodaily曝过料的人,他们最近声称社交电子商务网站BeachMint正在分崩离析。

我之所以提到TechCrunch和Pandodaily,是因为我对这两家网站相当熟悉。我现在偶尔还为TechCrunch撰稿,而从理论上讲,我还是PandoDaily的投资人——我通过CrunchFund对其进行了投资。当然,这两家网站已经表现地不错了,而且还总能延续这种表现。不过,科技媒体今天之所以如此混乱,报道存在不实之处,TechCrunch和Pandodaily也难辞其咎。

追求“5%的真相”

《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的凯文·鲁斯(Kevin Roose)认为,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科技博客向商业出版物转型,后者主要服务于他们所报道的行业。我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转变的恶果。这些网站上最烂的帖子,恰恰是在新闻稿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然后唱颂歌的软文。

在我看来,事实与鲁斯的建议恰恰相反。很多科技媒体并不是给行业鼓劲,而是对一切事情都冷嘲热讽,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这当然令人感到失望。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科技媒体则在向另一个方向演变,将一些具有荒谬科技视角的惨剧做成只为吸引页面流量的GIF动态图。

尽管如此,我仍然对科技媒体抱有希望。一些网站因致力于“5%真相”的报道,似乎也对自己倍感骄傲。根据我在夏天搜集的文章来判断,AllThingsD在这个方面仍然表现非常突出。此外,主流科技媒体的报道往往也更准确,不过它们偶尔也会让人大跌眼镜,另一个问题是,它们更新的速度简直太慢了。

速度与准确之争

在科技博客圈,速度与准确的争论由来已久。当我初涉这个圈子时,绝对身处“速度”阵营。写好报道立即发出来,让真相自己浮出水面。如果读者对内容不满意,就让他们去看别的东西。

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在这个虚虚实实的世界中走得太远了。事情一经报道,无论有多么不准确,都会被当作真理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速度和夸张占得上风,而准确和细节则接近于死亡。

更为糟糕的是,即便报道了不实的消息,这些网站也极少因此承担责任。那些了解真相的人也很少站出来说真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新闻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一则报道可能在第二天就会被人所遗忘,除非事件本身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企业或投资者也会出于某些目的(如引发竞购大战等),的确希望不准确的消息能广为传播。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唯一的输家只有真相和读者。

读者别太认真

我希望自己也能拿出一个解决办法,但最终还是没有。或许,森林的自然净化即将上演,也许这一幕终将成空。我只是想提醒所有像我一样热爱科技新闻的人,不要再把它们太当回事,相反,要有所保留。大家读到的新闻完全属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能会有一些真相,但也有可能完全没有。知道这一点就好。

科技记者们,不要偷懒了。你们可以说服自己相信所谓的“事实”,但缺乏事实依据除了说明你们的消息源不靠谱外,不能证实其他任何事情。获得真相的最好方法往往是多方验证。你们从单一消息源获得自己所需全部信息的可能性,同样微乎其微。所谓的“消息源”之所以自动找上门来,或许就是为了消遣你们。你们每次都可以找到一点信息,最终积少成多,同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比对。要变得具有创造力。

最后奉劝你们一句,不要因为你们能写,就去写一些东西,而是要去写一些你们应该写的东西,否则,就什么也别写。

时间: 2024-10-30 14:01:40

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的相关文章

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75/20/5定律”

摘要: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专栏作家MG西格勒(MG Siegler)近日撰文指出,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即在某一天内,读者看到的科技新闻中,75%还算准确,20%纯属胡扯,只有5%属 美国科技博客网站TechCrunch专栏作家MG·西格勒(MG Siegler)近日撰文指出,当今科技媒体存在着所谓的"75/20/5定律",即在某一天内,读者看到的科技新闻中,75%还算准确,20%纯属胡扯,只有5%属实.因此,对于科技新闻,读者千万别太当回事,应

腾讯网与全球知名科技媒体TNW达成独家合作

9月18日,腾讯网日前与全球知名科技媒体The Next Web签署合作协议,成为The Next Web大中华区独家内容合作伙伴,独家享有其内容的翻译版权.中文版权. 双方达成合作后,The Next Web(以下简称"TNW")的优质资讯内容,将通过腾讯网立体化媒体平台,推荐给更多关注全球科技新闻的中国用户. TNW专注国际科技.财经和文化方面的资讯报道,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新闻来源.据第三方统计网站Techmeme数据显示,TNW内容分享率已超过纽约时报.路透社.彭博社等知名

国内科技媒体竞争是虚假繁荣 急需搅局者出现

摘要: 昨天在鞭牛士的微信看到一篇<虎嗅们的忧虑:i黑马虎视眈眈,门户科技们准备好了稿费>.文章说道,以虎嗅为代表的科技博客的快速崛起是钻了门户的一个空子:门户们因为受制于 昨天在鞭牛士的微信看到一篇<虎嗅们的忧虑:i黑马虎视眈眈,门户科技们准备好了稿费>.文章说道,以虎嗅为代表的科技博客的快速崛起是钻了门户的一个空子:门户们因为受制于诸多方面的限制而不太敢于表示自己的观点,而科技博客则借助于UGC的力量靠观点性文章迅速崛起. 但是最近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大批类似钛媒体.i黑马

偏见与苛求在科技媒体中依旧根深蒂固

本以为科技媒体从业者会更为理解互联网行业的包容.接纳与开放,但事实证明,一直以来的"成者王侯败者寇,偏见与苛求"依旧是根深蒂固.近一周来科技媒体们对埃洛普.扎克伯格的批判.评论更是将这种根深蒂固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喧嚣的背后,则是这群看客们一心想要隐藏却又显露无余的Low逼玻璃心态. 一.对失败者的不接纳 在从微软离职九个月之后,埃洛普再度履新,其宣布将加入澳洲电信Telstra,并担任首席战略官.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却使得埃洛普又成为媒体所讨伐.批

深喉,科技媒体人笔下的猴子。

深喉除了指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9490.html">两性关系中的某个特殊体位之外,对于媒体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也不是媒体人,对"深喉"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知,但对于近来滥用"深喉"这个词儿想说说个人的看法. "深喉",这个词儿是因为水门事件而成为一个公用名词的. "深喉,即"DEEP THROAT"--在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重要资料的人.1

Mashable执行总编:我们要做的是大科技媒体

腾讯科技 张曦文 11月13日报道11月12日,作为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的特邀嘉宾之一,Mashable执行总编Jim Roberts接受了腾讯科技的专访,他表示,Mashable致力于以科技报道为核心,让科技和创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创新融入生活 "大科技"是突破口据Jim Roberts介绍,Mashable的读者年龄在25-45岁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Mashable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让一个30岁左右的男人或女人在这里学会如何使用他/她的新iPhone.教人学用设备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

可穿戴技术可能是当今科技产业里最为多产的潮流.从动作追踪健身腕带,到谷歌眼镜,再到Oculus Rift,许多业界知名的厂商都纷纷加入到了这个曾经非常小众的领域.可穿戴技术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科技网站Mashable日前就对该领域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 你或许不会知道,可穿戴计算设备背后的技术可以说是为了在赌场里作弊而诞生的.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一些发明家制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设备,来增加在赌桌旁的胜率. 从那之后,可穿戴技术的研发还维持在较小的规模.除了计算器腕表在80年代的流行,这个领域

Gigaom宣布停运,将成科技媒体改变分水岭

当我为这个网站撰写文章时,我尽最大努力保持客观的腔调,不将个人的感受加入到新闻报道和专栏文章之中.但是,有时某条新闻让我不可能保持客观. 这种情况就发生在Gigaom事件中.周二,科技媒体领域的先锋在将近10年的运营之后宣布停止营业.在公司网站上,是这样描述的:"最近,Gigaom已没有能力向债权人偿还债务.因此,公司决定将所有资产作为抵押.所有的业务均已终止运营.目前,我们尚不清楚债权人如何处置资产,也不清楚他们是否会利用这些资产支持未来的运营.公司目前尚无申请破产之打算.我们想借此机会向一直

双11后的第一天,科技媒体的头条并不是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571亿

双11后的第一天,科技媒体的头条并不是"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571亿",而是"狼真的来了,微信推出高清免费通话宣战运营商".颇有几分"企鹅一出,谁与争锋"的味道. 微信这次低调而不经意地推出"微信电话本"产品再次轻而易举地博取了媒体眼球.主要是因为这一次的行动恐怕真的踩到运营商的底线了--免费电话. 一时间,行业内外的各种评论以"刷屏"态势出现在各大科技媒体头条.有的说<微信电话本来了,虎口再夺食&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