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滑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群,但是与当年“大萧条”时期纷纷涌向电影院的做法不同,如今的人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来寻求慰藉。虽然目的各异,但是失业者都在涌向互联网,并通过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娱乐方式来逃避现实。
互联网的新功用
几十年来,美国人很少能有如此多的闲暇时光。而因为有互联网的存在,也使得人们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打发这些时光。
去年11月,朱莉娅-奥托(Julia Otto)在新奥尔良的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但是就在她即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时,她的手机却响了起来。她被告之,这个职位被取消了。而此时的奥托甚至还没开始工作。
如今,除了发发简历、做做家务外,43岁的奥托每天都要打上几个小时的游戏。她最喜欢的是一款名为《神秘视线:重返乌鸦赫斯特庄园》(Mystery Case Files: Return to Ravenhearst)的解谜游戏。在游戏中,奥托需要在一个阴森森的庄园里寻找线索来揭开谜底。为了在Big Fish Games网站上玩游戏,她每个月都要花7美元。
“这是一种很划算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忘记烦恼,”奥托说。“它不同于肥皂剧和巧克力。”
备受失业和糟糕经济现状困扰的美国人试图寻找能够一些方法来充实自己生活,互联网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工作,它还肩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提供一种社交麻醉剂,来帮助人们减轻由失业带来的压力。
自从经济出现严重滑坡以来,网络游戏、在线赌博和其他的在线娱乐形式的使用量已经急剧攀升。Facebook等社交网站、博客以及论坛也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一些在线娱乐供应商说,他们的生意还从未这么红火过。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机交互学教授罗伯特-克劳特(Robert Kraut)说,游戏和其他形式的娱乐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于经济的焦虑。克劳特博士说:“有证据表明,这些娱乐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因为这可以避免他们陷入过度沉思。”
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情况类似,现在有很多人都试图逃避现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媒体资源中心主任加里-汉德曼(Gary Handman)说,当年,人们只要花上5美分就可以整下午、整晚的呆在电影院里观看卓别林或其他演员的电影,当然也包括动画片和一些新闻影片。
汉德曼认为,互联网如今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部分原因在于,相比于10美元一张的电影票而言,互联网还是相当物美价廉的。当然,美国电影院的上座率仍然很高。“特别是互联网击败了其他所有的娱乐形式,” 汉德曼说。“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免费的娱乐。”
网游站点访问量激增29.9%
其实早在在经济下滑前的几个月,许多在线娱乐形式就已经获得了稳定的增长。而去年11月的美国总统大选更是使得网络视频、社交网络和其他相关网站的流量大幅提升。但是去年年底,某些在线娱乐形式的使用率却突破了以往的趋势,突然攀升。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网络游戏站点的访问量激增29.9%,而2007年同期却下滑了0.3%。在线赌博网站去年第四季度的流量也激增了28.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同期的这一数据却出现了26.9%的下滑。
网络游戏《神秘视线》的开发商Big Fish Games的业绩更是好得出奇。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里米-刘易斯(Jeremy Lewis)说,公司去年的收入达85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而且今年1月份还创造了公司成立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销量。今年1月,Big Fish Games的会员增速比去年9月(即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个月)快了110%。刘易斯说,由于公司全年的会员增速通常都会保持稳定,因此这一迹象非同寻常。目前Big Fish Games有30多个职位亟待填补。
互联网还为人们提供了其他逃避现实的方法。本周一,美国名人八卦博客佩雷斯-希尔顿(Perez Hilton)表示,他的网站7月份的流量创下历史新高。他还写道:“如果觉得日子难过,就来PerezHilton.com吧!”上周,网络电影租赁服务公司Netflix表示,圣诞购物季期间,其注册用户增长了26%,达到940万人,而去年同期的这一数字仅为18%。
多种方式寻求慰藉
去年底,38岁的莫尼卡-罗斯-威廉姆斯(Monica Ross-Williams)选择了另外一种网络娱乐方式来逃避现实。去年6月,威廉姆斯在密歇根州创办了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由于经济不景气,公司只有3个客户,每周的工作时间仅为9小时。因为时间充裕,她从去年10月开始使用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并通过该网站联系业务。
去年12月,威廉姆斯又在社交网络站点Facebook上注册了帐号,并与自己的高中同学取得了联系。上个月,她又有幸成为一家小企业的论坛版主。从那以后,威廉姆斯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发帖并整理其他用户的评论。“现在真是光阴似箭啊。”她说。
非常时期的网络使用率激增也曾有过先例。卡内基-梅陇大学的克劳特博士表示,此前的研究显示,在“911恐怖袭击”这类事件发生之后,互联网的活跃度会明显提升,很多人都会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忧虑。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使用网络讨论组、博客以及其他的交流工具来讨论“有意义”的事情,与他人交流各自周围发生的变化。
47岁的拉里-哈维斯(Larry Hawes)去年11月丢掉了工作,在此之前,他曾经是IBM的一名顾问。但是哈维斯从未与以前的同事中断联系。他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博客,并将博客命名为“团结起来,我们能行!”他使用Twitter的频率也有所增加。通过这项服务他就可以向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发送短信息。哈维斯说,他整天都呆在Twitter上,每天大概向137人的小组发送10条信息,其中包括IBM的同事和其他朋友。自去年10月以来,哈维斯已经在Twitter上发出了652条信息。
“正因为我已经离开了IBM,我才需要与之前的同事保持联系。”哈维斯说。
还有些人会在失业后通过结交新朋友来寻求慰藉的。去年10月以前,27岁的卡拉-维曼(Cara Wayman)很少上网。在此之前,她在一家疗养院当护士,同时还在读在职的社会心理学课程。那时,她每周只上两三次网,每次约15分钟。但是去年10月,维曼被炒了鱿鱼,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在网上呆5个小时。下线后,她还会玩数独和其他的游戏,以此来逃离现实。
但是维曼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社交网络上找工作,甚至连为肥皂剧《医院那些事儿》(General Hospital Happenings)的观众建立的论坛也不放过。而维曼的状态很快就从单纯的上网找工作变成了在线交友。“这就像是支持小组,”她说。“我会一遍又一遍的刷新页面”以确定是否有人回复了我的帖子。她认为,每天在网上花这么多时间令人很窘迫。
还有很多维曼这样的人。《医院那些事儿》的论坛管理员雪莉-康顿(Shirley Condon)表示,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改变了人们讨论问题的口吻和目的。康顿是一位居家母亲,她有两个十几岁的女儿。她说,论坛的访问量已经从一年前的1万次增长到现在的2万次。康顿说,最近有越来越多的帖子不是为了讨论《医院那些事儿》这部戏,而是讨论经济。
“很多丢了工作的人承受不起这种打击。他们来到论坛上问,‘我该怎么办?’” 康顿说。“现在已经人心惶惶。现实生活比电视剧更富戏剧性。”本文由QQ个性网名www.91xnw.cn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