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让电商企业“消化不良”,反逼上游供应商却成了他们的“新玩法”。
前日晚间,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在微博上控诉称,某国内大型电商通过低价包销产品,形成滞销库存,却不愿意与供应商结款。
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表示,沈浩波所指的大型电商为当当网。不过,当当网对此未予回应。而沈浩波对此事的态度也于昨日发生转变,表示不愿再谈及此事。“日子还得过,生意还得做”,沈浩波在微博中称。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从沈浩波与电商网站的和解可以看出,目前电商平台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尤为微妙。一方面,电商平台已逐渐成为零售主流渠道,尤其在图书领域,供应商的话语权由强转弱;另一方面,国内电商频频进行价格战,进货时依赖供应商,销售结款时又倒逼供应商。
“合唱一台戏”
这一现象并非罕见。电商业知情人士称,为了展示加快库存周转的记录,电商企业与供应商联合“做戏”,已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电商网站为了在价格战中获得排他性市场优势,常常采用大量包销的方式,但市场销售一旦急转直下,即会面临大量库存积压的状况,比如超过图书品类一般限定的120天库存时限。于是,电商网站会要求供应商配合,通过虚假买卖来改善周转率。
这种做法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电商网站会要求供应商假装客户将库存下单买走,当系统记录下销售后,再下采购单把这些货从供应商那里采购回来。
第二步:上述销售的整个流程货物并不真实出库,只是在系统呈现上虚拟的买入、卖出;完成该操作后,库存周转时间就会从先前的超过120天变为可调控的天数,如30天以内等。
电商知情人士称,上述操作方法一般被电商公司用来“粉饰”财报的周转率,但欠供应商的款项还是会付。
而沈浩波抱怨的是,与他合作的电商网站用这一虚拟的进货时间来考核账期,本来已经在库房里存留120多天的货物,由于供应商帮着做虚拟账期,于是账期又顺应往后延续了30多天才能结款。
随着电商话语权的不断提升,供应商往往处于被胁迫地位。以当当网为例,仅2009年当当就在图书出版市场占据53%的市场份额。这使得书商对当当等电商网站形成路径依赖。
库存与费用攀升
电商业人士说,库存的提升,是电商网站与供应商联合“粉饰”的原因之一。
在一项调查中,库存压力大也被电商业内排在焦虑的问题前列。不久前在深圳举行的一次电商行业年会上,高库存几乎成为业内公认行业入冬的重要话题。
这与此前电商一年多时间内由狂热突然急冷有关。不少电商企业为了冲击规模,拉低了价格并准备了大量库存,但并未获得预期效果,形成了较大量的库存积压。此外,在行业遇冷后,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以争取融资支持,各品类领域价格战也频频爆发。在应对价格战时,一些电商企业也在库存方面犯愁:如果备货不足,则很容易面临无货可卖的尴尬局面,如日前京东与苏宁的大家电价格战中,京东的备货就大面积出现了短缺;而如果备货较多,但价格战表现不力、出货不畅,则可能面临库存进一步挤压,现金流吃紧、仓储费用提升及拉长供应商账期等难题。
库存提升使得周转率及仓储相关费用压力增大。
以当当为例,本月公布的二季报显示,其当季费用为2.8398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较上一年同期增长72%。当当第二季度履约支出(包括仓储和货运支出)为1.807亿元(约合284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15%,去年同期为13.3%。
具体而言,据公开信息,当当去年一季度的仓储物流费用为0.85亿元,而今年一、二季度则升至1.76亿元和1.81亿元。若考量与毛利的比值,去年一季度为63.4%,今年一、二季度则分别为113.73%和114.74%。
而这些成本的提升也对企业利润形成更大压力。若以当当为例,今年二季度净亏损1.222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2840万元。何况,当当的成本控制和相较营收的净亏表现在业内尚属较好水平。当当网CEO李国庆(微博)此前曾表示,对巨亏的电商而言,“五十步可以笑百步”。
电商业对于库存积压提升的仓储成本十分警惕。一位电商知情人士说,一家拥有较大规模平台的电商企业正在酝酿对第三方商户入库库存更为严格的控制:供应商在其库房中的存货,在退库申请发出10天内若不撤出,则将其扣为己有。
在行业走冷及库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些以迎合投资人,联手供应商在库存周转方面做些手脚,也被认为是电商业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