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有多火?上半年54家上市公司投了1160亿

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在它的拉动下,中国的锂电池投资也迎来了井喷。

据中国电池网的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在锂电池细分领域,中国已有54家动力电池的上中下游上市公司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投资金额累计近1160亿元人民币。

需求旺盛,是井喷的主因。中汽协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33.1万辆,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到2020年,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有望突破100万辆。今年这一数字还在飙涨。

在6月30日的动力电池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如今市面上有3种动力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其中,锂离子蓄电池被目前的主流新能源汽车所广泛使用,并受资本的热烈追捧。

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中的地位有多高,这在工信部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下称:《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中可见一斑。在去年10月第一批公示的10家单体企业目录中,8家企业的所列产品均为锂电池。

《规范条件》正在扮演着行业筛选者的角色。截至今年6月,入围《规范条件》目录的电池厂家共4批,57家,约为中国现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三星SDI、LG等日韩企业没能入选。按照目前的规定,新能源汽车获得补贴的口径缩小,唯有搭载入围目录企业的动力电池才有资格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从而获得补贴。这将塑造国内动力电池的新格局,在提高产业门槛的同时,对国产企业倾斜,给予国内企业更多的成长空间。

新格局下,不少企业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提高动力锂电池产能。6月20日,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300014.SZ)入围《规范条件》第四批目录。7月4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投资额达25.18亿的动力电池项目已经签订,将用于扩大动力锂电池产能规模。鹏辉能源(300438)是另一家同时间入围的上市公司,4月,鹏辉能源发布公告,表示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9.668亿元,同样用于提升动力锂电产能。但目前,鹏辉能源还未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

企业大举进军锂电池生产领域,令电池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高盛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称,锂可能就是21世纪的“新石油”。高盛预计,到2025年,电动车市场对锂的需求将增长11倍,达到超过30万吨。

锂电池产业高烧之下,锂也成为了热门大宗商品,在2015年其他金属难逃下滑趋势时,锂价仍涨28%。此外,磷酸锂价格从2015年初的4万-5万元/吨,涨到2015年12月初的9万-10万元/吨,2016年4、5月份期货价格持续提高到15万元/吨。

高价刺激下,锂电池原材料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作为国内锂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和锰酸锂龙头企业之一,中信国安盟固利在今年3月,宣布投资15亿元,成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中信国安盟固利计划年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3万吨,产值40亿元。

企业热情高涨的同时,地方政府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锂电池的热潮。4月,作为招商引资项目,重庆特瑞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重庆忠县,建设总投资31亿元的锂电池正极项目,将建成年产10万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装置。项目将为忠县带来10亿元税金和1000多个就业岗位。达效后,预计实现130亿元年销售额,13亿元盈利额。

围绕着锂电池,产业链的合作协同能力正在加强,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都有了快速提升。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发挥产学研的合作力量。作为中国第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近日成立的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或许能改善这一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未来,通过协同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的链条将被进一步打通。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8-23 03:33:16

锂电池有多火?上半年54家上市公司投了1160亿的相关文章

定增市场井喷探秘:286家上市公司欲融资5000亿

李保华 对于定向增发市场而言,这个秋天有点"热". 9月份的前18天,就有34家上市公司发布或调整定增预案,拟募资金额约600亿元.这种火爆态势,从进入第三季度即已开始.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今年以来两市共有286家上市公司推出定增预案,其中有136家公司的预案发布是在第三季度,占比近半.上述286家中,首次披露定增预案的约有140家. "定向增发市场的井喷从增发主体来看,与下半年的并购重组爆发有关:从市场窗口来看,与6月底后大市开始走强有关."专注于

84家上市公司掘金物联网万亿蓝海

作为开启智能时代关键钥匙的物联网,正成为各路资本布局的目标.11月25日,华为在2016年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发布了物联网建网方法论,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事实上,布局物联网的远不止华为一家,除了阿里.京东.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佬外,还有不少资本争相布局.长江商报记者综合华泰.同花顺.Wind等数据发现,目前,A股已有84家公司切入物联网领域,涉及芯片.元器件.电信运营.智能家居.穿戴.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以11月25日收盘价计算,板块市值1.37万亿. 在上月底举办的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

173家上市公司十年未现金分红 再融资400亿元

但这些"铁公鸡"其间增发融资额已近400亿元 在中国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就任后,首次"治市"药方便开给了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在强制分红新政已在拟IPO(首次公开发行)公司中实行后,市场预期证监会将出台"税改"新举措提升上市公司分红水平,从根本上治理上市公司"重融资.弱分红"的现象.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近10年以来(剔除今年上市IPO企业),共有173家上市公司在10年内未曾进行过一毛钱的现金分红.而粗略统计,这些"

前8月逾30家上市公司斥资150亿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证券时报记者 刘雁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下行趋势,但这并未影响今年上市公司的购买热情.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8个月,有88家上市公司已购买或宣布将购买理财产品的累计金额达250亿元(含滚动式购买金额),其中有公告可查且已实际出手的上市公司超过30家,累计耗资约150亿元. 扎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据证券时报记者去年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0月17日,当年已有22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计划购买金额接近100亿元.与去年相比,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的热情有增无减. 9月4日

超20家上市公司涉水P2P 扎堆是炒作还是“真爱”?

在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等大举进军P2P行业之际,上市公司也不甘寂寞.自年初至今,超过20家A股上市公司涉足P2P业务,力图分得一杯羹.但由于没有监管机构和行业标准以及准入门槛,目前P2P行业状况极其混乱,P2P平台跑路或关闭现象并不鲜见.有许多股民担心,血汗钱最终会不会"打水漂"? 超20家上市公司涉水P2P P2P借贷是指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公司)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需求,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家A股上市公司涉水P2P.

解密小米供应链:雷军与A股9家上市公司合作

从产品定价.谈供应商到确定供应量,每一环都彰显着雷军营销的艺术,而对于供应链的管理,业内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供应商认为小米量大压价,竞争对手批判小米供应链靠的是营销的技巧. 解密小米供应链:雷军握主动权上百公司分散供货 与A股9家上市公司合作   域名城(domain.cn)3月30日消息,小米总部位于北京朝阳区,这里是小米手机以及一系列智能硬件技术的研发中心.   每年雷军都要从这里出发,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开发智能解决方案,与各地方的供应商商谈,将这些想法落实成一件件小米产品.   从一开始的智能

64家上市公司争当“高利贷倒爷” 年息最高24.5%

据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8月31日,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一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其中,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有35家,一共发放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 放贷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3055.html">时代出版年息最高达24.5% 时代出版(600551)近日发布有关委托贷款的公告,将6000万元交付交通银行安徽分行进行放贷,年利率为24.5%,按季息付.时代出版的这一贷款利率是银行贷款利率的3.88

史玉柱的资本帝国:潜伏16家上市公司

史玉柱资本帝国:潜伏16家上市公司 时代周报  记者 韦杏伶 发自广州 4月9日晚间,史玉柱[微博]辞去巨人网络[微博]CEO,仅保持董事会主席职务,一时业界震动. 从巨人大厦到脑白金,从富豪榜到负债2.5亿元,再到荣升富豪榜,1989年便下海创业的史玉柱号称回归"屌丝生活". 然而,只要稍微转换视角,史玉柱不是归隐,更不是归去,只不过从实业家向资本家过渡,又精准地迈出了一步. 巨人网络总裁刘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巨人网络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史玉柱)基本淡出了,但大的发展方向还

21家上市公司90亿元“闲钱”投向理财产品

友阿股份购买的两款由浦发和交行发行的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均达7.5%,收益率最高 今年以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取代证券投资成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截至10月17日,21家公司今年以来已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金额90.87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5倍. 而2010年全年共有1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条关于运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最大可投资额度共计42.85亿元.截至2010年末,11家上市公司合计购买8家银行发行的15.45亿元产品. 上市公司热捧银行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