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太多了吗?》
2012年4月,携程网(Nasdaq:Ctrip)创始人和董事长梁建章的这本著作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今年43岁的梁建章是复旦大学少年班学生,20岁即获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六年前,当他创建的携程网基本奠定在线旅游霸主地位,梁建章决定重返校园。寻求知识的交融创新,是他此时最大兴趣所在。数学领域的基础促使梁建章把目光投向经济学,而携程网的创业经历又让他尤其关注创新,2007年梁建章开始研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主攻人口和创业及中国劳动力市场。
针对人口和科技创新领域,梁建章研究发现:对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口比例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的人口老化时,最适合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不仅数量减少,而且能力也会下降,这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在老化的社会和企业中得不到足够晋升,缺少历练的机会和人脉关系。
与此相应:中国已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更为糟糕的是,中国人口结构将在未来三十年发生急剧变化。为此11月20日,梁建章又联合茅于轼、许小年、陈志武等三十多位主流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共同发起一份签署建议书,呼吁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尽快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如今中国改革正走到一个拐点,全球IT产业也进入一个新技术周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正改写全球IT产业的游戏规则和格局,中国也正奋力追随。这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一次巨大机遇。梁建章关于人口与创新型经济的观点,对解读当下中国人口结构与科技产业的关系及未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潜能有另辟蹊径的意义。12月17日下午,梁建章就此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危险的倒金字塔
我想着重指出一点,与人均收入不到300美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比,中国经济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换句话说,当时推出计划生育政策的所有前提都已不存在,中国已经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等收入国家,并将在今后二十年逐步摆脱低端制造业,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而现在出生的小孩,二十年后将是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高附加值行业的生力军,这些行业不受人均土地面积少等限制。
事实上对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年轻人口比例密切相关。当一个国家人口老化时,最适合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不仅数量减少,能力也会下降,这是因为年轻人在老化社会和企业中得不到足够晋升,缺少历练机会和人脉关系。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20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它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缺失,这和日本企业和社会的老龄化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天分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随机事件,真正有天分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不需占用太多社会资源,只要有公平竞争和选拔的环境,所以实际上有多少天才,根本取决于年轻人的规模,基数越大,天才也就越多。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人口太多,而是太少。
《21世纪经济报道》:但这个论证结果老百姓很难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平时遇到资源争夺第一反应还是人口太多。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视频网站的一个朋友聊天,视频打不开,她就开玩笑:“中国人(流量)太多了,视频也打不开。”
梁建章:那视频和服务器是谁做的呢?人。其实尤其是这种视频网站和互联网网站,人多优势很大,因为人多收入也多,同样收入可以买更多服务器做更好的服务。但如果你说视频网站商业模式差是另一个问题,因为那是竞争问题,人口多大家看好中国市场,然后竞争更多,这个和人口多没有关系。
像这种规模效应其实是很大的,就是说你同样十万块钱做一个服务器,可以服务十万个人,那服务20万个人再买个服务器,可能就不要十万块钱而是五万块钱了,因为分布等技术。所以实际上它规模效应很大,尤其软件和高科技方面,同样发明可以有更多人用,它盈利水平就会更高,这和它在一个小众市场是很不一样的。
事实上,环境、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靠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中国的人口在不远的将来将出现零增长,加上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有能力控制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反之,如果中国人口持续老化和养老成本迅速上升,会导致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反而不利于未来环境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你的观点是,人多不是坏事,并且可能没有耽误共富?
梁建章:中国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学界已经有共识,但民众还是有一些疑问,所以我们做倡议书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让决策者知道,人多不一定对经济是坏事,至少稳定的人口结构肯定比倒金字塔人口结构对经济要好。
这里确实有一些关键误区,比如少生是否能带来人口红利。短期内效果可能如此,但小孩减少即意味20到30年内工作人口将减少,所以到2015年后中国工作人口下降,抚养比上升,人口红利也开始变负。同样,人口和房子、基础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人均资产的负相关关系也是短期的,因为资产最终由人创造,人口增长会在短期降低人均资产拥有量,但长期看新工作人口会创造更多财富和资产,人均资产和人口没有直接关系。
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曾提出著名的“马氏人口理论”,这一理论在今天还有相当市场。马氏人口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土地下降以及人均收入下降是一个同比关系。他说这番话时是人类刚进入工业革命时,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少量渐进式改进确实会很快被人口增长作用抵消,而过多人口只会减少人均土地拥有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
但这一描述古代经济和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已完全不适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首先农业已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发达国家中农业所占比不到5%,中国现在农业占比也不到12%;其次人均土地减少导致生产率下降的逻辑也不适用现代经济工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必然需要消耗更多资源,但资源对工业的约束力远不如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力那么大。
事实上近20年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梅尔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很有名,他认为:人口越多,科技创新越快,经济发展越快,即在一定条件下,人口优势可以转换为经济增长优势。这个条件是说:这个国家能够吸收世界其他地方的先进技术,并且自己拥有科研创新的能力和市场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创新力的第一个大弊病表现在哪里?
梁建章: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中国有13.4亿人,生育率为1.18,低于更替生育率2.1,这意味着每一代人几乎减半,而在育龄夫妇大多是双独的上海人,生育率已降到世界最低值0.7。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此低的生育率会带来什么后果:今后30年内中国人口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倒金字塔。
对比一下中国2010年和2040年的人口结构:2040年中国总人口还在14亿左右,但60岁以上老人将从现在的1.71亿增加到4.11亿,20至60岁工作年龄人口从8.17亿下降到6.96亿,而其中最有活力的20至40岁人口将从现在的4.36亿降到3.02亿,下降幅度超过30%。也就是说到2040年,中国人口基数最多的是50到60岁的这拨人。
创新与人均GDP关系
《21世纪》:那中国是否拥有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互联网界好像有一个常识,中国的大部分创新都拷贝自美国。
梁建章:说中国缺乏创新,这纯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为从数据上显示正好相反,我指的是凭一些综合创新指标,事实上,中国在这一档次人均收入的国家中创新力最强。这个事情一定和人均GDP有关,当这个数值很低时,你创造一个iPhone也没人买。
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拷贝美国,你跟美国比?还没到这一步,至少还要十年二十年,现在中国下一个阶段就是追赶韩国和台湾地区,中国目前不可能出现像苹果这样革命性的产品。但中国实际上是有可能出现三星这样的公司。但你说三星是创新吗?我觉得肯定历史上某个时刻韩国人和日本人也和我们一样在说:怎么创新老抄美国人啊?但这个阶段就是得抄,你抄着抄着就强了。
这个事情不能急,中国这些数字就是要靠这些公司,政府起不了太大作用,教育理论上老实说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文化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中国人创业精神其实不亚于任何一个民族,政府只要维持一个稳定环境,然后不要过分介入某些行业,不要收太高税就可以。
但创新的确非常重要,相对其它同样收入水平的国家,你创新力高今后的增长潜力就会很高,那中国这几年确实增长潜力更高了,这也预示今后几年中国的经济会快速发展。你还要注意一件事,就是美国的创新实际上是与其二战后婴儿潮密切相关的,到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已经培养庞大的高素质年轻人口,这些年轻人创造了像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硅谷近几年的爆发实际上是人才的一个总爆发。
《21世纪》:中国目前人均GDP是4000美元,2020年人均GDP会达到1万美金,而到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但人均收入还不如美国。
梁建章:21世纪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实际上是印度的崛起。现在印度人均GDP只有1500美金,是中国的1/3,但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轨道,而2040年印度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美金。虽然印度整体发展水平比中国落后20年,平均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也不如现在的中国,但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勤奋。
尤其要注意的,虽然2040年印度人均收入还只有那个时候中国的1/3,但凭借其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印度16亿,中国14亿),预计印度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到中国经济的一半。而和中国不同的是,当印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它还能保持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这是因为印度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试图实行计划生育时,遭到选民的强烈反对,没有实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
2040年,印度不仅工作人口超过中国(8.5亿:7亿),而且印度20至40岁的年轻工作人口将比中国多50%(4.5亿:3亿),那时印度也已经完成普及性高等教育,大学生和年轻研发人才会比中国多50%,印度经济还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则由于人口老化发展放缓。
美国则是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强有力竞争者。美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生育率最高的,一直保持在接近更替水平2.1,同样那个时候美国人口结构也远比中国健康。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远超美国,但人均收入还不如美国,而且中国的中位数年龄已经50岁,美国中位数年龄还只有40岁左右。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年龄和创业的关系?
梁建章:我认为未来的创新会越来越难。现在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美国的东西,但当你的收入高到一定水平、经济成熟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你就必须是真正的创新者。这也就要求你要学的知识会越来越多,就像现在博士可能要30岁才能毕业,以前可能二十几岁也能发明东西。
而另一方面,人精力最旺盛、最愿冒险的时间其实还是在30岁左右,虽然人的寿命得到延长,但这个规律没有变化。20岁时的精力体力可能最好,但学的东西可能还不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和经验或者职位高到一定程度,在行业里有一定关系和人脉甚至口碑,然后精力又很充沛并且愿意去冒险,这个时间正好是30岁左右。所以,未来的创新会越来越难,而创业的这个窗口期实际上是在缩短,而当年轻人口又在减少,就会把这个效果进一步放大。
“尽快全部放开”
《21世纪》:在你的书中并没有看到你的政策建议,你是主张一年放还是两年放,放二胎还是全部放?
梁建章:当然我们是希望尽快全部放,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最多只能生两个,由于有大量人是只生一个然后有大量人不生,这样就必须要有很多人想生三个才能弥补。假设一个社会40%人生三个,30%人生两个,20%人生一个,还有10%人不生,那总体就是两个。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是60%小孩会来自三孩家庭。
其实,必须是大多数小孩来自三孩家庭,美国就是这样。
《21世纪》:也有些研究机构可能会担心,完全放开是否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很多人补生,中国人口一下子暴涨?
梁建章: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实际上是不会的,前一阵我看到有一些统计机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恐怖的数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能假设所有人都愿意补生,事实上四十岁的人,补生概率已经很小;35岁人也会小很多;真正只有25到30岁这批人可能补生概率会高,但他们补生也不太可能是一年内补生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个计划。
所以实际上是正好刚刚能够增长,你要考虑到目前中国这个下行压力是很大的,而且生育年龄妇女已经少了,你们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一代,正好可以弥补一点,就是减缓这个人口迅速减少的压力,所以是正好。人口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收入提高必然伴随生育率下降,因为培养高素质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和参与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还有现代生活丰富的社交娱乐活动进一步挤压家庭生活和抚养小孩的时间,很多年轻人就选择晚婚、单身,有些人则干脆不要小孩。
中国生育水平也在遵循同样的发展规律,而且由于中国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对大多数人口实行一胎政策的国家,所以生育率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更低。现在中国生育率虽然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但由于惯性和寿命延长,中国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并在十年左右达到顶峰,然后迅速萎缩。
《21世纪》:你曾经在微博张贴招人启事,招聘30岁左右的董事长助理,但附注了一条:至少生过两个小孩的妈妈优先。你是怎么想的?
梁建章:(笑)其实就是表示一下我的态度,表示它是一个优先权,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实际上我后来招的人只有一个小孩。
纯粹从财务角度说,培养小孩是一个自己亏本而社会盈利的事,世界上其他政府都是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