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应引入大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全新格局,新的历史时期,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科学评价,是创新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石。

一、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较为传统

一是多属于“强相关”指标。评价一个学生思想品德优劣,当前的主要做法是看这个学生“是否积极加入党组织”、“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等指标。教育实践经验证明,这些“强相关”指标对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有着重要价值,教育评价者也习惯用这些指标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评价主体特征发生很大变化,完全依赖这些传统指标评价学生有时候不那么“灵光”了。

二是多属于宏观层面的指标。当前大多数学者在调研、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时,多从国家、社会层面选取较为“宏观”的指标,虽然能够抓住学生大的政治倾向,但往往忽略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化的品行表现。这些评价指标从信息量、表达方式、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说,对于评价对象思想动态与日常行为的考察有不小的差距。

三是多属于静态的指标。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后多年相对固化,缺乏与时俱进。一方面,长时间内固化的“强相关”指标,很容易让被评价对象有“针对性”地在这些指标上下功夫,可以通过舞弊、伪装等行为进行作假。被评价对象不用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只要在这些指标上获得认可,就可以获得“好评”。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出生、成长的“95后”学生群体不断呈现出网络时代的新特点,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传统的评价指标是否能够体现当代学生的个体价值特征、是否能反映当代学生的社会化的价值诉求,在新的时期需要重新理解与再度审视。

二、现行的思想品德评价指标需要与时俱进

我国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时代特征:

一是评价经常依靠“听其言”,注重评价对象“怎么说”及“怎么想”。现行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评价者受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主要是通过在规定时间内用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人的思想”展开询问,更多地关注被评价者“怎么想”、“如何说”。然而,人的思想品德及形成非常复杂,其中有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有理性、感性、甚至潜意识成份:对于认知、情感等显现的要素我们较易得出工具论的判断,而对于意志、信念等隐性的价值观念层面的指标却很难评定。这种评价方式与标准,容易导致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更多地在“怎么说”、“怎么想”之间获得肯定与被肯定,较难获取思想表面与言语之下更深层次、更真实的内容,评价结果的信度可能要打些折扣。

二是客观条件制约了“观其行”,记录与考察评价对象“怎么做”不充分。“欲知其人先观其行”,思想与行为存在相关性,内在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信念总会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只要对于个体行为有长期、动态的地跟踪和记录,是能够真正掌握其思想品德的状况的。在传统社会里,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品德外显行为表现的全时空性,致使我们的观察非常有限,无论从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无法做到对个体行为长期、动态地跟踪与监测。即使我们在某个集中的特殊时期,会对被调查对象有行为的监测与监督,但只要不能做到随时随地、长期的记录,就无法排除个体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不是表面的、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刻意暂时伪装的行为,不能排除有时候目的达成便松懈下来呈现出相反的情况。

三是评价对象的时代更替与网络发展,放大了思想品德评价存在的隐性缺陷。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评价的立足点和不可偏离的重要主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与要求。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以“95后”群体为主的高校学生代际更替越来越快,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特点,并且已经开始从科学文化与网络技术等方面“反哺”教育者,教育的“双主体”特征已经严重挑战原有的思想品德评价。一方面,单向评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评价对象的需求,有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评价过程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遍应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指向的领域,已经难以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评价的实效性逐步下降。

三、引入大数据能够优化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结果

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网络化生存”,是引入大数据优化思想品德评价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把自己建立的新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特别强调实践的本质地位和前提意义,认为只有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如何做”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真正值得信赖的是人的“行动”,而不是人的“言辞”。人的外显行为、言语,总的说来,是内部品德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个体的思想品德状况,就必须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是大数据时代研究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的全新视角。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要随时随地获得学生们的行为记录数据,几乎不可能,而这一切在大数据时代却成为现实。“95后”高校学生“每日必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网络化生存”模式留下了群体与个体海量日常行为与思想外显痕迹的数据,为研究与评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提供了巨量数据样本。

二是“观其行”以及挖掘的日常行为数据,是运用大数据优化思想品德评价的工作抓手。思想品德作为观念与意识层面的东西,存在于人的精神与情感中,想要获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果,一方面需要“听其言”通过询问、观察、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必须要“观其行”,尤其是观察评价对象长期的行为举止,才能有效弥补主要依靠“听其言”或者观察其短期表现进行评价可能出现的偏差。基于高校学生“网络化生存”的客观条件,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法收集被评价对象日常学习、生活及娱乐行为形成的多种信息数据,建立起学生个人与集体的海量数据库。数据库一旦建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挖掘出长期“潜伏”的“弱相关”指标。这些基于大数据的所谓“弱相关”指标,并不是真的弱、对标的没影响,而是与标的“远相关”或者“间接相关”,在传统评价过程中尚未被发现、被关注。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一方面可以检验传统“强相关”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提炼出“弱相关”指标,从而可以丰富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弥补传统评价存在的不足。

三是依托行为数据库建立“强弱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大数据优化思想品德评价的努力方向。构建“强弱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使基于大数据的“弱相关”指标与基于重要表现的“强相关”指标形成互补,能够产生合力,大大促进新的时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的改进与优化。

首先,构建“强弱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与现行的面谈、问卷、汇报材料等传统形式相补充,“弱相关”评价指标偏重细微的、无意识的、生活化的行为表现,是被评价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日常真实表现。由于是对标的长期、客观、多角度的观察与监测,“弱相关”指标可以反映真实行为与思想情况,使评价更加全面。“弱相关”指标的构建要充分体现“落细落小落实”的特征,既是评价也是教育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其次,构建“强弱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构建“强弱结合”指标的过程,是对大数据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就是从学生的多重社会身份与角色表现、不同时期的成长与行为轨迹和多元评价主体的考核意见等大量的信息中,通过大数据量化实证的方法,检验、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95后”大学生特点、能够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的“新”指标。

第三,利用大数据构建“强弱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动态、开放的内外双循环系统。一方面需要大数据应用的专业技术支撑,需要评价主客体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需要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日常行为数据的长期动态跟踪,并且对其算法与模型的构建要不断调整,从而不断进行“强弱相关”指标及参数的修改完善,提高评价指标的信度与效度。运用大数据优化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灵丹妙药”,很有可能因为数据的缺失与数据化的困难而难以实现最终目标。但是,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做出有效评价与及时引导,从而真正提升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一趋势不可避免。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7-30 22:56:59

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应引入大数据的相关文章

引入大数据监测地方政府信用

我国正在探索引入大数据对城市政府包括所有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对失信情况严重的地方政府提出预警报告,督促其进行整改.希望通过综合措施,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通过政府诚信施政,带动和影响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增强和诚信水平的提高. 据新华社电我国正在探索引入大数据对城市政府包括所有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对失信情况严重的地方政府提出预警报告,督促其进行整改.这是记者在17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说,要按照信用记录全覆盖的要求,将

大数据导论之为何需要引入大数据

一.引言 最近各种客户咨询项目中,往往涉及大数据引入必要性和价值意义的深层次挖掘,客户有数据,有平台,但是不知到底要不要上大数据,为何要上大数据和大数据可以带来哪些价值和意义.本文关于大数据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来源实际项目,算是分享吧. 二.突破技术瓶颈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形态有四大特点:首先数据体量巨大,非结构化数据的超大规模和增长占总数据量的80%至90%,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到50倍:其次.大数据的异构和多样性,比如图片.新闻.博客.微博.微信等,比大更重要

引入大数据 加强打击围标行为

"十三五"期间顺德将推上百个重大工程项目,投入上千亿元资金.如何确保这些项目健康顺利推进?6日下午,顺德区政协开展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回头看"视察.记者获悉,"信用优先随机定标法".标后管理等创新监管办法实施以来,顺德工程项目招投标投诉率下降64%,今年1月-5月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比例为52%,居佛山五区之首.有政协委员建议,下一步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参与竞标的企业背景进行筛查,进一步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 信用优先定标法助招标投诉率下降64

小额贷款机构该如何引入大数据?

近几年,大数据的概念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不管是云计算.电商平台还是金融领域都希望能够与大数据做更紧密的结合,为企业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是目前能真正将大数据应用于生产环境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特别是小微金融行业(小额贷款公司.p2p借贷平台.融资担保等),他们不像银行那样可以接入人行征信进行上报.校验控制风险:小微金融行业只能够依赖于自身对风控的积累.现场尽调以及用户提供的简单数据进行人工分析并判别风险,相对于银行类大型金融机构,小微金融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建设行业引入大数据缕清造价信息

ZDNET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01月22日 北京消息: 大数据时代来势凶猛,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大数据的理解,每个企业各执己见,甚至有些企业对大数据产生了偏见和误解.其实,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更多时候承担着辅助工具的作用,类似计算机.互联网,关键在

【Spark Summit East 2017】将HPC算法引入大数据平台

本讲义出自Nikolay Malitsky在Spark Summit East 2017上的演讲,主要介绍了使用轻量级源工具集开发的,基于MPI的Spark平台的扩展,扩展的背景和原理正如题目所示:将HPC算法引入大数据平台.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引入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的研究

本文就当前环境下,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引入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结合该专业自身特性,对拟引入的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提出了选择建议,同时对拟引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其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业务应用方向进行了阐述.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为我国公安部门提出了新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一方面,各种网络犯罪.网络突发舆情.网络泄密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情况对网络安全与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方便快捷的网络生态又为侦查线索搜集,通缉追逃等传统手段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中国应加快大数据发展步伐

"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在昨天的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带来主题为"科学大数据驱动学科的发展"的报告,就怎样认识大数据和大数据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精妙的阐述. "中国的数据在全球占有量目前可能上升至16%或17%了."郭华东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大数据蓬勃发展.大数据1997年第一次提出,<自然>杂志.<科学>杂志相继推出专刊,很多国家把大数据当做促进经济发展方

数据量爆发式增长 物联网引入大数据技术迫在眉睫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2005年由M2M产生的数据占全世界数据总量的11%,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增加到42%.这一比例表明,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海量数据,如何妥善处理及合理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是物联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近日由中国电子学会召开的2013(第四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强烈呼吁. 然而,无论是大数据,还是物联网,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至于两者的交叉领域目前人们更是涉及甚少,而物联网所产生数据本身的复杂性,更是进一步加大了物联网领域大数据落地的难度. 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