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pa:中国企业怎样救活国际品牌?

文?/?郭?伟  在中国运动鞋服品牌里,有一个异军突起的力量——自从六年前中国动向公司成为Kappa的品牌代理商后,Kappa已成长为中国第三位的运动鞋服品牌。Kappa品牌的快速发展模式,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又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  修复:对Kappa的品牌再定位  Kappa进入中国之初定位相当模糊。早年代理商李宁公司起初试图用传统的专业性产品线来征服消费者,聚焦专业体育领域,在产品定价等各方面向耐克、阿迪达斯看齐,并与之争夺市场。但由于产品雷同以及品牌号召力有限,他们很快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  2004年,尚不知名的中国本土企业中国动向从李宁公司手里购买了意大利著名体育品牌Kappa在
中国市场的独家代理权。当时Kappa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5年5月,趁Kappa母公司意大利BasicNet集团现金流状况不佳的有利时机,中国动向买断了Kappa在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的品牌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当时被人们形容为渠道商反向收购品牌的经典案例。  但是,反向收购之后能运作成功吗?  从特许使用商转变为品牌拥有者,并实现了对KAPPA品牌的全面控制与经营后,中国动向对Kappa品牌实施了重新定位:把目标指向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其核心客户是18~30岁的年轻人,要建立“运动、时尚、性感、品位”的时尚运动品牌形象,用鲜艳的色彩、收身的剪裁、极易识别的品牌标识,差异化地增强品牌识别性。这在以往的运动品牌专卖店里是不常见的,避开了运动服装市场主导品牌的市场压力。  品牌重新定位后,产品和研发体系也必须相应的调整。Kappa之所以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色彩的理解和把握。  “定位大师”里斯和特劳特首先提出了品牌再定位的概念。所谓再定位,就是对品牌重新定位,旨在摆脱困境、使品牌获得新的增长点与活力。它不是对原有定位的一概否定,而是企业经过市场磨练之后,对原有品牌战略的一次“扬弃”。Kappa无疑在被反向收购之后完成了一次品牌再定位过程。  掌控:品牌买断模式  中国动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买断了Kappa品牌的中国市场使用权。构建商业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竞争门槛,掌控他人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而这又是企业风险投资的关键支撑点。只有掌握了不可复制的能力,企业才能构建竞争门槛,从而拥有高竞争门槛的定价权基础;有了定价权就可以获得高利润、可持续的利润。  品牌就是一种核心资源。中国动向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当Kappa母公司遇到问题、业绩下滑之后,中国动向果断向摩根士丹利融资3800万美元,取得了Kappa在中国市场的使用权。很多中国企业正是因为没有掌握核心资源,尽管可能赚取一时的利润,最终还是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中国动向在取得Kappa品牌核心资源之后,得以长期控制其中国业务,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说,Kappa中国之所以能够把李宁公司旗下的一个“鸡肋”业务,变成一个价值30亿元的企业,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动向身份的改变,对品牌控制力的彻底掌握,由此也体现出“控制力”之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动之后,中国动向又将目光瞄准了亚洲时尚的前沿——日本。2008年4月,中国动向收购了拥有Kappa品牌在日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Phenix公司。这充分体现了Kappa“单一品牌国际化,区域多品牌”的品牌管理模式。中国动向计划发展成国际化的单一品牌,正是占有其90%以上销售收入的Kappa品牌。而Phenix公司不仅拥有Kappa品牌在日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是Kappa品牌在全球的三个所有者之一。此外,旗下更有滑雪运动品牌“PHENIX”。这些条件皆与中国动向的战略目标相吻合。收购Phenix之后,中国动向也在其国际化征程上走出了第一步。  简单:“轻公司”奔跑  Kappa打造了一个与李宁类似的“轻”公司模式,这让Kappa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率,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经销网络。  中国动向董事局主席陈义红坚持独特的轻资产运作:不做加工,只做设计、下订单;不做直营店,将所有店面交给分销商,而且一个大区仅限一个代理商,避免恶性竞争。这样,中国动向获得了快于国内同行的资金周转和存货周转。中国动向在国内市场的资金周转天数为23天,存货周转天数为42天,陈义红表示:“这些都远远低于国内同业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使销售渠道也变“轻”。中国动向不设任何大区经理,通过经销商管理全部店铺,对经销商的市场也不做太多干预,仅在部分区域设立为数不多的直营店。  中国动向还借助一套店铺评级体系及公开的店铺支持标准,给予店铺直接的货架返利或者装修返利,极大地刺激分销渠道的快速拓展。  协调:让渠道差异化共赢  改变品牌定位之初,经销商普遍对Kappa新产品缺乏信心。Kappa为了让经销商接受全新的产品,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改赊销模式为代销模式。这相当于库存风险不由经销商承担,而全部由中国动向公司承担。经过这次渠道创新,Kappa新产品得以全面上市。  中国动向发现: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但电子商务会引起与传统渠道的冲突。于是,中国动向采用了以下策略避免渠道冲突:首先,线上和线下渠道进行分工协作,通过厂家自建B2C商城的形式,以厂家的高度面向全国的消费者,打破地域限制。其次,让线下的渠道商成为中国动向网络商城的线下延伸,同一区域的消费者网上购物,实际上是本区域渠道商提供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线上线下渠道的合理分工,减少了线上、线下渠道之间的摩擦。  杜拉克曾经说过:“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中国动向成功的背后,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商业模式。从品牌代理经营到品牌反向收购,从品牌终端经营到品牌收购扩张,轻公司发展模式……一系列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盈利链条。中国动向模式的成功不仅值得服装企业认真品味,对于其他行业也有不小的示范意义。管理  (本文作者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  责任编辑:李?靖

时间: 2024-09-11 02:58:48

Kappa:中国企业怎样救活国际品牌?的相关文章

中国企业在和国际公司就域名争议中落败

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和国际公司就域名争议中落败,昨日,在亚洲域名及网上争议解决研讨会上,专家表示中国企业需要"以退为进",寻求本地化保护,以保证在互联网上的投资. 来自中国互联网中心的助理主任刘志江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在域名争议解决机制上需要与时俱进.目前.cn域名合法注册人权益更有保障:同时在.cn域名跨国争议PK战中,中国合法注册者在法律.语言上享有抗辩优势,这是一个长期趋势." 实际上,今年发生的一系列中国域名注册者在COM域名争议中败北的事情成为业界焦

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洋品牌”?

在全球市场,"中国制造"已被打上了低成本.低价格的烙印.大部分外销的中国产品就是以这种低端形象进入海外市场.当中国逐渐演变成全球制造加工基地,本土企业越来越不满足于赚取低廉的加工费.树立全球品牌,凭借全球品牌获取更多利润.拥有更多市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奋斗目标. 然而,经过怎样的品牌历练才能达到目的,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装美国货":有多少资源可以耗? 一种做法是,中国企业以美国高档产品的价格推出"美国制造". 2008年4月,海尔在国内推出

中国企业应向国际跨国公司学习“走出去”

国际化已然是今天中国企业与财经舆论界的热点话题,在我们研究跨国经营影响力的产生条件的时候,除了我们站在强国理想与对全球化必然趋势的认识角度之外,我们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与风险管理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才使我们的国际化博弈较多一些胜算,也才使"走出去"的做法更接近合理的商业行为.这也是第一财经.上海外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合作进行"2006最具影响跨国企业评选"的重要动机,而其中正"走出去"的中国跨国公司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减少与化解风险是我们特别的

面对“虚拟的萧条”中国企业要打造“标准品牌”?

中国的企业必须要改变原来的市场营销策略,把定位从原来的廉价的国内销售的产品转换到标准的产品. ◎ 文/ 米尔顿·科特勒(世界著名营销大师) 在金融危机中,如果跟美国.欧洲和日本相比的话,中国确实表现得非常棒.金融系统非常有秩序,一切都井井有条,银行也没有倒闭,零售市场还是在增长,但中国的零售增长率却在下降.我们把中国的这种现象叫做"一种虚拟的萧条,一种相对西方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一种相对的萧条." 怎么样才能刺激中国的经济,直接地影响中国的消费者市场? 消费者信用是最快最大的引擎

浅谈中国企业代理国外品牌的潜在危机

近期"振颜丽舍"公司称:韩国"婵真"品牌,为独自控制中国市场,单方与签订10年合约的中国总代理"振颜丽舍"解约.并绕过"振颜丽舍"私下与各地经销商建立联系,甚至放水货以获得市场控制权. 如果这个事实都如"振颜丽舍"所述,那么除了这家企业自身的巨大损失同时,会使很多代理国外品牌的中国企业,都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阴影.毕竟,没有任何人能保证同类的事件究竟是否会再度发生! 作者在分析了一些国际品牌商在中国的经营模式,

中国企业做国际品牌最大障碍在于内涵

文/李宗炜英利集团CFO 品牌是精气神,是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精气神:知名度是一件外衣,就像同样的人穿同样的外衣,有同样的效果,但最终客户做出选择,如果选择你,你才有品牌,不选你就没有品牌.品牌是一个最终结果,知名度是一个过程,通过知名度把精气神加进去,之后才会演变成一个品牌. 经济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是由供和需决定的.在全球化经济模式下,顾客面临的选择是全球化的选择,这样会导致一个现象,如果没有品牌,从经济学上讲这个需求是一个迫切需求:如果有了品牌,就可以把客户从需求那里拉过来.其次是谁说了算

中国企业的新身份

文/ 本刊编辑部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最初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闹剧,因为两者过去的反差太大了.现在尘埃落定了,总算相信这是事实. 中国人还多少有点不适应.因为距离中国汽车企业全面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不过10多年时间,怎么时空转换,突然轮到中国了? 是的.中国企业现在有了新身份.吉利将不是特例,甚至不是先例.这样的事,未来将频繁发生.这一切,都是世界经济危机所赐.有人说危机就是转机,这又是一例实证.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身份就是"世界苦力"."世界工厂",是世界品牌和资本的

美企尝到337调查甜头中国企业应诉缺席率35%

本报讯 记者丁国锋 2009年7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裁定,同意向该委员会提起指控的美国嘉吉公司,撤回其对南通外贸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侵犯专利权的指控,这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09年启动的第一起"337"调查案.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美欧等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新型的非关税国际贸易壁垒,来阻挡和延缓"中国制造"进入美欧市场的情形日益增多. 据了解,截至2009年5月,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调查已达91起,其中76起集中于2002年以

发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国企业用社交招聘“挖角”海外人才

ZD至顶网CIO与应用频道 11月01日 北京消息: 日前,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携手十余家中国领先企业赴硅谷和纽约招募海外顶尖人才,包括百度.滴滴出行.歌尔股份.乐视.美的.网易.携程.泰康资产.阳光保险等企业参与此次招聘行活动.基于这些企业的具体招聘需求,领英基于人才大数据和社交招聘平台精准定位目标人才,并吸引到超过300位海外顶尖人才与企业的业务和HR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这些人才主要来自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智能汽车研发.市场投资和金融分析等热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