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起网络炒作,总会给人“哗众取宠”、“作假”的印象,这样的理解是否跟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网络炒作”本身应该是个中性词语吗?
答:网络炒作在表现层面呈现出来的“哗众取宠”甚至是“作假”现象,一般网民往往看的是“网络热闹”,对网络有较为深刻理解的网络或许会认为是“哗众取宠”,资深网民或者是网络从业者甚至能察觉其“作假”的特征。当代中国的网民虽然人数众多,网民总体分两类:一类是占98%的网络使用者,一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沟通感情,表达舆论像SNS社区以及论坛BBS以及即时聊天工具。一类是占2%的网络利用者。 网络利用者具有引导网络舆论,控制上游信息源,从而达到控制整个虚拟世界,主导整个虚拟世界的作用。该类人群包含网站编辑,网络策划人,以及其它媒体资源联盟。网络炒作,在大众看来是一个贬义词,在我看来,其应该是一个中性词。炒作本身是一个行为,炒作的内容是否体现价值才是反映其或褒或贬的关键。低层次的网络炒作给人“哗众取宠”甚至是“作假”的印象,高层次的网络炒作往往达到了潜移默化的良好传播效果。炒作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外在表现是否高明与否。
2. 您觉得网络炒作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是过去炒作(针对人、产品、企业的炒作都包含在内)的网上版吗?炒作的方式和理念跟过去有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答:当代网络炒作内容呈现多元化,炒作对象五花八门,炒作的服务对象也涵盖了人、产品、企业甚至相关机构、组织。网络炒作有其本身的特征和规律,不应简单认为是传统炒作模式的网络版本。网络炒作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眼球经济。网络炒作与传统炒作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网络炒作充分把握了三大要素:暴力、色情与争议性。争议性是根本,暴力和色情是兴奋剂。这样的炒作才能抓人眼球,达到高关注度的目的,最终实现影响网民行为。网络炒作属于网络经济的一个构成要素,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历史性的新事物,需要通过历史的视角对其进步与否做历史的注脚。非此即彼的判断其进步与否是不恰当的。
3. 如何分析网络炒作产生的社会、技术背景? 近几年尤为走红的原因?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否要有归管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样影响?
答:网络炒作伴随着网络经济应运而生,IT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欧美网络技术的舶来,不断推陈出新的互联网概念和技术为网络炒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土壤。当代中国,相对具抑制性的舆论环境下,网络作为一个交互共享平台,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其经济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不断推动炒作向前发展,不断升温,走红。网络炒作,其具有内在的规律,遵循的是自然法而不宜人为的用行政法进行归管。自由的空间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老瓶管新酒,新酒难免变质变味。网络炒作是自由精神最好的展现舞台,网络是当代中国民主化的沃土。
4. 广大网民在“相信”与“被欺骗”还有“间接性欺骗他人”的角色中转换,从事网络炒作是否改被谴责?它符合社会普遍价值,或是社会道德吗?
答:评判一个事物或者行为单纯以道德准绳,是不全面的,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容易陷入道德高下,君子小人判断窠臼。网络炒作其产生,发展以及成长具有其内在合理性。对于网络炒作从业者而言,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具有选择性,要视其动机何在。从表象看内在然后做出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只是从伦理学角度做出的不严谨的结论。
5. 当代的网络炒作,是否存在任何法律问题?
答: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相对于较少,尚属法律灰色地带。
6. 与外国的网络炒作产业相比,有何不同?中国这方面是否有和国际接轨的趋势?
答:世界范围看来,只有中国的网络炒作做的最好,影响最广。中国的网络炒作发展并不久,尚处于上升期,尚未形成产业。中国的网络炒作独具中国特色,并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网络炒作,国外是行不通的。中国网络炒作的时效性与高覆盖,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受众市场。中国的网络技术更多的是从美国舶来,同时存在一个互联网国际技术在中国本土化的独特性。但网络炒作这一块更多的是东方智慧。
7. 网络炒作之所以一直不断,并且有蓬勃发展的势头,原因何在?(是网民的心态所致?还是炒作对象渴望出名的虚荣心?还是?)
答:网络炒作自“守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是社会发展趋向所至,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遍,其方兴未艾,有其内在的社会驱动力,技术驱动力与经济驱动力和社会心理等诸多驱动要素。
8. 您制作的视频总能引起轰动,曾经有没有人接到过替人炒作的邀请呢?接受与否呢?
答:有这方面的邀约,接受与否,一般看邀约方的“案子”(策划项目)与自身的匹配度。
9. 您的兴趣很广泛,并且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为工作,令人羡慕,工作也时常会换,现在主要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呢?可否提供一些最近正在制作中的作品的图片或是视频(链接)呢?以便排版时可用做插图。
答:目前主要在做的是网络策划与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我手头上正在做的策划项目是:瓜果书、花果书:详见于 瓜果书、花果书、荧光书研究权威:中国瓜果书创意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