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VM运行空间中,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7个阶段:创建阶段 (Creation)、应用阶段(Using)、不可视阶段(Invisible)、不可到达阶段 (Unreachable)、可收集阶段(Collected)、终结阶段(Finalized)与释放 阶段(Free)。上面的这7个阶段,构成了 JVM中对象的完整的生命周期。下面 分别介绍对象在处于这7个阶段时的不同情形。
创建阶段
在对象创建阶段,系统要通过下面的步骤,完成对象的创建过程:
(1)为对象分配存储空间。
(2)开始构造对象。
(3)递归调用其超类的构造方法。
(4)进行对象实例初始化与变量初始化。
(5)执行构造方法体。
上面的5个步骤中的第3步就是指递归地调用该类所扩展的所有父类的构造方 法,一个Java类(除Object类外)至少有一个父类(Object),这个规则既是强 制的,也是隐式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创建一个Java类的时候,并没有显式地 声明扩展(extends)一个Object父类。实际上,在 Java程序设计中,任何一个 Java类都直接或间接的是Object类的子类。例如下面的代码:
public class A {
…
}
这个声明等同于下面的声明:
public class A extends java.lang.Object {
…
}
上面讲解了对象处于创建阶段时,系统所做的一些处理工作,其中有些过程 与应用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在创建对象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以 提高应用的性能。
下面是在创建对象时的几个关键应用规则:
(1)避免在循环体中创建对象,即使该对象占用内存空间不大。
(2)尽量及时使对象符合垃圾回收标准。
(3)不要采用过深的继承层次。
(4)访问本地变量优于访问类中的变量。
关于规则(1)避免在循环体中创建对象,即使该对象占用内存空间不大,需 要提示一下,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而且我们很容易犯类似的 错误,例如下面的代码:
… …
for (int i = 0; i < 10000; ++i) {
Object obj = new Object();
System.out.println("obj= "+ obj);
}
… …
上面代码的书写方式相信对你来说不会陌生,也许在以前的应用开发中你也 这样做过,尤其是在枚举一个Vector对象中的对象元素的操作中经常会这样书写 ,但这却违反了上述规则(1),因为这样会浪费较大的内存空间,正确的方法 如下所示:
… …
Object obj = null;
for (int i = 0; i < 10000; ++i) {
obj = new Object();
System.out.println("obj= "+ ob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