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看本质: 研究TCP close_wait的内幕

/*

* @author: ahuaxuan

* @date: 2010-4-30

*/

最近遇到的一个关于socket.close的问题,在某个应用服务器出现的状况(执行netstat -np | grep tcp):

tcp 0 0 10.224.122.16:50158 10.224.112.58:8788 CLOSE_WAIT

tcp 0 0 10.224.122.16:37655 10.224.112.58:8788 CLOSE_WAIT

tcp 1 0 127.0.0.1:32713 127.0.0.1:8080 CLOSE_WAIT

tcp 38 0 10.224.122.16:34538 10.224.125.42:443 CLOSE_WAIT

tcp 38 0 10.224.122.16:33394 10.224.125.42:443 CLOSE_WAIT

tcp 1 0 10.224.122.16:18882 10.224.125.10:80 CLOSE_WAIT

tcp 1 0 10.224.122.16:18637 10.224.125.10:80 CLOSE_WAIT

tcp 1 0 10.224.122.16:19655 10.224.125.12:80 CLOSE_WAIT

........................................

总共出现了200个CLOSE_WAIT的socket.而且这些socket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量socket的CLOSE_WAIT情况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个socket是谁发起的,我们可以看到122.16这台机器开了很多端口,而且端口号都很大,125.12 或者125.10上的端口都是很常见服务器端口,所以122.16上这么多CLOSE_WAIT

的socket是由122.16开启的,换句话说这台机器是传统的客户端,它会主动的请求其他机器的服务端口.

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CLOSE_WAIT,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CLOSE_WAIT的机制和原理.

假设我们有一个client, 一个server.

当client主动发起一个socket.close()这个时候对应TCP来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如下图所示.

client首先发送一个FIN信号给server, 这个时候client变成了FIN_WAIT_1的状态, server端收到FIN之后,返回ACK,然后server端的状态变成了CLOSE_WAIT.

接着server端需要发送一个FIN给client,然后server端的状态变成了LAST_ACK,接着client返回一个ACK,然后server端的socket就被成功的关闭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如果由客户端主动关闭一链接,那么客户端是不会出现CLOSE_WAIT状态的.客户端主动关闭链接,那么Server端将会出现CLOSE_WAIT的状态.

而我们的服务器上,是客户端socket出现了CLOSE_WAIT,由此可见这个是由于server主动关闭了server上的socket.

那么当server主动发起一个socket.close(),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是server主动关闭链接,那么Client则有可能进入CLOSE_WAIT,如果Client不发送FIN包,那么client就一直会处在CLOSE_WAIT状态(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参数可以调整这个时间).

那么现在我们要搞清楚的是,在第二中场景中,为什么Client不发送FIN包给server.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server是怎么发FIN包给client的,其实server就是调用了

socket.close方法而已,也就是说如果要client发送FIN包,那么client就必须调用socket.close,否则就client就一直会处在CLOSE_WAIT(但事实上不同操作系统这点的实现还不一样,

在ahuaxuan(ahuaxuan.iteye.com)的例子中也出现了这样的case).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实验一:

环境:

服务器端:win7+tomcat,tomcat的keep-alive的时间为默认的15s.

客户端:mac os

实验步骤:服务器启动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然后客户端阻塞,等待服务器端的socket超时.通过netstat -np tcp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发送get请求时,服务器和客户端链接是ESTABLISHED, 15s之后,客户端变成了CLOSE_WAIT,而服务器端变成了FIN_WAIT_2.这一点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这个时候由于客户端线程阻塞,客户端socket空置在那里,不做任何操作,2分钟过后,这个链接不管是在win7上,还是在mac os都看不到了.可见,FIN_WAIT_2或者CLOSE_WAIT有一个timeout.在后面的实验,可以证明,在这个例子中,其实是FIN_WAIT_2有一个超时,一旦过了2分钟,那么win7会发一个RST给mac os要求关闭双方的socket.

实验二

服务器端:ubuntu9.10+tomcat,tomcat的keep-alive的时间为默认的15s.

客户端:mac os

实验步骤:服务器启动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然后客户端阻塞,等待服务器端的socket超时.通过netstat -np tcp(ubuntu使用netstat -np|grep tcp)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发送get请求时,服务器和客户端链接是ESTABLISHED, 15s之后,客户端变成了CLOSE_WAIT,而服务器端变成了FIN_WAIT_2.这一点也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这个时候由于客户端线程阻塞,客户端socket空置在那里,不做任何操作,1分钟过后,ubuntu上的那个socket不见了,但是mac os上的socket还在,而且还是CLOSE_WAIT,这说明,FIN_WAIT_2确实有一个超时时间,win7上的超时操作可以关闭mac os上的socket,而ubuntu上的FIN_WAIT_2超时操作却不能关闭mac os上的socket(其状一直是CLOSE_WAIT).

实验三

服务器端:mac os+tomcat,tomcat的keep-alive的时间为默认的15s.

客户端:mac os

实验步骤:服务器启动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然后客户端阻塞,等待服务器端的socket超时.通过netstat -np tcp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发送get请求时,服务器和客户端链接是ESTABLISHED, 15s之后,客户端变成了CLOSE_WAIT,而服务器端变成了FIN_WAIT_2.这一点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而这个时候由于客户端线程阻塞,客户端socket空置在那里,不做任何操作,4分钟过后,mac os服务器端上的那个socket不见了,但是mac os客户端上的socket还在,而且还是CLOSE_WAIT,这说明,FIN_WAIT_2确实有一个超时时间,win7上的超时操作可以关闭mac os上的socket,而ubuntu和mac os上的FIN_WAIT_2超时操作却不能关闭mac os上的socket.

总结, 当服务器的内核不一样上FIN_WAIT_2的超时时间和操作是不一样的.

经查:控制FIN_WAIT_2的参数为:

/proc/sys/net/ipv4/tcp_fin_timeout

如 果套接字由本端要求关闭,这个参数决定了它保持在FIN-WAIT-2状态的时间。对端可以出错并永远不关闭连接,甚至意外当机。缺省值是60秒。2.2 内核的通常值是180秒,你可以按这个设置,但要记住的是,即使你的机器是一个轻载的WEB服务器,也有因为大量的死套接字而内存溢出的风险,FIN- WAIT-2的危险性比FIN-WAIT-1要小,因为它最多只能吃掉1.5K内存,但是它们的生存期长些。参见tcp_max_orphans。

实验四

服务器端:ubuntu9.10+tomcat,tomcat的keep-alive的时间为默认的15s.

客户端:mac os

实验步骤:服务器启动后,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get请求,然后关闭客户端关闭socket.通过netstat -np tcp可以看到的情况是发送get请求时,服务器和客户端链接是ESTABLISHED, 客户端拿到数据之后,客户端变成了TIME_WAIT,而服务器端变成了已经看不到这个socket了.这一点也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谁主动关闭链接,那么谁就需要进入TIME_WAIT状态(除非他的FIN_WAIT_2超时了),大约1分钟之后这个socket在客户端也消失了.

实验证明TIME_WAIT的状态会存在一段时间,而且在这个时间端里,这个FD是不能被回收的.

但是我们的问题是客户端有很多CLOSE_WAIT,而且我们的服务器不是windows,而是linux,所以CLOSE_WAIT有没有超时时间呢,肯定有,而且默认情况下这个超时时间应该是比较大的.否则不会一下子看到两百个CLOSE_WAIT的状态.

客户端解决方案:

1.由于socket.close()会导致FIN信号,而client的socket CLOSE_WAIT就是因为该socket该关的时候,我们没有关,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线程池来检查空闲连接中哪些进入了超时状态(idleTIME),但进入超时

的socket未必是CLOSE_WAIT的状态的.不过如果我们把空闲超时的socket关闭,那么CLOSE_WAIT的状态就会消失.(问题:像HttpClient这样的工具包中,如果要检查链接池,那么则需要锁定整个池,而这个时候,用户请求获取connection的操作只能等待,在高并发的时候会造成程序响应速度下降,具体参考IdleConnectionTimeoutThread.java(HttpClient3.1))

2.经查,其实有参数可以调整CLOSE_WAIT的持续时间,如果我们改变这个时间,那么可以让CLOSE_WAIT只保持很短的时间(当然这个参数不只作用在CLOSE_WAIT上,缩短这个时间可能会带来其他的影响).在客户端机器上修改如下:

sysctl -w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60(缺省是2小时,现在改成了60秒)

sysctl -w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2

sysctl -w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2

我们将CLOSE_WAIT的检查时间设置为30s,这样一个CLOSE_WAIT只会存在30S.

3.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检查客户端链接的空闲时间,空闲时间可以由客户端自行定义,比如idleTimeout,也可由服务器来决定,服务器只需要每次在response.header中加入一个头信息,比如说名字叫做timeout头,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keep-alive这个头字段, 如果服务器设置了该字段,那么客户端拿到这个属性之后,就知道自己的connection最大的空闲时间,这样不会由于服务器关闭socket,而导致客户端socket一直close_wait在那里.

服务器端解决方案

4.前面讲到客户端出现CLOSE_WAIT是由于服务器端Socket的读超时,也是TOMCAT中的keep-alive参数.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超时时间设置的长点,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我们的tomcat既服务于浏览器,又服务于其他的APP,而且我们把connection的keep-alive时间设置为10分钟,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浏览器打开一个页面,然后这个页面一直不关闭,那么服务器上的socket也不能关闭,它所占用的FD也不能服务于其他请求.如果并发一高,很快服务器的资源将会被耗尽.新的请求再也进不来. 那么如果把keep-alive的时间设置的短一点呢,比如15s? 那么其他的APP来访问这个服务器的时候,一旦这个socket, 15s之内没有新的请求,那么客户端APP的socket将出现大量的CLOSE_WAIT状态.

所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将你的server分开部署,服务于browser的部署到单独的JVM实例上,保持keep-alive为15s,而服务于架构中其他应用的功能部署到另外的JVM实例中,并且将keep-alive的时间设置的更

长,比如说1个小时.这样客户端APP建立的connection,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都没有重用这条connection,那么客户端的socket才会进入CLOSE_WAIT的状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来设置不同的keep-alive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程序的性能.

5.如果我们的应用既服务于浏览器,又服务于其他的APP,那么我们还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那就是配置多个connector, 如下:

<!-- for browser -->

<Connector port="8080" protocol="HTTP/1.1"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

<!-- for other APP -->

<Connector port="8081" protocol="HTTP/1.1"

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 keepAliveTimeout="330000" />

访问的时候,浏览器使用8080端口,其他的APP使用8081端口.这样可以保证浏览器请求的socket在15s之内如果没有再次使用,那么tomcat会主动关闭该socket,而其他APP请求的socket在330s之内没有使用,才关闭该socket,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其他APP上出现CLOSE_WAIT的几率.

你一定会问,如果我不设置keepAliveTimeout又怎么样呢,反正客户端有idleTimeout,客户端的close_wait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请注意看上图中标红的地方,一个是close_wait,还有一个是time_wait状态,也就是说谁主动发起请求,那么它将会最终进入time_wait状态,据说windows上这个time_wait将持续4分钟,我在linux上的测试表明,linux上它大概是60s左右,也就是说高并发下,也就是服务器也需要过60s左右才能真正的释放这个FD.所以我们如果提供http服务给其他APP,那么我们最好让客户端优先关闭socket,也就是将客户端的idleTimeout设置的比server的keepalivetimeout小一点.这样保证time_wait出现在客户端. 而不是资源较为紧张的服务器端.

总结:

本文中ahuaxuan给大家揭示了TCP层client和server端socket关闭的一般流程,并且指出异常情况下client和server端各自会发生的情况,包含了在不同平台上出现了的不同情况, 同时说明了在应用层上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逻辑来保证socket关闭时对server端带来最小的影响.

下面是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

写道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当探测没有确认时,重新发送探测的频度。缺省是75秒。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在认定连接失效之前,发送多少个TCP的keepalive探测包。缺省值是9。这个值乘以tcp_keepalive_intvl之后决定了,一个连接发送了keepalive之后可以有多少时间没有回应。

/proc/sys/net/ipv4/tcp_max_orphans
系 统中最多有多少个TCP套接字不被关联到任何一个用户文件句柄上。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孤儿连接将即刻被复位并打印出警告信息。这个限制仅仅是为了防止简单的DoS攻击,你绝对不能过分依靠它或者人为地减小这个值,更应该增加这个值(如果增加了内存之后)。This limit exists only to prevent simple DoS attacks, you _must_ not rely on this or lower the limit artificially, but rather increase it (probably, after increasing installed memory), if network conditions require more than default value, and tune network services to linger and kill such states more aggressively. 让我再次提醒你:每个孤儿套接字最多能够吃掉你64K不可交换的内存。

/proc/sys/net/ipv4/tcp_orphan_retries
本端试图关闭TCP连接之前重试多少次。缺省值是7,相当于50秒~16分钟(取决于RTO)。如果你的机器是一个重载的WEB服务器,你应该考虑减低这个值,因为这样的套接字会消耗很多重要的资源。参见tcp_max_orphans。

/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记 录的那些尚未收到客户端确认信息的连接请求的最大值。对于有128M内存的系统而言,缺省值是1024,小内存的系统则是128。如果服务器不堪重负,试 试提高这个值。注意!如果你设置这个值大于1024,最好同时调整include/net/tcp.h中的TCP_SYNQ_HSIZE,以保证 TCP_SYNQ_HSIZE*16 ≤tcp_max_syn_backlo,然后重新编译内核。

/proc/sys/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系 统同时保持timewait套接字的最大数量。如果超过这个数字,time-wait套接字将立刻被清除并打印警告信息。这个限制仅仅是为了防止简单的 DoS攻击,你绝对不能过分依靠它或者人为地减小这个值,如果网络实际需要大于缺省值,更应该增加这个值(如果增加了内存之后)。

时间: 2024-10-31 03:32:36

从问题看本质: 研究TCP close_wait的内幕的相关文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可控的SEO

笔者一直很喜欢看国平老师的文章,国平老师的文章都是用一些最基本的SEO理论来指导学习SEO,而不是像某些大师那样华而不实.他的一家之言我从头到尾也已经拜读过好几遍了,每次都能从中学到很多简单确实用的SEO知识,当中我最喜欢国平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做可控的SEO.这就要求我们seoer在做SEO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可控的SEO".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SEO的可控性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我想在这里先给大家推荐两本教材,<百度搜索引擎优化指南>和<谷歌搜索引擎优化

从ORA-01752的错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几天开发同学反映了一个问题,有一个Java写的夜维程序,用于每天定时删除历史过期数据,3月10日之前经过了内测,但这两天再次执行的时候,有一条SQL语句一直报ORA-01752的错误,由于近期做过一次开发库的迁移,从一个机房搬迁至另一个机房,而且开发同学确认这期间未变代码逻辑,所以怀疑是否和数据迁移有关,这个错误被测试同学提为了bug,卡在版本测试中,有可能造成进度延误,所以属于比较紧急的问题. 再来捋一下这问题的信息, (1).报错的SQL delete FROM (select * fro

透析现象看本质:电商圈排名分析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电商圈的竞技已经渐渐接近尾声,然而角逐依然激烈,SEOer使劲浑身解数一搏高低.曾经有很多人认为,这场比赛并没有什么"高手的参加",看不到多少实质的技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演,从这场比赛中不断地涌现出一越来越多的黑马,后来居上便是验证了SEO"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在关键字的优化上,纵然是新站也可一搏高低.然而通过"电商圈"排名现象,我们是否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来揣摩呢? 一:关键字密度分析 SEOer认

透过现象看本质很重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个初夏的傍晚,微风拂面,知了不停地鸣叫.在校园里,每个教室里都传出了沙沙的声音,一个个表情木讷的高三学生正在题海中遨游.教室的最后一排,一个扎着马尾的清秀姑娘给旁边的男孩传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听说电影院今天演<泰坦尼克号>,我们逃课去看吧!" 男孩看到纸条后,脸上泛出了淡淡的红晕,一脸亢奋地回了张纸条,"我听说人民街的录像厅今天放最新的<古惑仔>啊,我们去看那个吧." 那天晚上,这一男一女在男生的坚持下,还是去看了&l

.Net Winform开发笔记(四)透过现象看本质_C#教程

写在前面: 从一个窗体的创建显示,再到与用户的交互,最后窗体关闭,这中间经历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Winform应用程序中的Program.cs文件的第一行代码开始,逐步分析一个Winform应用程序到底是怎样从出生走向死亡,这其中包括Form.Show()和Form.ShowDialog()的区别.模式对话框形成的本质原因.消息循环.Windows事件与.net中事件(Event)的区别.System.Windows.Form.Application类的作用.以及我之前一篇博客中(.N

透过现象看本质 百度有章可循

百度的数次更新,让seoer慌了神,乱了手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面对百度的更新,以前大谈关键字优化的专家.高手们似乎静止了一样.近一个多月来,鲜有建设性的观点晒出,可能还在观察中吧!笔者不是行业的高手,但习惯于研究现象,通过对一些关键字排名首页的网站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不一定对也不是万能,只是在某个时期看起来是对的. 最近解读我关注的行业的一个网站,又是一个新站,不到2个月,新注册的域名,在相关关键字的排名中,占据首页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几乎一出生就是成为了"高帅富",该关键字的优化是很

通过现象看本质 网站降权四大表现不可不知

有人说网站优化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分寸很难拿捏,而且技术需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说出这番言论的人,对网站建设和网站优化一定是深有感触.甚至可以断定其所指的很难拿捏,一定是历经灰帽手法甚至作弊方法,遭受过搜索引擎处罚,当然这个是笔者个人见解,至少现在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因为基于内容和网站质量建设的优化方法,搜索引擎并不反感,其本身为搜索引擎提供了丰富优质有价值的内容.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知晓一些网站被降权或者遭受惩罚的一些表现,就像此前撰文<网站优化:不用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中间的观点,含而不露,知而

透过现象看本质—戏说12306验证码

年关将至,一场世界级的社会壮举又将上演,那就是咱们的春运,短短的十几天将搬运30亿人次 的客流,让国外的记者和看客们都不得不佩服咱们伟大祖国的交通运输能力.为了准备这场"大戏",抢票这种全民级现象已经提前上演,虽然买票难的问题已经逐 年好转,但在抢票过程中仍然槽点不断,其中的明星当属验证码了,这两天12306的验证码已经被大家各种吐槽各种调侃,那么这次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关于 这个验证码背后的问题. 验证码的由来 其实一开始,互联网上是没有验证码的.那时想要在论坛上发帖,只需轻轻敲一下

扒开现象看本质:大数据应用初成气候

想必没有几个人记得"安防大数据"是何时喊出的,但其口号始终在延续,多年在"云端",一度神一般地存在,却又捉不透.摸不着.不过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其终于开始"食人间烟火"了.作为新一代安防的寄托,大数据应用神技究竟练到了第几层?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 大数据落地:众之所盼,却含苞晚放 翻阅a&s安全自动化的历史技术文章,不乏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文章,谈得多了,听得多了,似乎大数据距我们咫尺之遥,呼之欲出;但实际上,大数据始终虚无缥缈,吵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