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从央视辞职。她创办优米网并任总编辑,开始创业生涯。2005年和2008年先后创办《赢在中国》、《我们》栏目,任总制片人兼主持人。同年被达沃斯9374.html">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曾任《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等,《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记者。
2008年8月3日,王利芬、史玉柱、马云和冯仑在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上。像马云、柳传志、牛根生等企业大佬,曾经都是《赢在中国》的座上宾,他们也成为王利芬在央视积累下的商界人脉。
在陌生领域,王利芬很快犯下了错误。
第一个错误跟马云有点瓜葛。2009年4月,王利芬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时,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做一个C2C网站。简单来说,朋友马云的C2C网站淘宝卖的是有形物品,而她想搭建一个平台来“淘”人们脑子中的智慧和经验。用户打开网站,付费后,就可以跟自己希望的人视频对话。
王利芬觉得这个主意太好了。80多名员工也被她的精神鼓舞着、感召着。当年11月底,网站终于上线。但她迅速发现,自己被用户抛弃了。
“这个愿望非常好,但是没有人愿意买单。我假想这个事情消费者是喜欢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上线两周后,她关掉了这个理想中的完美网站。
第二个错误是柳传志提醒了她。柳传志登录优米网后,跟她说,你的网站内容太多,最好要少而精,先重点突破,把一个战役打得特别漂亮,总结规律,再复制。王利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她开始收缩战线。
“创业需要理性。”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王利芬如此感叹。
不过,当初她选择从央视辞掉公职,却是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一种强烈的“创业的激情和要尝试新的生活的愿望”。人到中年,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不允许她再思前想后、优柔寡断。2009年,她先后在七月和九月与央视新台长焦利深谈,终于成为自由人。
在这之前,她已经是非常成功的职业媒体人。她在央视经历了三个“五年”:五年调查记者,五年负责《对话》及资讯等,最后一个五年任《赢在中国》和《我们》总制片人兼主持人。她不喜欢那种“一眼看到尽头”的人生,现在,带着不确定性,又一个五年开始了。
最近,她被问过无数次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其实,所谓最大的失败无非是她的优米网无法盈利,她血本无归。而她的回答是:怎么样的“一败涂地”,我还想象不出来。
她已有准备。在北京,无论多冷的清晨起来跑步,只要坚持20分钟,跑步者就会感到非常温暖。王利芬说,这是她克服困难的最深体验。
每一步都要自己主宰
前惠普公司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做客优米网时,讲了件小事。父亲曾对他说,如果拿了人家的薪水而没有把事情做好的话,无异于小偷。这影响了孙振耀的职业生涯。王利芬很喜欢这句话。
显然,王利芬已经进入状态,开始习惯以一个公司掌舵者的视角来看问题。
成为北大博士,一度是王利芬高中时的人生目标。但她的学士和硕士都未能在北大完成,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一名教师。两年后,不安分的她终于成为北大教授谢冕的博士生。她告诉自己,“有些梦永远是不会死的”。
如果不离开央视,她也许还能继续升职。她对这个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长项是做节目,而不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沟通和勾兑。她的原则是:不是真话宁可不说,只要开口,就一定说自己想说的。
她不谈央视的问题。但面对一家外台的业务流程,她曾经痛哭。“我们跟人家比差得太远,但中国又有一大批有业务追求的电视人,这点让人辛酸。”
创业离不开钱,但她说,生平最讨厌的就是数钱。“可能是我从小到大没有受过钱的苦,我在央视工作十五年,先生工作也比较好,三口之家。我不过什么奢华的生活,也不怎么羡慕有钱的人。给我最大满足的,是当我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南都周刊:《赢在中国》栏目的主题歌《在路上》,歌词是你写的,有一句“不得已上路”,你这次创业算是不得已吗?
王利芬:歌词更多是写的广大创业者。我的创业肯定不是为生存,也不仅仅是为证明自我,真的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年轻人欢迎的平台,找到一个最佳的服务方式。
南都周刊:从你的博客能看出,你内心的创业激情已经让你压抑不住了。
王利芬:是的,我就是一定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为我觉得我都已经人到中年了。我可能是那种紧迫感比较强的人。我在央视混着也不坏,但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什么东西是好是坏,一定是根据内心的需求。世界上好的东西不一定是你要去拥有它,一个东西我觉得不是我想要的,我应该放弃它。
南都周刊:这是因为你能看到自己过几年是什么样子吗?
王利芬:你猜的特别对,我特别不想过一看人生就到底的生活。我宁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条已知的特别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
南都周刊: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王利芬:这很难概括。如果要提一个共通点,就是那些永远让自己成为命运主宰者的人适合创业;那些愿意服从他人指挥,或者习惯在某种一定的格式里做事情的人适合打工。
南都周刊:你怎么看自己?
王利芬:我属于前者。我走的任何一步都是自己主宰的,即使别人曾经主宰过我,我也把它翻过来。
理想主义者创业
王利芬说,决定创业的时候,并没有去征求那些企业界大腕的意见。倒是在创业后,才和李开复等人探讨过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她看来,别人的意见都只能参考,真正要创业之前应该听自己内心的心声,这才是最真实的声音,“没有金科玉律”。
优米网每晚8点直播的主打节目《在路上》,请来各行业的专家谈人的成长和发展各个阶段的问题,同另外两档节目《创新中国》和《创业门诊》构成“三驾马车”。
这些内容,跟她之前创办的金牌栏目《赢在中国》很类似。王利芬会不会打造一个网络版的《赢在中国》?
她的回答是:不会。她认为,《赢在中国》的使命已经完成,它的本质是鼓励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创业,热情已经足够了,现在要从激情回归到理性。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如何创业?这才是优米网要解决的问题。
李书福有句“名言”: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个轮子和一个箱子加在一起?前两个月,王利芬问他,听说你买了沃尔沃?李书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正在买。那感觉就像买棵白菜。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王利芬从李书福身上得到的体会。而看她的优米网,在传播终端上的野心已不可小觑。
南都周刊:选择互联网创业,有人说你违背了“不熟不做”的原则,你的成长背景,并不适合做以草根为主的互联网服务。
王利芬:大家第一眼看到优米是一个网络,实际上它还有点“全传媒”的意思。我们每一套节目都是用电视标准在制作,又把它压缩成了各个不同的终端,网络只是其中一个。我们马上就要在iPhone上直播了,今年有30个地方电视台播我们的节目,接下来还会和CCTV移动终端合作,在机场和车站播放。有年轻人的地方,我们的终端都在。看到的是网络,实际本质上是在做电视。
南都周刊:优米网的定位说,“服务国家和知识群体的网络电视”,这样是否不太亲民,过于权威和高端了?
王利芬:应该这样来理解。首先,服务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姿态,做媒体的有几个人在提服务?我恰恰认为我们这是一个很亲民的姿态,把自己变成服务行业。
南都周刊:大家都问你失败了怎么办。我倒想问,做成什么样你才觉得自己成功了?
王利芬:优米网如果能为十五岁到四十五岁的人,在他们求职、创业等转型过程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这就是一个成功。我把这个事做成了,就是成功了,绝对不是我要去上市。
上市门槛很低的,纳斯达克也只要800万人民币左右的利润就可以上。但要把我前面的任务完成,非常难。
她的秘密武器
截至4月13日,争议中的“史玉柱的三个小时聊天”拍卖,价格已经飙升到了70万元。
有人评论说,王利芬创业失败的“概率很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急于求成,滥用核心资源。包括拍卖史玉柱时间、请思科的林正刚讲职业规划,这些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典型的“牛刀杀鸡”。
其实,这次拍卖,是史玉柱自己提出来的。“他想帮我,我都没有开口,我宁可那苦我自己吃了,也不愿意求人。我最关心的是在双方交往过程里面的尊严,一种平等性。”王利芬说。
已经有更多的名人向王利芬表示愿意拍卖自己的时间,特别是企业界名人。不过,拍卖名人时间还不是优米网的常设栏目,“因为这也不是我们的主打”。这些企业界大腕都很买王利芬的面子。一个例子是,当年《赢在中国》创办初期,王利芬去采访柳传志,为了说得好些,柳传志甘愿一次次重复录制,最终花掉了两小时。
王利芬天生有这种神秘的亲和力。有些人第一次跟她见面,就会把很多的隐私,连她们的丈夫或者最好的朋友都听不到的话,通通说给王利芬。有时候她会问对方:为什么这么相信我?对方回答:我看着你就有倾诉的欲望。王利芬心里说了句,嘿,看样子我挺适合做牧师的。
南都周刊:你与《赢在中国》那些名人嘉宾之间的关系,大家可能非常感兴趣。你怎样描述你们的关系?
王利芬:我跟他们关系都很好,就是相处得很好,他们非常信任我,愿意帮助我,但是我尽量少要他们的帮助,尽量。
南都周刊:你们经常喝喝茶聚聚?
王利芬:好像就是工作时才联系……也有喝茶的时候。但没事你找人聊天不是占用人家时间吗?他们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
南都周刊:他们凭什么信任你,特别是你离开央视以后?
王利芬:问得挺好。我的信任感不是由哪个机构带给我的,是因为我这个人。我一般说的事都办了,这就比较难做到。他们都有钱,我跟他们接触从来没有涉及钱的事,他们要给我什么好处我都是往外推。跟他们接触纯粹是相互欣赏,有很多人接触企业家,以为他们有钱,就把他们当成有钱人,这恰恰是对方非常反感的。
南都周刊:有人说你现在做网站,是透支你积累的高端名人资源。
王利芬:名人资源其实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我的核心竞争力是我能够比较好地倾听在变革中一大群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同时把它转化成各种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放在他们比较喜欢的终端上。
他们(名人)未必上我的网站,现在马云来了吗?没来。其他的那些哥们来了吗?也没来。没来我一样做,我估计半年内都不会去动马云,我干嘛非得他来才能活呢?当然他主动要来那没办法,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