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美国运营商Sprint推出了全包无限套餐“All in”,用户每月支付80美元,即可获得一部最新款旗舰机以及无限的语音通话、短信和数据流量。目前提供的旗舰机包括iPhone 6、三星Galaxy S6、HTC M9等,几乎覆盖全部明星机型。有评论称,如果这样的资费模式能在运营商普及,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流量套餐”、“短信包月”等套餐制资费模式都将逐步退出历史。事实真是如此吗?
早在2010年前,美国Verizon和AT&T运营商就推出过无限量套餐,但因为移动用户数的增加,对网络流量的需求增大,尤其4G推出以后,由于频谱资源有限,比宽带上网速度还快的4G网络对现有网络建设压力很大。于是在2011年6月22日,Verizon取消了流量无限制套餐。而AT&T在2010年就已停止向新客户供应无限流量,虽然该公司曾允许2010前订购该服务的用户无限期延长,但是在今年6月的时候,AT&T的无限流量套餐却被FCC罚款1亿美元。实际上AT&T的无限流量套餐并没有用户想象的那么好,当用户一个月内使用的流量超过5G时,AT&T就将该服务网速降至512KB/秒,仅相当于其向用户宣传的5%,因此受到用户投诉。FCC称AT&T没有充分告知其用户有可能得到比开始宣传的网速要低的服务,该套餐一方面声称无限流量使用,另一方面又不充分告知用户其为何、如何、何时限速的相关信息,故违反了网络透明度规则。
尽管这次FCC开出的罚单并不是因为网络限速而是因为产品宣传不透明,但由此也能看出,即使是在4G网络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流量经营已经进入流量价值提升期的美国市场,运营商仍然无法支撑不限速的无限流量套餐。在此情况下,Sprint为什么还要推出流量无限套餐呢?事实上,Sprint一直面临着移动用户净增长压力较大的难题。自2010年以来,在竞争对手如Verizon、AT&T的用户数不断提升的同时,Sprint的用户提升幅度最小。2014年Sprint的移动市场份额约16%,在美国长年处于第三位置。市场份额排名前3的运营商中,Sprint的离网率远高于前两家,导致2013年和2014年用户净增长为负,用户总数出现下滑。在此压力下,Sprint推出了流量无限套餐。但是,正像前文所述,当前的网络环境并不能支持不限速的流量无限套餐,而Sprint又是与Clearwire签署的长期网络共享协议,因此更是从网络自由度和网络成本上都必然要进行网络限速。因此其也规定了使用此套餐的手机通过移动网络看视频时会限速为600Kbps,避免给网络造成拥堵。
那么问题来了,600Kbps的上网速度并不能保证用户体验,从该套餐80美元的定价来看,高于2014年美国市场移动用户的ARPU(2014年美国移动用户ARPU最高的运营商是Verizon,移动用户ARPU为60美元),其目标用户应该是较高档次用户,但高档次用户应该不能忍受600Kbps的视频速度。同时,目前美国的主流移动套餐基本都是语音和短信无限,因此对于正常使用的用户来说,包含较高流量的套餐已经基本等同于无限量套餐。也许Sprint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在推出无限套餐的同时,将其主要定位在以“无限套餐”为噱头的宣传作用。请来了著名球星贝克汉姆拍摄广告,非常注重宣传造势。宣传亮点集中于两点:一是目前的有限制的套餐计划复杂多样,用户感觉困惑;二是目前的套餐价格不够透明,用户认为理所应当包含的服务其实还需要额外付钱。
从美国市场和运营商案例反观国内市场,中国移动在2005年7月前后在CMWAP上网模式下也曾推过无限套餐。用户每月支付20元或10元就可以无限流量上网,推出目的一是为了阻击当时拥有CDMA高速上网的联通;二是为了撬动移动上网市场。要知道,在2005年,没有WiFi,GPRS上网也可以算是先进的上网技术。结果大量用户长时间使用移动上网业务,导致移动数据网络不堪重负,中国移动被迫中止无限流量套餐;同时,这一资费的手机号码已经成为稀缺之物,在淘宝和一些专业的卡市上,CMWAP无限流量套餐已经被炒卖到上万元。在4G发展刚起步的现在,如果推无限量套餐,从定价角度看,如果定价较低,用户势必选择更便捷的无线上网,用户增多后,对资源的占用就大,对正常通信就会造成影响;如果低于宽带资费,甚至会影响对宽带的使用;如果定价较高,由于每月正常用户流量、短信和语音需求都是一定的,因此现有高档次的套餐对于用户来说基本等同于无限量套餐。从限速角度看,在不限速情况下,由于4G上网速度加快,对激发用户流量需求有一定帮助,但要重点考虑网络的承载能力,无限制流量套餐一旦放开,运营商的网络将会不堪重负,反而影响用户体验,并且有可能被投机分子利用,因此在技术上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避免;而在网络限速条件下,其实也并不有利于流量提升,那么流量无限套餐对于运营商来说还是以宣传造势博眼球的作用为主。
作者:上海电信研究院 李曦烨
文章转载自 开源中国社区[https://www.os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