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腾讯科技宣布改版,并提到“未来的腾讯科技将跳出“新闻报道”的窠臼,转型为“新闻报道+新闻研究”的新型媒体,通过更多的观点和更好的研究,提供更有“营养”的产业内容。”并力推《企鹅智酷》产品。
继腾讯科技之后,另一个科技新闻门户网站也宣布改版。5月20日,和讯科技宣布首页全新改版上线,并提到“此次改版采取了响应式设计以及轻量化设计理念,响应式设计实现之后,频道可以根据个人电脑、各种尺寸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进行自动排版,任何终端在使用浏览器访问和讯科技时都能完美呈现,使得该频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体验有大幅提升。”
实际上包括大公科技频道、新浪科技、网易科技等科技新闻门户,都采用了“轻式”的UI风格,与新闻门户的“大杂烩”式UI风格的区别甚大。国内的新闻门户早期都是“大超市”的样式,整个页面为了给用户呈现更多的内容而在整页内容上都充斥着新闻标题,关于这一现象,国外的人始终无法理解国内的门户为何都采用这种“重”式的风格,但是这确实是我国特有的现象之一。
为何会“去重”
纵观腾讯科技、和讯科技、大公科技、新浪科技等平台的改版,会发现他们正在改变着“大超市”的样式,逐渐抛弃笨重的内容风格,让用户更容易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社会化网络的冲击。新闻和新闻之间是存在信息冲突的,这个从社会化网络出现之后,就显得尤为突出,用户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Facebook、Twitter等平台获取到比新闻门户更快的新闻信息。
如果不看内容的深度,140个字所展现出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门户用1000字左右的通稿展现出来的新闻信息,内容并无差别,而且用户通过关注微博能比新闻门户更快的获取信息。早期的新闻可能是由、电视台、新闻门户等专门的新闻制造者来产生,而现在的新闻则是由众人产生。所以,新闻门户只有变得轻、快、简单才能为用户所接受,否则,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冲击越来越大,新闻门户只会处于越来越式微的状态。而科技新闻门户的转变,则是因为科技一直走在包括财经、时政、娱乐等平台的前面,它率先走在了面对社会化网络对网络新闻媒体冲击的前头,率先“去重”。
(2)新媒体平台的影响。不得不承认,包括36Kr、钛媒体、虎嗅网、快鲤鱼、创见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和其“短小精悍”的内容风格有关。即使是现在,几大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更新一天不超过20篇,正常是在10篇左右,而在发展初期,每天更新的内容大概为5篇左右。新媒体平台在2013年开始快速上位,简单的页面风格,配合深度的内容,深得用户喜爱。
肯定有人说,科技门户也有很多深度内容呀,科技新闻门户们是有深度内容,但是要用户从上百篇内容中找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深度内容,无异于大海捞针,很多优质内容被日复一日的内容直接覆盖。新媒体平台的“成功”,给科技新闻门户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
(3)内容“跨屏”。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平板屏,科技新闻门户占据着其中的三屏,没有人知道某用户会采用三屏中的哪一屏去浏览内容。虽然各大新闻门户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产品,但是科技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独立的科技新闻平台力量非常薄弱,新闻科技门户也难以借力。
所以,新闻科技门户必须自己率先做出改变,率先“去重”,让内容适用于电脑屏、手机屏、平板屏这三大互联网用户的主要浏览平台,让自身在从PC端到移动端平移的过程中,不落后于几大新媒体平台,至少,不能让用户主动摒弃,没人会喜欢移动端的“重式”内容平台。
内容趋向“深度”化
早期的新闻门户风格是宽屏的,左中右,整个继续往下,除首页的几条重要内容外,其余的就像铺满的报纸似得,到处都充斥着新闻信息,用户根本分不清哪些信息是“深度”的,哪些信息是非深度的。
腾讯科技推出的《企鹅智酷》栏目,试图以“深度”内容来吸引用户,新浪科技也推出了《创事记》平台,来主打深度内容。
我这里说的内容趋向“深度”化,有两个方向,一是推出新栏目,挖掘深度内容,一是让自身的深度内容优先展示出来,这是科技新闻门户当前改版最主要的特色。
目前的几大科技新闻门户都采用了类似瀑布流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弊端是,“过期”的信息很难被用户攫取,科技新闻门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纷纷在首页信息的底部增加了日期选择按钮,用户可按照日期选择浏览相关的信息。
适用于搜索引擎的内链方式,也被科技新闻门户所利用,它的展现形式主要是标签式,在整个瀑布流中,除图文、摘要外,每条新闻信息的底部都添加了新闻标签,用户点击标签即可直接浏览到相关页面中,一方面增加了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也让“内链”真正发挥了作用。
在信息明显过剩的情况下,只有“轻”才会获得用户的青睐,科技新闻门户率先于其他频道优先“去重”,同时在内容上做出改变,既是大胆也是无奈。变化着的,证明还有气儿,继续在苟延残喘的,也许还在守着一亩三分地儿,等待着夕阳的余晖。
【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