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年前,我去阿里巴巴调研,一位管理者告诉我说,现在阿里、百度、腾讯各做各的,电商、搜索、社交和游戏,基本上谁也无法侵入对方领域。这种均衡状态当时让阿里满意,他们认定电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3年,在阿里高层看来中国互联网是三分天下格局已定,阿里独霸电商,互联网金融和菜鸟物流也已经布局妥当。内部有人告诉我说,阿里许多年轻人憧憬着上市后变成千万或亿万富翁,有些人想“睡五年觉”,马云也高调“退休”。
但阿里可能连个打盹的功夫都不会有。一位阿里的高层告诉我说,2013年下半年,BAT(百度,阿里,腾讯的简称)格局演变成比较混乱状态,原来阿里对未来3到5年都看得比较清晰,现在又不清晰了。微信引发了格局之变,互联网正迅速向移动互联迁移,微信已经从时间和流量的入口变成“黑洞”,终于演变成向电商、支付等阿里核心利益挑战的态势。
而且游戏的规则在改变。如果说互联网还是在争夺流量和入口,那么移动互联网是在争夺场景。半年前,你能想象阿里与腾讯会为出租车服务而鏖战吗?谁又能想象过年人们都在用微信发红包——支付宝一直说要消灭现金,但微信在一个最需要现金的场景下抢先消灭了现金。
微信的挑战是颠覆性的。马化腾说了,只有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阿里打造的双十一场景,固然登峰造极;但微信可能在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一种分散即时的、流淌不息的消费场景,去消溶双十一集中等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场景。
场景与平台、入口、流量这些概念不同。手机的随身,以及正在崛起的可穿戴设备,使得人们的联网行为正趋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人们可能发生的行为,就可能与移动互联有关系,反之,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移动互联化”。移动互联网日益与人类更基本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越来越成为个人举手投足的一部分。互联网服务与产品的意义,越来越取决于当下,如果错过此时此地,即错失价值。互联网的争夺,正在进入有意义的场景争夺的时代。
一些“互联网分析师”称阿里与腾讯之间正在爆发”世界大战“,实在是用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思维在解读这场竞争。表面上是对“地盘与人口”的争夺,但密集的并购之后,是对有价值的场景的争夺,或者说是场景创造力之争,也决定了巨头之间的竞争是线上线下结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的。如何评价最近风起云涌般的互联网并购?一个标准,整合与创造有意义的用户场景。
阿里与腾讯是两个极端,正如马云与马化腾是两个奇葩。一个是把所有的流量都网罗进来发生交易,一个是把所有的流量都变现出去;一个是依靠强大的营销力量制造巨大的场景,如双十一,即将到来的三八节(据说马云要请全国人民吃饭和看电影),一个是依靠病毒式的产品力量渗透并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
随着手机的速度越来越快,终端设备功能与智能越来越强大 ,从随身变得贴身,场景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场景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和空间上的,也会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越来越深入到用户的情绪的和心理上——不是有已经开发出能观察到用户接受信息时表情的应用了吗?
微信的力量,在于其颠覆、攫取、创造场景的诸多可能性。阿里的核心是交易,以及围绕交易产生的服务、物流,表面上看应对微信的挑战需要抢占许多平台、入口、流量,但实质上考验的是控制和创造场景的能力。移动互联时代,面向C端的需求将全部被场景化,C端的需求将颠覆和重构B端。只有在场景上能与微信对抗,阿里才能实现其C2B的目标。
阿里对于腾讯做电商的弱点一直了然于心:“他们一直是跟随战略,电商做了七年,市场占有率一直是4%-5%左右。感谢腾讯,让我们睡不着觉。”的确,经营传统意义上的C2C以及B2C电商,腾讯永远是阿里后面的追随者。但微信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产生了场景的能力,新的玩法可以有。腾讯入股大众点评可谓天作之合,而传说中腾讯入股京东,最大的双赢肯定是腾讯放弃易迅,专注于携手京东共入移动场景时代。
腾讯要的是网络生活,阿里要的已经不能仅仅是网络交易,因为交易会溶化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