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几年前,北京福寿螺事件震惊全国。台湾的一位杨先生,到处求医未果,只能自己去查医书、托朋友,最后才通过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寄生虫专家,确诊是“广州管圆线虫病”,他感慨,“如果能早知道,吃几粒打虫药就没事了,国内环境医疗信息太缺失了”。
国家卫计委首席科普专家洪昭光教授是个出了名的顺口溜大师,在今年科普日的一场“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活动中,洪教授又现场溜了一段: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不怕挣的少,就怕走的早。脱贫致富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辛辛苦苦到小康,一场大病都花光。
诙谐的几句话,却也道出了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看病难、难看病、看病贵”的悲哀。
而实际上,这些问题所针对的还是大医院难,小医院不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背后有无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溯源,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医疗信息内容的“权威真空”。
小病小医院,大病大医院——根源是医疗信息的不平衡
笔者就有个朋友,闺女得了白化病,就只能千里迢迢从云南普洱跑北京协和医院治疗。除了治疗费用除外,还有北京高价住宿、饮食等费用,为一家人带来极大负担。
其实,这也就是所谓的“看病难、难看病,看病贵”,一些小医院,特别是边远山区医生就难以治疗,对于重大疾病没法治疗,才会出现了这种“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也导致了这些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床位难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人民网披露数据,40%和88%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其实国内很多的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存在很多医学知识的欠缺。
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的解放军301总院陈香美院士就在现场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5.12汶川地震,今年8.03鲁甸地震,当地医务人员对地震伤员救治的经验不多,因为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发生地震。中国医疗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权威科普,比如三甲医院就要科普到更多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包括乡镇卫生院。
对于医学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缩小不同区域医生水平的剪刀差,是解决医疗不平衡的首要问题。
携手千名医疗专家百度百科如何斩断阻碍信息流通的栅栏?
那么,如何缩小不同区域医生的水平差距?拿西方西方等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已经开始通过先进的信息平台找到了消除“信息代差”的捷径。据美国MSN报道,维基百科已经成为医生和病人了解病情的首要来源,五分之一的医生都会使用维基百科查找信息。
此次百度联手全国名医,公开募集全国三级甲等医院以上的专家参与编辑百科医学词条,可以视为百度对传统维基经济UGC模式的颠覆。
为什么说“颠覆”而非“复制”?
锁定词条&开放词条:
国外做法:大英百科全书的PGC模式,基本是采取了定向邀约的形式;传统维基百科的UGC模式,则是对用户全盘开放。不过这种开放形式会让一些缺乏权威医疗知识网民自发编纂,而这种开放性是否权威?有好事者通过抽取医学词条对比,发现90%都不够准确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何类似《Perception》电影中,一个大学教授会尝试偏方治疗法。
百度百科:百度的此次引入专家,既有一定的门槛(三甲医院专家),又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全国公开募集)可谓UPGC模式(用户与专家共同生成内容)。百度此举,实际上是将维基经济的开放性和大英百科的权威性结合起来,实现了最广泛的“知识权威”参与“知识分享”,这样不管是网民,还是义务人员,都能获得更权威的医疗信息了。
除此之外,百度还增加了对三甲医院及权威医生建立词条,这样不管于患者还是医生而言,都能更全面了解该医院及医生信息。
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实,权威医疗信息的普及,解决国内医疗行业“信息代差”中信息源的“规模”与“权威”的两难。医疗权威服务的扁平化传播,让全国三甲医院专家提供的权威词汇服务,直接对接全中国任何一个网民开放,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也包括基层医生。这样,基层医生能够从互联网途径鼠标一下获得更专业知识,可以让这些基层医生提高水平,消除了信息代差,实现了医疗行业的平衡发展。(当然此料想还是针对刻苦上进医生而言,不过基层医生自学提高水平后,相信惰性医生也就难保铁饭碗了)。
近年来,百度从连接“人与信息”悄然升级为连接“人与服务”。信息与服务到底存在着什么差别?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浅析理解,服务却是活的,因为有背后是人,人是提供服务的主体,信息是服务的表现形式。且服务是可以不断更新升级,这将让其后国内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想象空间。
在未来,通过医学词条,也许我们有可能不仅仅享受的是专家解释词条的初级服务,更有可能享受一对一的专家咨询,甚至是可视化的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如此,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将不再是梦想。
微信公众号:bangk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