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保障房缺失使无支付能力家庭被赶入市场

住房公共产品的10年缺失,使那些没有支付能力、应该受到政府保障的家庭被赶入市场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
意见》(国发〔2007〕24号,以下简称24号文),这是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给出了3种供给关系:一是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方式、商品化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二是中等或中等偏下收入的家庭靠半市场化的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住房问题;三是低收入家庭靠政府廉租房解决住房保障问题。  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强调说,市场和政府是房地产行业中泾渭分明的两种力量,完全不应混为一谈。“政策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社会,在住房体系中是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家庭用商品化形式解决住房问题”。  任志强分析说,1998年之前,住房政策是福利的实物分配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住房条件,反而让各级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8年的住房制度货币化分配的改革是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突破。但当时忽视了对低收入无房户群体保障体系的建立,留下了遗憾。当我们试图用市场化方式解决保障性问题或无强制性约束分层次解决住房的政策,这会造成公共产品严重的缺失,也会最终形成住房制度的扭曲。这就导致目前所有的社会矛盾集中转移于市场化和产业政策上来,同时也让所有行政调控的板子打在了房地产行业上。  从1998年的23号文件、2003年的18号文件和2007年的24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文件中有明确的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的需求,但没有明确责任与资金保障,因此让保障性的廉租房成了一句空话,也让经济适用住房“飞”出了保障性的轨道,混入到了市场的行列之中,成了富人们财产性收入的工具和行政性寻租的工具。  24号文件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分工的责任。2008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了政府与市场责任的划分与界定,再一次明确了中国的住房政策,即中高收入家庭靠市场(商品房),政府会从富人的商品房中收取巨额的土地出让金,用以建设廉租房帮助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低收入家庭靠政府(廉租房)。中间层介于两者之间,上端政府帮助进市场,下端政府帮助进保障(分别为限价房与经济适用住房)。随后政策又扩大到有了两限房、公租房等以帮助或保障这一层人群,来提高他们的改善能力。  但公共产品的10年缺失,却将买房这个本该由是否有完全或部分支付能力而决定的问题变成了必需,使那些没有支付能力、应该受到政府保障的家庭也被赶入市场,并成为其中的争抢者。  什么时候与什么价位购房是与支付条件和预期收入能力相关的事,却在市场中成了投资者的讨价还价。更多的人不是以需求为前提,而是以房价是否能产生更多盈利的讨论,让消费观念产生了严重混乱。  资料  住房保障政策十年路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改革目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明确规定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住房供应主体”被商品房所替代,与1998年的房改政策产生了分歧。  2005年《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国八条”在3月26日发出,文件清晰传达了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忧虑。一个月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8项措施来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以达到平抑房价、促进稳定的目的。随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7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2006年5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6项措施,即“国六条”。12天后,建设部等9部委联合下发的“37号文”出台,对“国六条”逐条进行细化。这项措施在商品房建设的面积比例上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中小户型为主,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为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后续建设做了铺垫。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通过《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即“24号文”,将住房保障投资重心由经济适用房建设转向廉租房建设。《若干意见》对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进行规范,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  2007年8月24-25日,国务院召集各部委及省级相关机构负责人参加的全国性住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建立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内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成为此次会议重点研究的内容。  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  200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对解决747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作出全面部署,准备以实物方式解决556万户住房问题,发放货币补贴191万户。

时间: 2024-07-31 11:27:05

任志强:保障房缺失使无支付能力家庭被赶入市场的相关文章

任志强:房价波动是因还是果

□任志强 我并不认为房价过快暴涨是件好事,暴涨也并非合理.但我认为想要解决房价的波动,关键要解决的是形成房价暴涨的外部环境.什么是房价暴涨的因? 房地产只是宏观经济中的一部分,当宏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时,没有哪个国家的房价不随宏观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更没有哪个国家出现过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房价普遍下降的先例.但房价的上涨如果大大超过了宏观经济增长所能接受的水平,则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而什么是过度增长的泡沫,却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也许正如格林斯潘老先生所说的"泡沫只有破灭后才知道是泡沫"

任志强:楼市需要长期政策房价还可能上涨

只要有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参加的论坛,就会有争论,也会有焦点. "有没有一个长期的住房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巨大,仅仅依靠短期政策来刺激房地产市场是非常危险的."6月14日,任志强在"博鳏21世纪房地产论坛"直言,不解决长期政策的问题,中国房价还有可能继续上涨. 楼市政策"短期化"?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用短期政策决定一个长期消费品预期."任志强称,有70年产权的住房产品本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消费过程,却要靠短期政策来调

任志强:不赞成把非户籍人口放在保障房体系内

图为新浪财经主持人与任志强(右)合影.(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今后要用租赁性土地或无地价土地建设租赁性住房 因为敢说,并且经常语出惊人,媒体送任志强一个绰号,叫做"任大炮",甚至有媒体盘点了任志强2009年的十大雷人语录,其中第一句就跟年轻人有关--"刚毕业的年轻

建保障房任志强16亿元买门票

只有取得建保障房的资格,才有可能在北京拿地 对于华远集团此前高价竞标北京郊区两宗地块,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7月28日晚在其博客中自曝,报出将近16亿元的高价竞拍两宗土地,目的是为了挤进配建保障房的大门. 两宗土地 华远高价竞拍未得手 7月16日,华远集团子公司华远置业以总价15.96亿元竞标北京通州和昌平两宗地块.其中,通州马驹桥镇居住用地含8.08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华远报价11.04亿元,较5.3亿元底价涨了一倍,但最终没有中标. 另一宗地块是昌平小汤山镇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规定配建2400平

周志强终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难堪的数据

"去年我们跟路局签的合同总额是4.8亿,亏了有一亿多."沉默了一会儿,周志强终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难堪的数据. 周志强是永达传媒的董事长,原是高速公路的户外媒体广告商,2012年铁路媒体市场化招标中,周志强咬牙斥资近五亿拿下高铁列车和车站广告牌等多个高铁传媒资源,一跃成为高铁商业广告最大的运营商.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周志强就傻眼了.周志强入场高铁传媒的遭遇只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小缩影,像周志强一样, 其他 在2012年年底中标的广告传媒公司纷纷向记者诉苦,这一年的运营勉强维持收

董志强:隐形的筛子

在我们的商业和经济活动中,存在一些有趣的"隐形"筛选机制,这种机制的魔力,使不同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自动分出类别. █文/董志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在许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中,披露信息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 比如员工比老板更清楚自己是否付出努力,经理比股东更清楚企业的经营状况,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清楚自己的健康风险.但是,员工绝不会把不努力的信息告诉老板,经理也不会把亏损或过高的盈利告诉股东,投保人不会把自己潜在的健康危害告诉保险公司. 在现实中,掌握

专访联想CTO贺志强:应用程序商店5月推出

联想CTO贺志强 1月29日消息,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贺志强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联想集团将在今年5月左右推出网络应用程序商店,这是联想集团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贺志强看来,两个重要的改变正影响着联想集团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一个就是个人计算从台式电脑再到笔记本再到手持,这两个趋势决定了联想的未来是一定要在移动互联网上有大的动作,一定要有大的市场份额." 联想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研发布局开始于2006年,如今终于正式推出多款产品,贺志强显然颇为兴奋.专

黄鸣炮轰任志强、王石等地产大佬:应严把太阳能质量关

有着太阳能狂人之称的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这次把枪口对准了房地产大佬! 近日,皇明集团向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79250.html">本报记者发布了<致任志强.王石.潘石屹等中国房地产大佬的一封信>(以下简称"公开信"),敦促房地产开发商应该严把太阳能工程质量关和安全关,切实履行绿色责任! 这次炮轰房地产大佬的源头是2012年11月任志强与黄鸣的一次激烈"交火".黄鸣回忆,在一次&qu

任志强十年巨变

本报记者 荆宝洁 北京.武汉报道 任志强摇开车窗,猛吸了几口烟,刚下飞机的他烟瘾难耐.紧接着,他拿出了IPAD,浏览微博(http://t.sina.com.cn)上的留言.任志强算得上中国第一批玩微博的地产商人. 从公众的对立面,从网络调查"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中排名第三,从大连被扔鞋,到逐渐取得公众的理解,到阳光100武汉举办的论坛上,有人冲上去给他献花,并高喊"强叔永远是最强的".过去的房地产10年,任志强留下了个性鲜明的印记.在他的微博上,已有超过195万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