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淘宝商城(TMALL)将和38家B2C品牌做深度合作,这引发了一些业界的讨论。有论者认为,淘宝商城此举对B2C商家会有“绑死”之类的胁迫作用,B2C可能会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还有论者怀疑,会不会淘宝商场店大欺客,小商家在商城上越发没有活路了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互联网领域有一个“马太法则”,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大平台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事。站在纯商业的角度而言,淘宝商城“店大”不是B2C们能抗拒的规律。即便不是互联网,线下的电器商城也有这种趋势。故而在国美事件中,电器厂商们乐见它的混乱,无非就是不想国美太强以至于他们失去了谈判的筹码。
淘宝商城自推出后,和淘宝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如果说淘宝像是小菜场里摆摊充斥着A货假货的话,那么,淘宝商场的标志就是“正牌”。但随着淘宝商城进驻的商家越来越多,“正牌”倒还继续可保持,但“高质”就有问题了。淘宝商城变成一个“正牌低质”的地方,显然不是它的发展趋势。对阿里系而言,再造一个集市,哪怕是正牌集市,意义是不大的。故而,此番和38家大型B2C高调合作,出发点应该是不仅“正牌”,还要“高质”。
那么,它会不会绑死商家呢?我看这种担忧有点过了。
对于B2C商家而言,去平台开店,就有如线下一个品牌去不同的百货大楼设专柜一样。毕竟,淘宝商城没有提出商家必须是和它排它性合作(我看也无这个可能)。今天的商家,在淘宝商城、京东、卓越乃至凡客之类上都有个店的,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我也不认为,一番竞争之后,电商平台领域,就只剩下淘宝系而别无它选。但凡只要是寡头市场,商家总有活路。就如同国美和苏宁的态势。
有人认为,淘宝掌握了店家更多的数据,但其实国美苏宁何尝不是。就看买单柜台就知道了,哪个商家可以自行和消费者结算?要说国美苏宁不掌握商家的发售库存情况,那是不可能的。不过,阿里系最大的杀手锏其实是支付宝,即便在其它电商平台,很多人也习惯用支付宝来完成支付,这才是它数据上最强的地方。
其实很多小商家从没有类似平台类电商那么大的雄心,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买卖做得可以一点赚点钱就可以了。数据这块,有助于淘宝变得更大更强,但其它平台类电商并不会坐视。支付领域中,支付宝虽然很强,但也不是没有竞争者。小商家既然规模小,本来就是四处出击,各处赚点便宜,在巨头的竞争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任何一个实施市场经济规律的领域必然会发生的事,没什么好上升到“道德”层面去批判的。
马云做全网购物搜索,在我看来,只是喊喊的。对于阿里而言,真正的强敌是腾讯。BAT三家公司都有着惊人的流量,但百度对于电商而言仅仅在于CPC模式,而淘宝则有着CPS模式的意义。百度电商领域中动作很小,有啊还铩羽而归,倒是腾讯近来出手频频,还要做一个超级电商平台。马云高调要让李彦宏睡不着觉,其实他也知道,另外一匹马可能会让他这匹马睡不着。
腾讯出击电商,这38家B2C会死守淘宝商城?显然是不可能的。电商平台领域的寡头式态势,除非那些未来想做平台的电商,其它的,我看是没什么好担心“店大欺客”的:该欺的(比如开店弄点门槛),总要欺你,不会欺的(比如门槛高到你不可忍受),还是不会欺。到底,这不是一个完全垄断一家说了算的地方。
最后说个微博上的事。有人说,淘宝商城新规:低于35万月营业额的,均不再续签。淘宝方面便出来辟谣,说没有的事。我的判断是:也不会有。马云和他的阿里系明白这样一点:淘宝规模如此至大,不是靠38家B2C抬出来的。自弃中小商家给腾讯,他们没那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