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连续和两位大二的同学交流,他们都已经有自己喜欢的努力方向,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有几个同事也谈到,在和同学们的接触中,发现90后的同学心中敢想,口中敢说,这真是一个好现象。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学生需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课程,这是所有大学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称之为课内学习。要在自己喜欢上方向上有所建树,也得有大量的投入,我们称之为课外自觉。这两种学习似乎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如在时间上的冲突、学习方法上的冲突等。大部分有想法的同学表示,按要求完成课堂知识并非难事,难的是课外的学习,在起步阶段的问题包括:方向选得是否合适?了解方向的概况容易,但稍一深入就会涌现出一堆困难,如何起步?
我要恭喜遭遇到这些问题的同学:这将是你充满活力的课外学习的开始,这一关过了,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道路上,你将无往而不胜。本文就此谈些自己的想法,供同学们参考。
先谈如何学的问题,再谈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先从两种学习模式说起。
(一)两种学习模式
课内学习是我们都已经熟悉和适应了的。从学生能够体会到的环节上,就是每学期选修一些课程,老师讲,同学听,课后做些习题,然后参加考试,通过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若干学期过去了,学分修够了,毕业,走人。如下图所示。
图1 课内学习采用的模式——课内模式
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效率很高,可以将如此多的学生集中起来,快速地用课程所承载的知识武装起来。这也是我们习惯了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缺陷也相当明显: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违背人个性发展的愿望;尽管有些课用什么启发式的方法,有的课程注重实践,但基本还是灌输式的,学生的能力大打折扣;学生被动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恐怕是最致命的。
尽管缺陷不少,但不要轻易否定这种模式。我们的初、中级教育都是这么过来的,至少现在很适应。结合终身学习和将来走出校园后学习条件的变化,我提倡同学们在课外学习时采用下图所示的一种模式。
图2 我建议的课外学习采用的模式——课外模式
图中道理不难看懂,其精髓是以实践为主线,连接起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恰好是课内学习中最缺乏的,可以形成与课内学习的互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零起点”的模式,适用于任何场合。这种模式失败的可能性很小,且越在前期,即使失败,代价也不大,不至于打击积极性。我认同“在失败中学习是最佳学习”的观点,但在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成功体验。当本领高强了,在失败中坚持下来,那得到的可能就是重大突破了。
同学们适应了课内学习模式,课外模式对大多同学将是一种新的体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就利用现在仅有的一点基础,先动起来,着手去做就会有收获,就会逐渐“上道”了。一旦上道,任何力量都挡不住你前进的脚步。
在课外学习中,我不提倡“立大志”,随着认识的提高,你的想法和兴趣会变的,中间可能还会由于各种原因,课外学习要给其他事情让路。这种大志经常不可靠,甚至打击积极性。
课外学习最忌讳的一点是一开始就想“系统地学习”。何为系统学习?就是不假思索地跳进别人已经划好,貌似有理的圈子里去扑腾。那里水有多深,你不知道;那水有多长时间没有流动过了,你不知道;甚至那圈子里是水是油,还是别的,你也不知道。在课外学习中,一定要学习到自己可控的、新鲜的东西。有同学为系统地学习,借了一大堆的书,下载了一大堆的视频教程,结局极有可能是在“系统”堆里最基本的那一块就停止了脚步。
(二)用好两种学习模式,发挥综合效力
课内学习采用的就是“系统学习”的思路。在同学们选课之前,老师们已经制定好了培养计划,按照培养目标,系统地、周密地、认真地安排好了某专业学生就一定要上哪几门课、它们如何衔接、每门课应该讲什么。在这些课里,有同学们喜欢的“有用”的课,学了这课就能干活;也有同学们不喜欢的“没用”的课,如外语、物理、语文、马列主义,甚至有人认为数学也没用。殊不知,越是看似无用的,却真正地是促进你成为人才的根本所在,它们提供的思维方式、基础知识将是大学生整个人生中的财富,离开了大学,这个机会将永远不再有。
所以,大学生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经常听人说“XX是科班出身”,“XX走的是野路子”,标准是是否接受了正规的专业教育。合格的科班出身的人在面临到本领域的问题时,总是能有条理地用符合行业要求的办法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只重视了课内学习,至多可以称为合格的毕业生(合格的标准是修够学分),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独挡一面的合格人才。课内学的知识毕竟是死知识,外张力有限。前几年我也在自责我身为教师,我在课堂上尽教死知识。现在我坦然一些,教师有责任让课内知识活力更足些,但追求规模、追求进度、追求系统的课内教学有天然的障碍。所以我现在很看重帮助同学在课外学习中的进步。
要使自己成为合格人才,要充实地度过几年的大学生活,要学到个性化的鲜活知识,要保障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就必须要重视起课外学习来。课外学习的模式也一定要有别于课内学习。上述的课外模式实际是适合终身学习的一种方法。试想一下,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一个要解决的工程问题,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有谁能去“系统地”学习后再干活的。
保证课内学习的效果(不谈60分万岁,按自己的准则,真的是吸收了课程的精髓),在课外学习中全力以赴。大学是自由的,为大学生准备了让很多人不适应的自由支配时间。课外学习越早起步越好,并且要持之以恒,即使准备考研的同学,也不能逃避,可以让步的是在备考的某段时间内将课外学习的精力转向备考。课外学习是树立自己特色的学习,在这个年代,四平八稳的纯科班出身和个性张扬的野路子都有各自的问题。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办到。
(三)课外学习的方向问题
在同学们问我这个问题时,我要问他自己的兴趣。几乎对所有的同学,我都会首先支持他按照自己的兴趣走下去,再接着一起分析如何将这种兴趣与现在学习的专业结合起来。
人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点不必多讲。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并不事事如愿,这也是事实。所以基本的态度就是,立足当前的实际情况,优先追随自己的心灵,确定最应该做的事。即使兴趣和专业有相当的差距,还都能找出切合点来。
实际上,前苏联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的思维在我们头脑中的影响仍然太深,现在的教学体制也将专业限得太死,以至于有些人觉得“入了这个门”,一辈子就是“这个专业的人”了。大可不必,大学本科阶段还是“通识教育”的阶段,任何专业都是承载“大道”的一个载体。课外学习尽可能同当前专业结合,不必强求。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的事情非常正常,知识体系独特、交叉性很强的人才,往往更吃香。
有些同学可能质疑贺老师:“你怎么不说说我们的就业呢?照你的主意,有益于就业吗?”就业很重要,但我的观点就业也要优先自己的兴趣,并在大学里做好准备。现在就业难不在于岗位少,在于毕业生没特点,能力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和高年级同学交流是,我会和他谈更实际些的,而低年级同学有的是时间,我还是建议先不考虑就业。毕竟上大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找个工作。同学们也要相信,只要自己认真的度过大学四年,有自己的特点,找个工作的并非难事。
有些同学担心“我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却喜欢上了嵌入式系统”,是不是走偏路了?没有人规定软件工程专业的人不能涉及硬件,况且嵌入式系统完全可以从软件的层面上做很多的工作。
有的同学还是找不到入手的方向,他们可能也无所谓兴趣,反正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的建议是:(1)在本专业目前就业形势好的方向中,找一个基本的技术或技能开始学习,比如找中Web开发,先从个人网页做起,再做有简单交互的留言簿一类的应用,然后……;(2)可以找本行业中刚兴起的新技术(几年毕业后可能火起来)入手,这种办法困难些,毕竟资料少、行家少,但可以做;(3)最笨的办法,看别人做什么,你也跟着来。
不要忘了你可以依赖的资源,除了网络,周围愿意帮你的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利用起来。
总而言之,只要有心,办法总是有的。
关键的是先动起来。
启动了,就开始了。
本文于2010年12月16日首发于本人的新新浪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7f02f0100nu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