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风险管理

文/白万纲  企业一旦进入全球化,就犹如驶入大海,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都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  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遭受重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虽未能幸免,但毕竟影响有限,这似乎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的重心首次向东方敞开了大门,赶超的机会就在眼前。  海外抄底机遇真的到来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企业家们也都渴求着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国际化运作,当下应该正是企业家们开疆拓土、进行海外抄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首先,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证券市场难挡下跌之势,一些企业的股价不断创出新低,甚至跌破净资产。金融海啸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猛跌,布伦特油价在2008年7月创下145.39美元/桶的历史新高之后,如今已经下跌了一半左右;而伦敦铜价在2008年7月3日达到8985美元/吨的历史高位之后,2009年2月18日曾下跌至3291美元/吨,跌幅超过60%。其他主要金属的价格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虽然近期价格有所反弹,但是资产价格与高峰时相比仍然处于低位。这对于急需“走出去”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而言正是良机,很多企业也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境外收购。  其次,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其资产负债表状况在不断地得到改善,资产余额从2004年底的约8万亿元增加至2008年11月份的逾16万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目前中国政府积累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在必要时可以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支持,也能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活动提供巨大支持,且目前中国的银行业状况良好。  海外并购应警惕两类风险  中国企业逐渐实现国际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进一步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企业家在走出去之前,必须审慎地考量自身,只有勇气与眼光同在,信心与实力并存,才是迈向成功的基础。  而在这之后,企业家们需要格外关注的则是海外抄底中的风险管理,因为一旦进入全球化,就犹如驶入大海,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都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企业家们比拼的将是风险管理,甚至是风险经营水平的高下,最需要关注的将是两类风险。  首先是海外并购中的系统性风险,其中包括:  金融服务滞后的风险。目前,中国的金融服务滞后,庞大的金融资产总量却无法转变为对企业的实际金融支持,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与海外投资借款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2008年末,我国资产结构中对外直接投资仅占6%,而储备资产高达67%。日本2007年此数字分别是10%和18%。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比例中,商业银行不到5%,导致目前国内企业跨国并购时融资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合资注入业务资产或以现金支付,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者银团贷款,支付手段和融资手段都很单一。而国外并购的主要方式——定向发股、换股合并、股票支付等,国内企业都无法运用。未来,完成跨国并购的这些企业都将面临比较大的经营现金流压力。  专业性服务功能缺乏的风险。企业对海外资信掌握不够,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不全面,导致并购后发现“上当”的情况很多,缺乏为并购者提供准确信息的专业咨询机构。可行性研究是海外并购最难的环节,政府应参与到并购初期的可行性研究环节。未来应建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成立调研基金支持企业做初期工作,基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若并购成功可归还政府出资部分,失败则国家也承担部分损失,以此分摊风险。  政治风险。被收购项目所在国家的民众和媒体可能存在抵制情绪,由此可能引发保护主义措施,这在涉及到资源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时经常出现。近期,中铝和力拓的并购案中,澳大利亚议员大声疾呼:“把澳大利亚留在澳大利亚人手中。”路透社的一项民意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该抵制中国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资产。  法律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更趋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二是行业整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三是“走出去”投资并购时境外法律环境发生变化的风险;四是有关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风险;五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工程款拖欠风险;六是妥善处理劳动用工涉及劳动合同的风险;七是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提前引爆的风险。  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的风险。如果经济在底部常驻,那么资产迟迟不能利用,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会拖垮目前的健康状态,让“抄底”把自己带入底部。中国的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世界经济的低迷对中国企业的产出有很大的影响,哪怕资产的价格再低,如果中国企业的产出品也很低,那么抄到的“底”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国外真正的优质资产比如核心技术、专利等,从来都不曾见过底,中美贸易的逆差说明了什么?中国工厂数亿人的血汗被美国人无偿地消耗掉,中国却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专利技术,真正的家底是不给你抄的。  其次是海外并购中的结构性风险。  战略、管控能力是企业唯一能够自主控制的风险,也是欲向海外抄底企业的必要能力要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多于成功,表明企业在战略和集团管控方面都不具备相应的全球扩张实力,本来确实存在的机会也会丧失。回顾2008年乃至更早的中国海外投资,教训深刻。  前车之鉴一:财务压力和经营困境。2004年,TCL成功变相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事业部,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企业TTE,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显然事与愿违。一心想在欧美市场扩张的TCL,并没有获得汤姆逊的电视销售渠道,同时,TCL还面临着裁人裁不动、招人招不到的尴尬局面。更致命的是,由于市场判断失误,平板电视在一两年内开始取代CRT电视,这就意味着通过与汤姆逊合作,而获取CRT电视霸主的地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一味地扩张,缺乏对企业的长远管理,随之产生的利润下降、资金链紧张、收购后的持续经营困局,各种原因最终导致了TCL没能上演蛇吞象的好戏。  前车之鉴二:究竟谁在偷笑?联想与IBM的并购中最有利的因素,是它会让这两家企业达成4年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笔交易仅仅靠租用5年IBM品牌来支持联想Think Pad的方法是很危险的。当IBM的巨大保护伞过期之后,联想就只剩下Think Pad,而Think Pad一直是处在IBM的母品牌之下,联想成为它的母品牌后,又如何经营呢?反过来,对IBM来说这是笔无可争议的好买卖,它卸下了PC部门这个亏损的负担。华尔街猜测说,如果联想因为PC部门的亏损而短缺现金,届时已经拥有联想股份的IBM就会携资控制联想。总之,所有的选择仿佛都对IBM有利,而不是联想。  前车之鉴三:2008年的彻骨之痛。自身实力的缺陷让中国企业抄底高风险的海外金融资产时损失惨痛。中投投资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投资美国最大杠杆收购基金管理机构百仕通(黑石),浮亏60亿美元;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由于比利时富通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导致股价暴挫,手持富通股票的中国平安投资浮亏超过157亿元;2008年9月中旬,中国首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全球精选火爆发行,当天被抢购一空,一年后却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中国海外抄底的狂欢化作伤痛。  风险管控之道  不难看出,我国的海外并购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二是过于关注收购价格,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收购企业的价值提升潜力;三是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及关键的核心技术;四是缺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而在金融危机中,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格局,我们更需时刻警醒,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抄底?  首先,应建立强有力的战略与管控能力,否则海外抄底是一个伪命题。  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大格局中认识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行动,很多的失意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宿命,摆脱企业单体行为不理智的冲动,也许,经过战略第一层面的思考,发现其实很多表面上看来很诱人的“底”本来就无底可抄;要成为真正的大企业,光有购买能力是不够的,前期的调研功课做足,才能真正抄到底;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尤其是走向国际化的财务管控能力必须达到战略要求,对国际和国内金融环境具备深刻的研究,否则并购过程中一旦财务筹划不周,甚至会给企业的生存都带来危险;抄底需要信息的把握,需要对海外市场的深刻认识,从投入到产出,识别出真正的资产,摒弃毒资产,不要让贪便宜引来负资产;投资回收期一定要短,认知一定要专业,不妨先在国内练练抄底,等财务筹划和运营管控都到了一定的火候,再出去抄把底。  其次,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组织保证。  风险无时无处不在,风险类型也随时变化更新,海外扩张的企业必须有很强健的风险识别机制,作为集团管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将其纳入到战略规划中去,实现风险的事前处理。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要建立风险防范的组织保证,有效地对政治、法律、财务、文化风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管控,尽可能将风险消灭在战略决策阶段,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尽可能减少损失。  国际化的竞争,对企业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技术、人才、品牌或是管理上的竞争,更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平台上一较高低,企业家们也必将意识到要由发现风险、规避风险、风险管理提升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高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纵横四海、决胜千里之外!  本专栏作者为华彩咨询集团执行董事、中国首席母子公司管控专家白万纲先生

时间: 2024-08-30 10:45:16

中国企业国际化中的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章

云计算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0年亚洲云技术大会上针对与会代表的即席调查结果显示:参会代表一致认为,云计算将成为亚洲企业的主流应用,其中68%的受访者认为,亚洲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将在3年内采用云计算服务.今年5月召开的云计算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在致辞中称:云计算正在掀起新的一轮产业变革. 就在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探讨和尝试研究云计算的产业化过程中,国外商业化运用的大型成功案例已经层出不穷了.最受瞩目的还要算2009年底,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与德国电信签署的通过建立"私有云"计算为前者提供独立.安全的包括S

中国企业国际化10年后的转变

在松散化的渠道模式中,通过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区域实行重新布局和相对集中化的区域式管理. 陈弦|文 在"不确定性"的2010年到来之时,中国企业在经历10年国际化历程后,纷纷重新诊断自己的竞争基因,以使自己的未来更具确定性.例如,联想CEO杨元庆提出构建精简灵活的组织架构,复制中国经验至全球:TCL则以中国为根基进行新一轮国际化征程:华为将IPD(集成产品开发)上的成功复制到CRM上:中兴则提出以国内模式为基础提升战略运营能力,与西欧.北美等主流运营商的深度合

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三问企业国际化

记者 刘刚 通讯员 胡旭辉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海天塑机总裁张剑峰.天马微电子总经理刘瑞林.青山钢铁董事长项光达--当这些业内翘楚一起出现,意义不言而明. 11月7日,上海,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论坛上,同为中欧校友的董明珠.向文波等齐聚一堂,在一场开诚布公的 对话中,共同检讨国际化的得与失,本报记者通过对他们的采访,为当下我省企业方兴未艾的境外投资,带回了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国际化是必选项吗? 记者:很多企业已经走

报告:中国企业国际化应加大并购投资

中国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之比为0.23,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0.46 洪其华 昨日,首份旨在检视中国开放进程.更好推动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正式发布. 报告指出,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仅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占世界1%,全球位居第18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 分析中国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

柳传志: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标志不只是财务报表好看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中新社香港3月27日电 (李启玮)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27日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表示,企业管理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柳传志回顾联想集团在金融危机时期曾大幅亏损时表示,有一季度亏损曾高达2.64亿美元,而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他表示企业管理需要三大要素,一是建立核心价值观一致的管理层,二是正确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三是研究高效的员工工作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方案在企业界引起反响,柳传志表示企业界普遍觉得大的趋势很好,可能出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他 认

“国际营销外包”: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蓝海”?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遇到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放眼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新兴工业国家的历程,是几乎所有新兴出口大国曾面对的现实.应对最为成功的是近邻日本.二战前和战后初期,"日本制造"曾是取笑劣质产品的口头禅,时至今日,却是品质优秀的代名词.一位日本经济学者在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在引入美国人戴明倡导的质量管理体系后,创造了适合日本本土的质量管理体系."政府的法律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的自觉."从日本品质管理的经验来看,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借鉴.第一,政府

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3天创造3800万的销售成绩,相信太多的中国各界的人士会为<功夫熊猫>惊叹,当然,如赵半狄一样的抵制派也不在少数.只是,抛开民族情节的判断外,<功夫熊猫>之所以能在如此低迷的08市场创造如此成绩其内含和外在的系列营销手段不容小觑.作为一个营销人,该剧被笔者反复观看了很多次.其中,不乏国内企业值得得亮点所在! 产品永远围绕消费服务 毫无疑问,在这点上<功夫熊猫>做的很到位.虽然饱受中国部分消费者的非议,但仔细看过人不难发现,其内涵中长期深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消费者的

俄罗斯封杀微信伤了谁?中国企业如何顺利国际化?

5月5日晚,一条"俄罗斯封杀微信"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俄罗斯为何封杀微信?谁是最大受害者?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何频频遇阻? 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自莫斯科当地时间5月5日上午起,俄罗斯的微信用户陆续出现被限制使用的现象,许多微信用户发现网页版功能无法使用,而部分手机客户端用户也出现了被限制使用的情况.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微信在俄罗斯遭禁. 微信为何上了俄罗斯的"黑名单"? 俄新社表示,封禁微信的原因在于违反了"俄罗斯网络监管条例"第

马云:中国企业不缺创新缺管理思想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在2013深圳IT峰会演讲,他认为目前中国的企业并不缺创新,而是缺乏管理思想. 以下为演讲实录全文: 年纪大的人容易记性不好,吴鹰又把我的年龄往上涨了,但是退休的事是真的.我想了9年,计划了6年,实施了3年.我跟自己讲我们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工作的,我们是来享受人生的,我们是来做人不是做事.如果一辈子都做事的话,忘了做人,将来一定会后悔.所以我觉得48岁以前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48岁以后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 不管事业多成功.多伟大.多了不起,记住我们到这个世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