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的大旗再次挥舞。
近日,本报记者从多方获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下称中国电子)正在与贵州省国资委接洽,希望通过收编贵州振华电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下称贵州振华国资公司),达到控股振华科技(000733.SZ)的目的。
今年上半年,贵州市国资委已将振华科技大股东中国振华集团52.85%的股份划转给了贵州振华国资公司。
控股贵州振华国资公司后,中国电子将顺利成章收编振华科技。
“实际控制人确实可能最终变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11月17日下午5时许,振华科技一位高管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贵州省国资委“搭台”
尽管振华科技在2009年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净利润同比增长158.96%的靓丽财报,但贵州当地券商人士认为,振华科技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强,而且发展明显缺乏后劲,这是贵州国资委之所以想引入中国电子的主要原因。
“贵州是一个工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当地显然缺乏相应的资源对振华科技进行后续的支持。”该人士指出,振华科技引进中国电子后,前景将一片光明。
实际上,振华科技大股东面临易主的信息早可以在该公司财报中窥见一斑。振华科技2009年半年报显示,贵州省国资委已将其拥有的中国振华集团52.85%的股份划转给贵州振华电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有。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振华集团持有振华科技36.13%股份,为目前公司控股股东。
在贵州券商人士看来,此举意义非凡。
上述贵州券商人士认为,贵州省国资委之所以成立贵州振华国资公司,可能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继续保持对中国振华集团的股权纽带联系,二是方便重组运作。
该人士的判断依据在于,在贵州振华国资公司成立之前,贵州省国资委是中国振华集团的股东和振华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对中国振华集团的控股比例是52.85%,如果引入战略投资者,对方为取得振华科技的实际控制权,必然要求获得贵州省国资委持有的中国振华集团全部股权。
反之,成立贵州振华国资公司之后,战略投资者只需获得贵州振华国资公司51%以上的股权即可以达到成为中国振华集团控股股东和振华科技实际控制人的目的,而同时贵州省国资委与中国振华集团以及振华科技间还存在的股权关系。
新东家中国电子
“贵州省国资委可能出让贵州振华国资公司部分股权进而引入战略投资者!”——贵州券商人士表示,虽然现在围猎振华科技的企业有好几家,但最终胜出的极有可能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事实上,中国振华集团以及振华科技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极有渊源,都曾同属原电子工业部系统。中国振华集团前身系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贵州建立的军工电子基地,曾更名为“电子工业部贵州管理局”,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是在1989年按照国家政府职能改革的要求,经国务院批准,由原电子工业部所属企业组建而成立。
贵州券商人士认为,两家公司都曾属于原电子工业部系统,本来就极有渊源,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作为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中央企业,对中国振华集团这样一家具有军工业务的大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是最合适的选择。一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入主,它极有可能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对振华科技进行重组。
截至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IT界大鳄,资金实力以及市场地位无人能出其右。仅在沪深港三地直接及间接控股了1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上海信息(000748.SZ)、上海贝岭(600171.SH)、中国软件(600536.SH)、中电广通(600764.SH)、长城科技(0074.HK)、南京熊警备(600755.SH,0553.HK)、长城开发(000021.SZ)、长城电脑(000066.SH)、中软国际(8216.HK)、夏新电子(600057.SH)、中国电子(0085.HK)、深桑达A(000032.SZ)、华东科技(000727.SZ)。
上述贵州券商人士认为,一旦振华科技的母公司中国振华集团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归编,振华科技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子版图中充当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平台。
“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国内纵横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设备、手机等领域,但在基础电子元器件领域则并不突出,而振华科技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上述人士认为。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