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疯狂的互联网热潮至今已经15年了。伴随着这之前几年第一次互联网热潮的是过度热捧的首次公开募股,这阵热潮在持续一段时间后达到了顶峰。当然,它垮掉的速度要更快。如今,那个时代的记忆仍然挥之不去——奢华的天台聚会,迅猛的首次公开募股和大量财富的创造(至少是纸面上的)——让人感觉既传奇又古怪。随着Twitter的市场估值达到收入的70倍,以及科技中心的成本不断攀升,关于另一个非理性繁荣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抑或已经到来的争论日趋热烈。正如繁荣终有萧条的一天,萧条中也总会有幸存者。20世纪90年代末炙手可热的初创公司中,仍有许多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尤其是在互联网(例如Akamai、Juniper)、商业软件(例如RedHat)和消费者网络(例如Angie's List、Shutterfly)等领域。更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代网络初创公司中的老手们不仅仅成功地存活下来,而且成为拥有百亿或千亿市值的大型品牌。无论互联网行业会不会迎来下一次繁荣和萧条,就如何建立一家经久不衰的初创公司而言,下面这五家公司都给人们上了一课。亚马逊(Amazon):无论如何,坚持愿景,不过同时也要根据数据来调整愿景。杰夫•贝佐斯写给股东的年度致信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1997年,他表示亚马逊会从长远的角度为股东创造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将“延伸、巩固我们目前的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坚持以顾客为本。”即便在萧条期,亚马逊也坚持了这两点。在公司对最初愿景的坚持下,它的长期股东获得了回报,亚马逊的市值如今已经高达1850亿美元。亚马逊坚定却不顽固。它不懈地追踪顾客的数据,了解他们如何使用网站,什么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借此,亚马逊得以实现了扩张,同时提高了长期目标。亚马逊对顾客的关注从未间断,或许比起对自己的了解,他们对顾客的了解还要更胜一筹。Netflix:服务于一个不会消失、却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变的需求。与贝佐斯一样,里德•哈斯廷斯有着长远的目标。他在2009年告诉《财富》:“(人们)出现疼痛时,你会想着扮演阿司匹林,而不是维生素。阿司匹林可以切实解决一些人的特定问题,而维生素则是个大体上‘可有可无’的市场。”奈飞也许不会治愈任何疼痛,它更像是在给人挠痒。不过人们的这一种痒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用较低的价格、简单的方式来观看电影和电视。即便在奈飞统治了DVD租赁市场时,哈斯廷斯也有计划:一旦宽带网变得足够快速和便宜,就开展流媒体视频服务。与此同时,奈飞也证明自己可以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这家公司很早就开始明智地从赚取碟片租借费转向更流行的每月订阅费。最近,哈斯廷斯将业务扩展到了原创内容,增加订阅量。尽管怀疑者认为这个举措的代价过于昂贵。eBay:作出符合用户兴趣的改变,就算会惹恼其他人也在所不惜。要想出一个吸引大多数人的商业模型是很难的。而找到一个经久不衰,而不仅是一时风靡的商业模型更是难上加难。eBay的拍卖功能就在后繁荣时代风靡一时,使得 在2005年股价上升。不过,之后这股热潮就开始逐渐消退了。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多纳霍花费了几年时间来对网站进行调整,默默地把它改造成为定价销售类的网站,以此挽回对拍卖感到厌烦的顾客。然而,这个调整更倾向于规模更大、信用更高的零售商,而另外一些商家则认为被eBay出卖了,于是发起了强烈的抵制。多纳霍选择了忍受批评,以保证转型的进行。某种程度上说,多纳霍推动eBay与随心所欲的拍卖概念渐行渐远,转而拥抱贝宝(PayPal)所开创的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支付技术。贝宝正是eBay于2002年出于这种需要而收购的无线支付领域的先行者。然而,可靠性只是对顾客而言。贝宝也饱受零售商用户喋喋不休的抱怨。雅虎(Yahoo):与大型客户与广告商建立深厚的联系。雅虎在萧条期后的首席执行官是特里•塞梅尔。他曾长期在好莱坞担任高管,颇受尊敬,但却未能将雅虎领入社交网络时代。不过塞梅尔的两项举措帮助雅虎在消费者网络领域继续占据优势地位。塞梅尔很早就与财力雄厚的广告商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与Facebook热切邀请大型广告商进入移动广告市场类似,雅虎把
它们带进了网络市场。雅虎因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促使Google收购双击公司(DoubleClick)以强化横幅广告业务。而这种早期的亲密关系也帮助雅虎发展到了今天。雅虎虽然抢得了先机,却依然难以紧跟在线广告业务的趋势。2005年,塞梅尔为雅虎做了第二件明智的事,他帮助公司给当时初出茅庐的阿里巴巴投资了10亿美元。自那时起,投资的回报增加了雅虎的利润,让它能够慷慨地回报对雅虎自身的投资者。换句话说,雅虎持续的成功部分缘于创新,而更多则缘于幸运的投资。由是带给了我们最后一个启示。Priceline:如果所有努力均告失败,那就通过收购来改善公司。Priceline最初推出了买方自主定价模式,借此一举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尽管较为流行,却不具备公司设想的变革意义。Priceline的股票在过去十年中的表现之所以优于以上四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2005年收购了Booking.com,在2007年又收购了Agoda。这两次收购分别让Priceline成为了服务水平低下的欧洲与亚洲市场酒店预订领域的领袖。也许从威廉•夏特纳宣扬买方自主定价服务开始,美国人就已经知道Priceline了。不过Priceline之所以成为一家市值600亿美元的大公司却是由于这两次带来大量回报的关键收购。它们也许不能改变我们旅行的方式,却让Priceline从互联网时代的受害者一跃成为2014年蒸蒸日上的公司。(译者:严匡正 )
互联网泡沫幸存者给我们的5大启示
时间: 2024-09-28 18:04:01
互联网泡沫幸存者给我们的5大启示的相关文章
Web2.0不等于互联网泡沫 有四大差别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导语:北京时间6月4日,<商业周刊>网站近日发表分析文章称,随着Web2.0引发的热潮愈演愈烈,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将其同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但从实际数据来看,Web2.0并不等同于互联网泡沫. Web2.0已经成为硅谷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尽管很多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但它的热度丝毫不减.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近日撰文回顾了2005年,他认为这一年是Web2.0的黄金
WEB2.0不等于互联网泡沫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导语:北京时间6月4日,<商业周刊>网站近日发表分析文章称,随着Web2.0引发的热潮愈演愈烈,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将其同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但从实际数据来看,Web2.0并不等同于互联网泡沫. Web2.0已经成为硅谷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尽管很多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但它的热度丝毫不减.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近日撰文回顾了2005年,他认为这一年是Web2.0的黄金
互联网泡沫并未重现的十大理由:派对并不奢华
互联网泡沫并未重现的十大理由:派对并不奢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称,虽然科技市场近期非常繁荣,但与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仍然存在十大差异.例如,与十年前大小互联网公司一掷千金大办派对相比,如今人们更加谨慎,Lady Gaga等明星很少现身硅谷派对为企业助兴. 以下为文章全文: <纽约时报>似乎意识到科技行业的泡沫迹象,所以才在上周末一口气发表了好几篇有关硅谷创业企业和股票分析师的文章.这些文章读起来像是在写1999年--超高的薪水.引人入胜的福利.疯狂的创业激情
金融大鳄或助推新一轮互联网泡沫 高估值引发担忧
1999年与2011年互联网估值对比 资金入场 银行在大举投资科技基金,而富豪和机构投资者也在纷纷入股创业企业,期待着通过这些企业的上市获利.正当华尔街再度亢奋之际,部分对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记忆犹新的投资者却纷纷开始担心,这种突如其来的投资热情是否会再度将行业推向危险境地. 在做多热情的推动下,估值一路飙升.过去两年间,Facebook和Zynga的投资回报率都超过了5倍.有消息称,团购网站Groupon也在考虑以250亿美元的估值IPO(首次公开招股).不到一年前,该公司的估值还仅为14亿美元
Zillow首日交易大涨引发互联网泡沫担忧
导语:国外媒体7月21日发表文章,称美国房地产网站Zillow周三首日上市交易中出现大幅飙升,这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泡沫再起的担忧.但也有人士认为,这种股价涨势反映了Zillow的长期增长潜力. 以下为文章全文: Zillow股价在周三交易中扶摇直上,延续了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股票的大涨势头,同时也引发了投资者对互联网类股估值偏高的担忧. 成立已6年的Zillow目前仍深陷亏损之中.该公司主要提供房地产在线估值服务,去年收入为3050万美元.该股在首日交易中一度升至6000万美元,较20美元的首次公
互联网泡沫十周年 当年热股今何在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3月10日消息,据MarketWatch报道,互联网泡沫已经过去十年了,仍有一部分投资者心有余悸,这或许可以理解. 具体讲,是那些在股市高点入市的人,当时媒体铺天盖地地报导天价首次公开募股(IPO)和拥有大量风险投资(有时还有大量公开市场现金)的初创企业,这些报道真该被扔到窗外.毕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一年前涨了一倍以上.很多人认为还有更大的上涨空间. 不过结果却来的又快又残酷.在短短18个月内,纳斯达克
硅谷引领新一轮互联网泡沫?
如果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对于快节奏的互联网,十年的时间似乎可以当做一个轮回?而恰是在2001年,互联网诞生的第7 个年头,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投机泡沫.2001年伊始,一路攀升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5048.62点的神台跌落,6天时间跌掉将近9个点.从2000年3 月到2002年10月的两年多里,抹去了IT业界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只有约50%的网络公司活过了2004年,阿里巴巴的马云对员工的要求是勒紧腰带,活过严冬.由于当时的互联网公司标志是一个.com的网站,所以2001年
冷静看待互联网泡沫
近期大量国内外科技媒体开始讨论泡沫,在本世纪初破灭的互联网泡沫让整个行业仍然心有余悸,那是一个狂热盖过理智的时代,几乎是你只要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就能够拿到大笔投资甚至上市,当大量这样的公司出现吸收大量资本并最后破产的时候,那一次互联网泡沫就破灭了. 在讨论临近的互联网泡沫之前,有必要去详细了解关于科技泡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出现了包括Netscape.Amazon.Yahoo.eBay等广为人知的互联网公司,它们的高速成长造就了一个个让人着迷的资本奇迹与"dot com(.
融资屡现大手笔 互联网泡沫会不会出现?
把握机会还是规避风险?"互联网泡沫"的论调在IPO高发期开始出现.其实,客观地看,泡沫的风险有些言过其实.非要说有泡沫的话,那泡沫并不在产业,而在人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实在是太惊心动魄了.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3月10日5132.52点的峰值暴跌,IT行业的市值在此后的两年内蒸发了5万亿美元. 然而,从2010年年底开始,优酷.当当,一直到奇虎360.人人.网秦.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再加上尚在筹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