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微博称,总会工作组正赶赴雅安灾区“考察”,遭网友抨击。随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察”二字确实用错,将立即改正。同时,对于红会接收到的每一笔雅安捐款,都将通过社会监督委员会向社会公开。(4月22日《京华时报》)
说“考察”二字是“口误”一点儿也不为过。据了解,在红会的灾情工作中“考察”一词是历史说法,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使用的也是这个词。它的真正作用在于,派出专门队伍到一线了解情况,评估灾情,科学救灾。也就是说,“考察”是红会的专业用语,本身并没有妥当与否的问题,与后来官方微博中替换的“评估”一词所起的实际作用是一样的。
现在的问题是,网友们真的是在误会红会的用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之所以抓住“口误”不放,甚至不依不饶,恐怕更多的是对红会不公开、不透明质疑情绪的发泄,是对红会能否在援助雅安地震中将各种捐款用好的怀疑,也是对近年来发生在红会系统的郭美美事件、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天价饭事件、温州市红十字会临时出纳挪用巨额公款事件等不满的释放。
红会遭受网友质疑,其实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信任危机的一个缩影。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募性慈善组织或多或少带有行政色彩,按照行政机关的模式运行,外部监督弱,在信息公开方面抽,缺乏应有的动力和压力。网友抓住“口误”不放之举,更应引起红十字的警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援助雅安地震的表现正是红会重塑汇聚爱心、扶危济困形象的好机会。
在发展方向上,红会与其他公募慈善组织一样,应尽快脱去行政外衣,回归社会本位。现在,社会上正形成一个拉力,把慈善组织拉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红会要迅速顺应这种“拉力”,及时“归位”;在法律政策上,尽管目前法律有对慈善信息公开的原则性规定,但缺少操作规范和细则措施,是否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度,都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觉,配套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已成当务之急;在监管体制上,要尽快改变外部监督弱化的现状,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应以自身独立性取得社会公信力,吸收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真正成为广大捐赠者的忠实代言者。
一个组织或个人犯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如何改正错误重获信任,以及如何避免不犯相同或相似的错误。将“考察”更改为“评估”,消除这种用词上的有形壁垒容易,而消除公众与红会之间心理信任上的无形壁垒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红会组织拿出更多的取信于民的举措出来,否则,包括网友在内的社会公众对红会的种种“误会”恐怕还是难以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