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边是深圳、河南等地再度重启的大规模招聘,一边是“百万机器人”计划完成时间的逼近,富士康的态度令外界生疑:说好的机器人呢? 2011年,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
一边是深圳、河南等地再度重启的大规模招聘,一边是“百万机器人”计划完成时间的逼近,富士康的态度令外界生疑:说好的机器人呢?
2011年,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公开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但据一家为富士康制造机械手臂的硬件公司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目前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不到10万。
对此,鸿海(富士康在台湾的母公司)相关人士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内部目前各个事业群都有自己的规划,机械手臂的运用也比往年提高了很多。
“应该说百万机器人的计划推进挑战很大,但是从内部自动化比例的提高数字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上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人力依然是鸿海在内地布局的重要支撑,在推进自动化进程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人力调整,重启大规模招聘属于此列。
重启招聘计划
“集团深圳厂区招募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手技术工,欢迎踊跃推荐,请求职者到清湖、观澜招募中心应聘。”富士康龙华工人郑俊(化名)的手机上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短信,在他看来,富士康新一轮的招聘又要开始了。
此前,为苹果代工新品的富士康河南郑州厂区IDPBG事业群也进行了类似的大规模招聘。
富士康深圳招募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招募刚刚开始,年龄16岁到35岁之间都可以到深圳人才中心应聘,招聘的对象包括技术工人和普工,普通工人的底薪在1800元。而据富士康内部人透露,仅深圳厂区此轮招聘的人数规模将超过9万人。“目前在低调进行。”
眼前的招聘计划似乎和郭台铭的理念不合。
近两年,在不同的场合,郭台铭都在强调自动化的重要性,用他的话来说,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
而在实际操作中,富士康也在把“口号”落地。过去几年,这家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着力推动机器人向生产线的渗透,并刻意削减人工。财报显示,2008年,富士康国际员工为10.8万人,2009年达到最高峰,为11.8万人。两年后减员幅度逐步加大,2011年减约1.4万人,2012年减约2.89万人,减幅达29.2%。
今年年初罕见的“停止招聘”计划更是把富士康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声势推向高潮。
“其实目前招聘的数字可能还不止9万人,由于新品在近期会集中交付,才导致富士康此轮对用工的需求大增。”上述相关人士对记者解释,自动化的推进需要时间,而内地的劳动力在众多选择中仍然是富士康的首选。“此前我们将工厂设到东南亚、巴西等地并不是为了转移生产线,而是应部分的市场需求。”
也有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招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补给此前厂区内的“分流事件”和“涨薪事件”带来的人员流失。
机器人项目停摆?
目前,富士康生产的机器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机械手”,其智慧仅相当于3至6岁的人类,富士康对此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将来机器人的智慧将相当于18岁的人类。郭台铭表示,“过去我们以机械手、机器人作为辅助,未来的富士康,它们将从‘配角’变为‘主角’,可能出现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危险、机械工种的作业岗位上。”
过去两年,富士康内机器人项目的进展也在加速。
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工程研发部门的一名工程师早在2007年初就看到过富士康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在2009年,他所在的研发部也安装了一台组合型机器人。之后百万机器人计划正式落户鸿超准事业群(该事业群主要为生产设备与机器的事业群,提供模具、刀具、金属加工等产品,致力于设计制造与应用机器人生产所必需的控制器、减速器、伺服马达、感应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制造各类型的机器人)。
富士康各地方工厂对外招聘公告也显示,近两年它一直在全国各地招揽机器人应用工程师,其中有公告显示,富士康已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AR),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富士康鸿观科技园。
“我们的合作从2009年左右开始,主要为富士康提供机器人相关控制板等核心部件,另外软件以及机器人的配件方面还有其他厂商在做。”为富士康机械手臂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某公司负责人王路(化名)对记者表示,富士康对机器要求的精准度相当高,目前公司的订单每年都在千万级别。
“但依照订单估计目前的机器人量级在几万台。”王路分析认为,目前从公司接到的订单量来看,虽有较往年有所增长,但以目前的产量来看富士康不太可能完成之前所希望的30万的计划,更不要说百万台了。他表示,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如果是在精密制造上采用的话还需要慢慢试。
上述富士康工程师也对记者坦言,其实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实施起来确实非常有困难。“在此前的农历春节前的检讨大会上,郭总对各事业群的生产线自动化情况提出了要求,希望今年全线冲刺拉高生产线自动化比例的目标。”他透露。
对此,富士康相关人士承认,百万台的计划是个挑战。该相关人士强调,机械化的过程是对未来领域的探索,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生产)一些高精密的产品,自动化的调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富士康也在加快这个进程。”
重重挑战
虽然没有得到富士康的正面回应,但可以看到,富士康推进机器人的进展并不像之前郭台铭预计的那样顺利。
业内人士分析,尽管郭台铭期待未来以自动化应对不断上涨的薪酬标准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但在短期业绩下滑的年景下,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牵绊。
一位从富士康离职不到一年的制造主管对记者表示,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而从成本方面考虑,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高可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分析,机器人的成本对于富士康来说算是很高。“富士康2012年引入30万台机器人,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而3年100万台的计划,则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这对于近期饱受苹果订单困扰和制造业萎靡的富士康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此外,机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目前在技术上也很难做到。
广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分析指出,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生产,虽然先期投入资金很大,但长期效益比人工划算;而且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可减少人为质量问题。不过,现在的机器人技术在精细加工环节,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过渡中间环节,技术实施有所欠缺,“规模化应用机器人,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一般自动化仍以运送、抓取或筛选等较粗略、重工性的工作为主,自动化在大量、同质性产品生产上会具有较大优势。但是有较多精细流程或定制化生产的地方,使用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则不具有经济效益。在精细项目的组装或较为复杂的测试上,仍需要凭借人工进行。”他进一步分析说。
“更重要的是,目前富士康有超过120万工人,大陆员工超过100万,深圳为40万,那么三年用100万机器人则意味着相当于1000万工人的规模,三年至少扩大10倍的规模,富士康所处的行业是否能为其带来这样的发展速度还要打上一个大问号。”黎友焕对记者表示,自动化的设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富士康应对未来的挑战是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百万机器人计划更应该看成是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