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贸易流程不断
缩短
对于国际贸易形势,">亿邦动力网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贸易流程将不断缩短,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贸易流程中,流程较长,每增加一个中介,产品的价格都会提高一些,当产品最终达到国外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往往比出厂价高出很多。
案例分析:一个钥匙扣的价值路径
这是记者采访到的一个义乌企业里发生的真实案例。经营小商品的陈先生有超过10年的外贸从业经验。
一个钥匙扣在国内售价1元人民币,出口到澳大利亚售价是1澳元,约合5元人民币。假设它的销售终端是社区商场的精品店,那通常毛利率达到35%,其中分销商毛利率20%,进口商毛利率15%。一般情况下,如果目标价格是1澳元,那么该零售终端的进货价就是0.65澳元,分销商进货价为0.45澳元,进口商进货价为0.35澳元(到岸价格含物流费用),这样按照国际正常商务渠道利润分配,厂家应得的价格应该是0.35澳元,合1.75元人民币(到岸价格),减去所有的中间费用,这个钥匙扣的出厂价格应约为1.65元人民币/个。
而国内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在销售这个钥匙扣的陈先生这里,出厂价为0.60元人民币,因为是有品牌的产品,厂家会按照零售价的8折报价,客人还价在7折成交,也就是每个钥匙扣出厂价格0.70元人民币/个,国内物流商检加0.10元,离岸价格0.80元,加上退税,加0.09元,厂家实际出厂价格人民币约0.89元/个。
撇开出口退税的因素,本来厂家的出厂价格可以最低是1.65元,可实际上他的实际出厂价格还不到0.90元,中间相差0.95,几乎是厂家出厂价格的1倍。
这个钥匙扣的价值实现过程中,流通中介获得了最大份额的价值,原因有几点:1)国内的供应商必须通过这些国外进口商、代理商进入国外市场;2)国内供应商是通过国外进口商、代理商在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3)国内供应商不完全具备向终端消费者营销自己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经营钥匙扣的陈先生发现,如果自己能直接和国外的分销商合作,即使让对方的毛利率达到零售价的35%,那自己的出厂价也能提升到1.2元以上,这样双方的利润都能高出20%以上。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流通环节较多,实际上,我们的工厂在其中只赚取了很小一部分利润,大部分的利润实际上是被国外的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赚取了,我们的企业辛辛苦苦的进行生产,获得的利润去少得可怜,这正如郎咸平的“产业链6+1”理论所述的情形。
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
他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
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他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近10美元,在这个产业链里,中国只能得到1美元的价值,而且还给自身带来了难以避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但美国人通过“6”,获得了9倍的价值,而且这9倍的价值没有污染、没有浪费。
因此,郎咸平建议中国的企业在“6+1”中的“6”上作文章,使产业升级。
传统来料加工类型外贸订单的急剧下滑使得中国企业由逐步由产业链“6+1”中的“制造环节”向“零售”等其它环节进军,并且加速了其转型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外贸定单减少,但是利润反而可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