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受资助贫困学生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这原本是件好事。可是安徽宿州萧县扶贫办最近在网上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引起了误解,并让被公布的贫困生直呼“接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
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来了。(9月14日中安在线)
萧县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名单,本来是好件事,但是详细到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乃至手机号码,就有点过了。受资助的贫困生小吴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帮助我,我十分感激,但是把信息公布得这么细,让我感觉自己被曝光了一样,隐私都泄露了。我接受不了。”
近年来,由于捐助机制不健全、受捐助者信息不透明,大量爱心资金被挪用、“假贫困生”也层出不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爱心人士再次捐助的意愿,成为社会诟病的话题。
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接受的社会捐助大幅缩水,公众对慈善产生了怀疑。公开透明成为扭转公众信心的唯一选择,公开慈善资金的用途和受资助者的信息成为防止暗箱操作的最好办法。但是公开也有底线和原则,不能泄露个人的隐私,更不能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同时,社会上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捐赠场面,在隆重的捐赠大会上,捐助者兴高采烈地接受学校和学生的感谢,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在电视镜头前热泪盈眶。但是在众人的目光和媒体强烈的闪光灯下,有的学生深深低下了他们的头,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脸。
在现实生活中,捐助者通常处于强势地位,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或者在媒体面前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对慈善的看法,或者接受贫困生的感恩,但是在表达爱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受资助者内心的感受,没能体会到学生的弱势心态。如果我们能在内心平等对待受资助的贫困学生,除了物质帮助之外,能够走进那颗小小但仍然骄傲的心,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不因善举增加心理负担,何尝不是一种美德呢?
萧县因为没有考虑到受资助学生的心理,结果是好心办坏事,虽然帮了学生的贫,但是伤了学生的心,这样的资助得不偿失。资助贫困生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公开受资助者的信息也应成为常态,可是,却因为方式的不当,使我们的爱有如千金重担压在学生柔弱的肩膀上,让他们承受不起。(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