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超逸
继京东牵手好邻居、顺丰优选开设社区“嘿店”之后,1号店也宣布与全家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在上海300家全家便利店提供订单包裹自提服务。至此,国内大部分一线电商,包括京东、天猫、苏宁、当当网、亚马逊、顺丰优选、1号店全部推出了商品自提服务。一时间,自提服务似乎成为了电商企业的“标准配置”,被给予厚望,希望借此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目前自提模式的发展状况却并不理想,多数消费者依旧习惯于“门对门”配送服务,不论是电商自建的自提服务站,还是与社区便利店合作的自提点,多数使用率都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店租、信息系统等成本的增长,也阻碍了电商自提服务的推广。
能送到家谁愿意自提
“现在我们每天也就有两、三单的自提生意。”好邻居半壁店店是京东和好邻居合作后,推出的第一批的自提便利店。周边既有玉桃园、冠英园、小后仓胡同这样的居住区,也有不少写字楼,按理说这里的自提服务应该有着不少用户,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推出“自提”业务已有一年多时间,但店内自提的业务量一直没有明显增长,“原本我们还准备在店里专门设置一个自提的货架,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根本用不到。”
如今,店内的代收包裹就放在收银台下,“不占地儿”。
当当网平安里自提点也处于“赋闲”状态。日前记者来到当当网这一自提点时,正处于晚上7点半左右的晚高峰,按理说这正是上班族们自提包裹的“黄金时段”,但记者蹲守的半小时内只有一位顾客进店。“我们每天中午和晚上是顾客自提的高峰时间,遇到促销店内的自提量还会增多。”当当自提点的工作人员并不愿意透露目前站点每天的自提包裹数量,但从店内的客流情况看,当日自提包裹的数量十分有限。
曾经大张旗鼓的地铁口自提柜更是成为了“摆设”,记者先后走访朝阳门、东四十条、永安里等地铁站周边的自提柜,其中多数已落满尘埃,几近废弃。“现在上网买东西都可以自己选择配送时间,而且谁愿意自己再抱着东西走路、上楼啊!”在国贸一家投资公司上班的刘茜家住安德路,周边既有京东、当当的自提点,也有地铁的自提柜,但她却从未使用过。
网点投入短期难收回
除了用户既有的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之外,眼下电商的自提系统也面临着成本高企、信息系统建设困难等诸多问题。要形成便捷的自提网络,就要建设密集的自提点,但自建自提点的投入对于电商而言已变得越来越难承受。以最新面市的顺丰“嘿店”为例,虽然网点多建于郊区、城乡结合部,但其单店一年的投入在50万元左右,即使其在自提服务之外还增加了代销、代购等服务,但离盈利还很遥远。
在城区铺设自己提货点的天猫、京东、当当等电商则面临着更大的成本压力。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但其单店仅租金成本一项每年就要近20万元。而根据行业内整体测算,消费者选择自提,电商物流成本可以节省3元左右。这意味着一个这样的自提点,每年自提量超过6万单才能“盈利”,而以目前的情况看这几乎不可能。
为了节约成本,如今电商多数采取和社区便利店“联营”的形式,将社区便利店作为自己的自提终端,虽然节约了成本,增加了自提点数量,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果不能打通电商和便利店的网络,那么电商就不知道包裹是不是真的交到消费者手里。”快递咨询网首席咨询师徐勇表示,虽然便利店乐于接受电商快递抛出的橄榄枝,但如今电商和便利店在技术对接上面临困难,诸如数据交换等方面。如果要大面积推广,双方就要实现后台数据的对接,内部系统设置需要更改,这笔投入同样不小。
除此以外,国内尚无一个品牌的便利店能实现密集的城市社区覆盖,如好邻居在北京也只有100多家店,电商企业哪怕只想实现北上广等少数中心城市的覆盖,也要联合至少七八个便利店品牌,难以操作。
专家观点
自提习惯短期难养成
“从现在的情况看,国内的消费者短期之内很难养成包裹自提的习惯。”电商专家鲁振旺认为,便利店自提服务在日本之所以成功是基于密集的便利店网络,而国内的便利店行业明显满足不了这一要求。相比之下,国内便利店比较分散,每个便利店拥有的网点也不是很多。
与此同时,相比国外国内快递物流人力成本依旧相对较低,终端合作商的利润非常薄,也影响了合作商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型B2C电商多采取满额包邮的策略,对于自提服务没有优惠,短期内难以吸引足够的消费者选择自提。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快递包裹“门对门”服务仍然是主流,自提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