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表现出来的电商的优劣势,以及所引起的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
一场以京东和苏宁为首的电商价格战引起全国轰动,价格战让媒体热血沸腾,也成功激发了国美斗志,然而终端消费者能得到实惠的似乎并不多。在京东与苏宁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后,双方偃旗息鼓,更多的是转战媒体,掀起了一波口水战。
据报道,刘强东8月17日上午表示,价格战是必然发生的,但现在这是一场恶性价格战,“如果这样下去,不出三个月三家都得死”,他宣布战争已经结束。但随后,其又称这则报道是误读。
而作为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人们疑惑,京东从一开始是不是就在作秀?
8月14日 京东微博宣战:
火药味十足
京东CEO刘强东发布微博挑战大家电零毛利。
苏宁微博回应:明天9:00开始,苏宁易购将启动史上最强力度的促销。
京东:从明天上午九点开始,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价格都比苏宁线上线下便宜!
国美:明天9:00起,国美电器电子商城全线商品价格比京东商城低5%。
至此,各方达成默契,15日早上9点开战。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价格战成功引起了各路媒体、消费者、其他电商以及无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同时各商家都来凑热闹,网友调侃:卖墨水的、贷款的、58同城、创业家杂志、360都参战助阵了。
8月15日 获多方关注:
降价不给力
正式开战后,各电商你来我往,不停调价,微博互侃,好不热闹。一淘、有道等也纷纷趁势推出比价工具,实时监测各方价格变化。
但不久之后,消费者、媒体等纷纷开始质疑此次降价的诚意,认为此次价格战形式大于内容,炒作大于实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场联合炒作。
据一淘网数据显示,8月15日电商比价金牌榜中,国美系的国美商城和库巴网一直居前两位,而叫的最响的京东和苏宁降价幅度并不令人满意。当天所有商品价格的最高降幅只有10%左右。
除了降价不给力外,还有网友发现京东很多商品“忽悠很给力,但总是无货”。一淘网列出的缺货率表格显示,8月15日京东的缺货率高达29.63%,当当为18.80%,国美为2.76%,苏宁为11.12%。
同时,据南方周末报道,他们于2012年8月15日下午2:30统计发现,京东与苏宁易购在售商品中同型号的很少,随机比较的9种商品中型号重合率最高的不过五成;最低的一类,各自在卖的四十多个型号中,仅有一个相同。
8月16日 流言四起:
真正战场在资本市场?
这场价格战在经历了第一天的高潮之后,感觉被忽悠的消费者明显兴趣下降。而媒体却依然热情高涨,不过在质疑电商作秀炒作的同时,又将焦点转向了另一个问题:真正的战场不在微博,不在电商圈,而在资本市场?
猜测一:
大家电冲量 为IPO做准备
京东此前已进行了三轮融资,十几个创投参与。2011年的C轮融资规模空前,达到15亿美元。但面对持续烧钱和亏损经营的京东,已经有投资者想要撤出了,IPO是唯一的出路。
而据媒体报道,6月的最后一周,刘强东说服了投资者们延缓IPO,但投资机构股东要求,京东今年销售额业绩需达到450亿元。而大家电客单价较高,在京东近年品类大扩张、客单价一路下行的背景下,无疑是冲击全年450亿元业绩目标的利器。京东今年业绩增长若表现优异,则其或有望赢得新的融资机会,为其IPO前的冲刺作储备。
猜测二:
在资本市场阻击苏宁?
有人分析苏宁电器(002024,股吧)在此前增发时,将大量股票作为抵押物质押给了三家担保公司,如果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会触发追加机制。刘强东发动战争的意图至此非常清晰:对自身不到20%的大家电业务降价,逼迫该业务占比超过60%的苏宁应战;价格战导致投资者看空苏宁盈利前景,股价下跌;担保机构要求苏宁追加股票,否则平仓;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苏宁资金链大出血。
微博上甚至有传言认为“苏宁在一个月内股价下挫25%,是一场阴谋”,背后有某企业联合“资本势力”在做空苏宁股价,从而达到低价恶意收购的目的,矛头显然暗指京东。
苏宁电器高管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战事很蹊跷,刘强东做法很没章法”;而对“京东要打资本战”的猜测,该高管则回应称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推测属实。
分析师点评:价格战显各家电商优劣势
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中国资本证券网表示,不排除炒作的可能,宣传确实非常有效,媒体已经把这个做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广告传播案例了。
至于对京东在资本市场阻击苏宁的传言,上述分析师表示不好估测。不过据他观测,苏宁电器近日确实有大量机构席位在卖出,卖出金额远大于买入金额。
而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8月16日,苏宁电器融券卖出量为137.92万股,前两日为173.67万股、144.4017万股;融资买入金额为4178.23万元,前两日分别为7398.0052万元、4580.7912万元。以今日收盘价6.15元计算,融券做空的力量明显小于融资做多的力量,因此至少可以排除有人所称的通过融资融券做空的传言。
该分析师还提到,内幕如何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随着事态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结果。而这次事件的影响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此次价格战所表现出来的各家电商的优劣势,以及此次事件所引起的对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